APP下载

从除湿湿不去看治病必求于本

2020-01-13王勤虎

中兽医学杂志 2020年8期
关键词:中焦附子运化

王勤虎

(甘肃省静宁县畜牧兽医中心,743400)

1 除湿湿不去

2018年夏秋之交,一头六岁母驴,耳耷头低,倦怠喜卧,饮食减少,不欲饮水,排粪滞涩不畅,肚腹略胀,口色偏黄,舌苔白腻,脉象濡缓。

证候分析:中兽医学一贯强调因时、因地、因畜制宜,夏秋之交正值长夏,湿为长夏之主气,夏秋之交,阳热下降,氤氲熏蒸,水气上腾,潮湿充斥,为一年之中湿气最盛的季节,长夏多湿病,患驴于此时发病首先要考虑到湿的因素。湿性重着,“重”即头重,周身困重,四肢酸懒沉重,因此患驴耳耷头低,倦怠喜卧。湿性重浊,其性类水,故为阴邪。湿邪侵及畜体,留滞于脏腑经络,最易阻遏气机,从而使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故肚腹胀满。湿性粘滞,粘,即粘腻;滞,即停滞,湿病症状多粘滞不爽,分泌物及排出物多滞涩而不畅,故排粪滞涩而不畅。湿为阴邪,阴盛则阳病,其侵犯机体,最易损伤阳气,脾为阴土,乃运化水谷、水湿的主要脏器,其性喜燥而恶湿,故湿邪外感,滞留体内,同类相求,常先困脾,而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故饮食减少。湿困脾胃,津液未伤,故不欲饮水。口色偏黄,舌苔白腻,脉象濡缓,一派湿困脾胃为之象。

辨证:湿困中焦

治则治法:急则治其标,先予以苦温燥湿、芳香化湿,理气健脾,以观动静。

方药:仿中医学香砂养胃丸(改散剂)加苍术减香附。组成:苍术30g、法半夏20g、砂仁20g、藿香20g、白豆蔻20g、白术20g、茯苓30、木香20g、厚朴25g、枳实25g、陈皮30g、甘草20g、生姜20g、大枣20g。本方由平胃散合二陈汤再加理气健脾的数味药而成。平胃散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二陈汤燥湿化痰(痰由湿生,聚湿成痰),理气和中。湿邪重着粘腻,易于阻碍气机,故于本剂中配伍理气药,以求“气化则湿亦化“的效果。疗效:每天一剂,连用三天后,排粪通畅,腹胀减轻,口色青中偏黄,苔白,腻苔渐退,脉转沉迟,余症如旧。

2 探本求源

三剂之后,效不卓著,重新思考:是药不对证;证重药轻;疗程短暂;虚实错杂; 治标治本? 再度辨证梳理:细审之,该患驴虽饮食减少、毛焦欠吊、精神困乏,但在饮食减少,不欲饮水的同时,还有肢冷毛乍、耳鼻发凉、攓唇似笑、遇冷肠鸣腹痛的症状;虽有腹痛,但属于卧多立少之隐痛,不见剧烈起卧;平时腹虽胀,但时胀时不胀。口色偏黄是青中偏黄,苔白略腻,但口津却异常滑利;脉沉迟但却无力。

证候分析:依据畜主反映、复诊检查、疗效判定及重新搜集的症状综合分析得知:本证疑似有根,明明属于湿证,但却燥湿、芳化、健脾而湿不去,犹如漏水的水管,用药后等同于把已经漏出的水给清理了,而不用药(不清理)渗漏如旧。故而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

既然除湿有一定的效果,而湿又不去,哪湿从何来?思:祖国医学有“内湿”一说,即“湿浊内生”,是由于脾的运化水谷、水湿和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水湿痰浊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内生之湿因于脾虚,故又内湿的产生或因于素体阳虚痰湿过盛,或因于过食生冷,内伤脾胃阳气,致使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的输布障碍所致,于是会聚而成湿,停而为痰,积而成水,但脾的运化失职是湿浊内生的关键,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邪外袭每易伤脾,脾失健运则滋生内湿,故临床所见,脾失健运,内湿素盛之体,亦每易外感湿邪为病,该患畜正是平时体内就有这一夙根(脾虚湿盛),一遇到因时之长夏湿气,同气相求,内应外合而发病。脾阳虚,阳虚则阴盛,阴盛则内寒,“寒从中生”,虚而有寒,以虚为主,阳气虚衰,则气化功能减退或者失司,阳不化阴,代谢障碍或者减退,从而导致阴寒性病理产物积聚或者停滞,使水湿内聚,湿阻中焦,形成虚实夹杂之证;水湿中阻,从寒化更易伤脾阳,以致湿盛而阳微,形成恶性循环。

阳虚生寒,不足卫外,故见肢冷毛乍、耳鼻发凉;寒凝气滞,不痛则痛,故攓唇似笑,卧多立少;是虚寒作痛,故腹痛隐隐,遇寒肠鸣腹痛,而不是剧烈起卧;脾胃阳虚(脾胃虚寒),脾的运化和胃的受纳、腐熟功能不足,故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精神困乏;阳虚(阴盛)则寒,且湿阻中焦,津液未损,故不欲饮水;脾阳虚,健运失职,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脘腹气滞,故腹胀;虽腹胀,但按之不实,无压痛且不拒按(疑似喜按),故属于时胀时不胀,尤以食后作胀为主的虚胀。食后脾气益困,腹胀愈甚,所谓食入不运,其病在脾,即指脾虚腹胀而言。

