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校本课程多元化实施路径的设计与管理

2020-01-13车盛典福建厦门思明区莲前小学

教书育人 2020年2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校本习惯

车盛典 (福建厦门思明区莲前小学)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为了学校的发展,并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与特色学校的创建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校本课程开发就是建立在学校特色建设的基础上,并促进了学校特色的发展。

学校在实施基于特色发展的校本课程时,往往会出现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就是编教材。其实校本课程区别于国家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性与多样性。教材是校本课程资源的载体,但不是唯一的载体。因此,教师必须摒弃“课程即教材”的狭隘课程观;学校必须打破单一的课程形式,关注活动课程、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的重要作用,注重通过多元途径将多元文化的知识内容有机结合,实施校本课程。

厦门市思明区莲前小学(以下简称莲前小学)提出了“习惯奠基人生,创新引领发展”的办学理念,确定了以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学校特色发展及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突破口。笔者以莲前小学“导行”校本课程实施为案例,对基于特色发展的校本课程实施途径的多元性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传统课堂是主要阵地

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在学科教学中度过的,课堂教学依然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在实施校本课程教学时,学校不能忽视传统课堂的中坚作用,必须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的资源。

相对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是动态的,可以根据学校、课程需要进行“私人定制”,做到课程的校本化。这种自由度在传统课堂上往往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在形态上,它既可以以独立的课程,以单一学科的形式落实,学校或者总结原有的特色项目或优势学科进行凝练、提升,或者针对学校教学存在的困惑、问题开发校本课程,并通过固定的学科、固定的课时实施。莲前小学针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不理想的困惑开发了养成教育校本课程。该课程从学生立场出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需要,每个年级确定一个核心习惯。再由核心习惯辐射与之关联的一系列习惯。系列习惯之间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核心习惯与相关联的系列习惯形成体系,它们存在辐射与连锁反应的依存关系,最终驱动核心习惯的巩固与凝实。“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校本课总课时量为34 节,教学任务由各班班主任负责组织落实,一至六年级每月利用班队课授课一节,重点训练一个习惯,每个习惯依然安排了“知识 ”“实 例 ”“ 情 景 设 置 ”“ 问 题 ”“训练”“评价”等六个模块的内容。

同时,校本课程在实施形态上也应重视提升学科融合性,即打破学科的限制,多门学科可以有机结合,在不同学科中开发相应课程,融合进现有课程。莲前小学围绕习惯养成,为课堂中的师生定规矩,制定了“教师工作基本习惯”“学科学习习惯要求”,依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分学科提出具体常规要求。学校还在二年级开设跆拳道课,既教授运动技能,也熏陶礼仪修养;在四年级开设剪纸课,既传承传统文化,更能培养学生安静、专注、耐心谨慎做事的习惯。

这种自由度还体现在授课阶段与授课时间的设计上是多样化的。从课程的实施阶段来看,它允许学校根据校本课程的需求来确定实施阶段的长短,可以设计长距课程,也可以设计短距课程,甚至有些校本课程具有非常强的时效性,它必须根据当时当地的环境变化,围绕学校办学理念,紧抓稍纵即逝的教育机会来设计并实施。当然,在单一课时的时间把握上,它也是自由的。一课时可以维持40 分钟的常态,也可以根据课程需要进行重组,调整为20 分钟。如同样的“快乐阅读”主题校本课程,学校可以每周安排一节常规阅读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课外阅读指导,也可以分解成每天10 分钟的美文赏析活动,天天积累,日日浸润。

