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2019-nCoV民用防疫废物收集管理消除病原微生物环境暴露次生污染风险
2020-01-12王红梅,刘征涛,刘晓宇等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防控形势异常严峻。随着对2019-nCoV认识的不断深入,已确认其具高度传染性,且潜伏期长,不仅能“人传人”,甚至无症状携带者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在这场病毒防疫战中,疫区(指因传染病流行而隔离的地区)群众不可避免地产生沾附2019-nCoV的防疫废物(口罩、手套、废衣服、入厕废物、擦拭鼻涕废纸等)、消毒废液等,其环境风险及次生环境风险均不可忽视。
一、存在的主要环境风险问题
(一)疫区民用防疫废物存在2019-nCoV沾附风险
为防止2019-nCoV通过医疗废物传播和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环境部于2020年1月28日及时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管理与技术指南(试行)》,该指南规范了医疗废物的应急处置管理,阻断了病毒通过医院医疗废物的传播途径。与医疗废物相比,民用防疫废物种类多、收集难度大。目前武汉驻留约900万人,其他城市也有大量隔离在家尚未发病的民众,每人每天产生大量的防疫废物,如口罩、手套、废衣服、擦拭鼻涕废纸等。这些容易沾附病毒的民用防疫废物量大且分散,普遍与生活垃圾混合收集,存在收集、转运过程中病毒传播风险。
(二)大量使用消毒液造成次生环境风险
在这场病毒防疫战中,广大居民响应政府号召对公共场所、室内环境等进行定期消毒,不可避免地使用大量的含氯消毒液。如武汉市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公共区域消毒指南》中,鼓励使用含氯消毒液对衣服、公共卫生间、公共交通设施等进行消毒。以每个三口之家日均使用100 mg的含氯消毒液来计,仅武汉市居民含氯消毒液日消耗量约为300 kg,如综合考虑公共场合、医院等使用量,每日消毒液消耗数量巨大。残留于环境的大量废液(含氯化学品)是否会挥发至空气或渗入地下水,进而对当地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造成风险值得关注。
二、对策建议
(一)完善民用防疫废物环境应急管理机制,共筑2019-nCoV病毒防控的安全防线
针对目前的严峻形势,建议强化疫区民用防疫废物的管理,由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卫生防疫部门,根据疫情风险级别划分对应的民用防疫废物应急分类收集区,进行差别化管理,以实现精准防控。
(1)将已有确诊、疑似患者的社区划分为强制收集区(Ⅰ类区),对于尚未发现确诊、疑似患者的社区,作为一般收集区(Ⅱ类区)。Ⅱ类区可依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参照Ⅰ类区进行管理。
(2)Ⅰ类区鼓励单独收集民用防疫废物,包括口罩、手套、废衣服、擦拭鼻涕废纸、厕所废纸、疑似发热病人的厨余垃圾等,以及根据病毒传播特征认定的其他废物。应设置专门容器收集民用防疫废物,杜绝与其他生活垃圾混合贮存。
(3)民用防疫废物应加强卫生消毒。民用防疫废物转运前,应由收集人员对收集容器及周边场所进行消毒,然后再转入运输周转桶(箱)或一次性专用包装容器中,避免与其他生活垃圾混装、混运。
地方环境卫生、卫生防疫等部门应做好宣传,明确收集、运输的管理责任,并做好相关信息发布工作。
(二)追踪监测重点疫区消毒液的次生环境风险
对大量使用消毒液的生物敏感区、人口密集区,密切关注含氯化学品等消毒废液的次生环境风险。建议启动应急专项资金,开展以下工作:
(1)调查评估重点区域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等含氯化学品水平,结合其迁移转化规律预测其潜在环境影响范围。
(2)开展地方生物安全性、健康风险评估。建立环境修复、风险预防机制,以防范次生环境污染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