口色、舌苔、脉象一派中焦虚寒挟湿之象。

辨证: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矛盾的主次关系为:脾(胃)阳虚为本,阳虚生寒和脾虚生湿为标,为一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脾(胃)虚寒挟湿之证。

治则治法:标本兼顾,以治本为主。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方药:附子理中丸(改散剂)。组成:制附子20g、人参(党参代替30g)、干姜20g、炙甘草25g、白术25g。本方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主治中焦虚寒、阳虚失血、口泛清水多涎沫以及由中焦虚寒所致的其他变症(如中医之胸痹)。脾主运化而升清阳,胃主受纳而降浊阴。今中焦虚寒,升降失职,故为腹胀、腹痛、不欲饮食。治当温中以祛寒,补气而健脾,助运化而复升降,则诸症自愈。理中丸中人参(党参)、白术、炙甘草补脾益气为本,干姜、白术温化寒湿为标,俾脾阳振、寒湿去,则清气得升浊气得降。四药配合,中焦之寒湿得辛热而去,中焦之虚得甘温而复,清阳升而浊阴降,运化健而中焦治,故曰“理中”。程应旄曰:“阳之动,始于温,温气得而谷精运,谷气升而中气赡,故名曰理中,实以燮理之功,于中焦之阳也。若水寒互胜,即当脾肾双温,附子之加,而命门益,土母温矣”。附子理中丸,多一味辛大热之附子,其温中散寒之力更甚。《本草求真》:“干姜大热无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虚冷,元阳欲绝,合以附子同投,则能回阳立效,故书有附子无姜不热之句,仲景四逆、白通、姜附汤皆用之”。《珍珠囊》:“干姜其用有四:通心助阳,一也;去脏腑沉寒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阳虚则内寒,“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温里药多配伍温补阳气的药,使寒去病除而阳气得复。

考:《伤寒论》 涉及理中丸的条文共有四条,其原文精华部分分别是第159 条 “……理中者,理中焦……”; 第358 条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第386 条“……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第396 条“……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金匮要略》涉及理中丸的条文共有一条,即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第5 条之胸痹属于中焦虚寒者,“胸痹……,人参汤亦主之”,该人参汤即理中丸(汤),开启了痛有补法之先河,属于塞因塞用之范畴。

纵观本方,虽治诸病,究其实质,总离不开中焦虚寒这个根本,其他均属于异病同治。

疗效:每天一剂,连用五剂,畜主反映:出现了呼唤草料的叫声,咀嚼有了一定的声响,立多卧少,采食、饮水日渐增加,二便顺畅。查体:神机精敏,耳鼻、四肢转温,被毛稍顺,口色仍偏淡,苔薄白,口舌温润,口津正常,脉象从容。温里药中病即止不可久用,又疏香砂六君子两剂以善其后。

3 治病必求于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治病必求于本”。即就是寻找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这是辨证论治的一个基本原则。

疾病的发生发展,一般总是通过若干症状而表现出来的,但这些症状只是疾病的现象,还不是疾病的本质。只有充分地搜集、了解疾病的各个方面,包括症状在内的全部情况,在中兽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综合分析,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确立恰当的治疗方法。“本”和“标”是相对而言的,用以说明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在上述病例中,“本”,类似疾病的根本矛盾,即脾胃阳虚(阴盛);“标”,类似被根本矛盾所规定和影响着的其他矛盾,即寒与热、湿与燥。在疾病存在的整个过程中,其根本矛盾,即“本”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但被根本矛盾所规定或所派生的其他矛盾即“标”,却有的产生了,有的激化了,有的发展了,如上述病例中,开始为湿与燥占主导,经过治疗,变成了寒与热、湿与燥相齐并论的两对矛盾同时显现出来了。但是,治病必须抓住疾病的根本矛盾(脾胃阳虚阴盛),才能取得决定性的结果,即“治病必求于本”。在脾胃阳虚(阴盛)这一根本矛盾内部,对立双方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同的,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脾胃阳虚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而阴盛居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兽医临床运用治病求本这一法则时,必然要在深刻理解和掌握“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这两种情况中得到体现。上述病例中,以补开塞治腹胀、腹痛,均属于反治法中的“塞因塞用”,妙在只要抓住了脾胃阳虚这一根本,再不用消胀、止痛、除湿而皆自消矣! 上例初诊中的除湿、理气健脾,就属于急则治其标;复诊中的温中祛寒、补气健脾就属于标本兼顾。

猜你喜欢

中焦附子运化
附子的采收和加工
经方中“附子一枚”的古今考证研究*
态靶结合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
A Preliminary Study on Legitimacy Identification Standards for Unconventional Treatment Technolog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芳香三味饮加减治验浅析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
王作顺主任运用“因时学说”治中焦病经验举隅
有毒的附子产值高
中焦镜头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