莲前小学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分年级训练要点

二、实践体验是必要手段

校本课程是一种动态、生成、体验的课程,课程内容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强调让学生在感悟的过程中获得经验。只有采用灵活的学习方式,宽泛的社会实践内容,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究能力。不同学者均强调了校本课程实施中实践、体验的重要性。对学生来说,认知、体验和感悟是同等重要的,校本课程只有知识传授而忽视体验和感悟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可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课程,一切课程都应让学生感到有新意,有兴趣。因此,校本课程必须跳脱僵化的讲授与空洞的说教,甚至它的课堂表现形式与教学方式都需要进行改变,可以不再局限于教室,可以融入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堂课可能就是一场活动,也可能是一次体验,上课场所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户外,甚至是大自然,但终究就是要让学生尽情地在游戏、体验中感悟,在自主思考、发现及互动中明理。

莲前小学养成教育校本课程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课的教学就是一场整理书包、系鞋带比赛;“懂得自我赏识”一课的教学就是一场户外心理游戏;同样的,学校通过军训帮同学们正姿、塑形象;以互动式感恩讲座引导孩子懂得感恩……一个个游戏、一次次互动体验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莲前小学学生的习惯认知与行为。

三、多彩活动是重要载体

活动是学校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校本活动课程化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规范化的需要,也是学校校本课程构建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以活动为主要方式的校本课程强调学生应在活动中学,注重直接体验和经验积累,反对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当然,不是任何活动都能成为校本课程的载体。学校在设计课程化的活动时,必须在强调课程意识下,立足于满足和提升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进行系统、精心的规划,提升活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重策划、成系列、有评价是活动课程化的明显标志。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仅停留在校本课程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那样很容易形成说教课。只有教学与活动相结合,教育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才能更加扎实、有效。莲前小学每学期都会精心规划并开展大量的主题活动,它们对应着相关的习惯教育主题,是活动化的校本课程。只是课堂表现形式与教学方式都发生了改变,一堂课可以是一场竞赛,也可以是一次体验、一次游戏,上课场所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户外,甚至是大自然,最终就是要让学生在尽情的实践、体验中感悟,在自主的思考、发现及互动中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习惯认知与行为。

厦门爱乐乐团曾经为莲前小学近800 名学生进行专场演出。第一次接触“高雅音乐”,如何让学生会听、懂得听,细到怎么起立,如何鼓掌,怎样献花……门道不少。尽快了解并掌握基本的音乐会欣赏礼仪就成了与会师生的必修课。学校德育处还特地对学生进行音乐会欣赏礼仪教育。正是因为有了充分的前期准备,那一场交响音乐会非常成功。孩子们不仅感受到了高雅音乐的魅力,更是一次文明的洗礼,孩子们的素质、涵养都得到了快速提升。

四、人文环境是必要补充

校本课程的开发,倡导一种具有学校特色、凸显课题的校园文化。校园环境是特色文化外观的体现,彰显学校的人文素养。它能给学生以无形的教育,对师生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从某种角度来说,人文环境本身就是校本课程实施的途径。学校应积极创设学校课程资源环境,如优化学校物质文化环境,营造浓厚的、丰富多彩的、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氛围,强化学校制度文化等。努力让校园的每一个景点,每一个角落,每一堵墙壁,每一块黑板,每一条标语都成为课程资源、课程实施渠道。

莲前小学力争让环境成为隐形的课堂,给学生以无形的教育。学校在学校广场树立“养成良好习惯,奠基幸福人生”“弟子规”的主题雕塑、“忠、志、义、信、毅、和”六根主题石柱,楼梯处设置“好习惯终身受益”“教育就是养成习惯”等宣传标语,廊道上排列好习惯名人名言、名人好习惯的故事、好习惯的要求等宣传画,洗漱间的水龙头、整容镜旁也张贴良好习惯提示语,形成了一个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场,时时处处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醒。

总之,基于学校特色发展的校本课程的设计与管理,其实施途路径一定是多元的,它一定是学习时空丰富多样,不拘课堂内还是课堂外,不限物化形态还是非物化形态,不论显性的还是隐性的;一定是充分挖掘各种资源,借助各类媒介,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在承担责任中理解责任,在运用知识中丰富知识,在展示才干中增长才干,在参与竞争中学会竞争。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校本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上课好习惯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农村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探究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