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CT检查联合腹部平片检查对临床上疑似胃肠穿孔患者诊断的有效性
2020-01-12温见春
温见春 温 波 张 幸
(云阳县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重庆 404500)
胃肠道穿孔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消化道疾病,胃肠道穿孔多发生与前壁位置,主要是由于胃蛋白酶、胃酸侵蚀胃黏膜引起,就发生情况来看,胃肠道穿孔多是继发于胃溃疡。胃肠道穿孔后危险性极高,由于穿孔的形成,胃十二指肠的内容物会流入腹腔,引起急性腹膜炎。疾病的临床治疗以手术为主要措施,既往多是采取传统开腹手术,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已经有了腹腔镜手术,对于疾病治疗起到了较好的效果。要想准确的进行治疗,必须明确穿孔情况,由于病变位置在腹腔内,影像学资料尤为重要,加之疾病危险性较高,为了降低其负面影响,需要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1]。胃穿孔的检查,主要是使用X线和多排螺旋CT 进行检查。常规的放射学检测能对不同体位的腹部平片进行诊断,其依据是按照膈下游离气体,对腹腔内少量游离气体很难发现[2]。现今,医学影像学检测快速的发展临床诊断中逐渐将多层螺旋CT使用于胃肠道穿孔的检测,其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敏感性以及特异性。为此,本次对MSCT检查联合腹部平片检查对临床上疑似胃肠穿孔患者诊断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其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接治的80例疑似胃肠穿孔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为49例,女性患者为31例,年龄为23~68岁,平均年龄为(43.26±11.34)岁,病程为3~6 d,平均病程为(3.58±1.27)d,53例患者表现为突发性腹肌紧张以及上腹有疼痛感,27例患者全腹疼痛。
1.2 方法:对以上疑似胃肠穿孔患者采取MAX线摄片机对其腹部半片进行拍摄,使患者为站立体位。腹部半片检查完后则进行MSCT检查,使用64层螺旋,将扫描参数调整为:管电压控制在120 kV;管电流控制在200 mA;将扫描层厚度控制在0.9 mm;重建矩阵控制在512×512;重建间隔以及层厚各为5.0 mm。进行平扫,并且加强扫描。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将100 mL碘佛醇注射进去,将速率控制在3 mL/s为,注射后28 s进行动脉期扫描,65 s予以静脉期扫描,延迟期扫描于180 s后进行。MSCT将胸骨剑突为扫描起点,耻骨联合为扫描终点。采用CPR和MPR技术对静脉期原始图像软组织窗以及气体窗进行处理,并对其进行观察分析。在进行检查前需要向患者介绍检查流程,说明检查方式的无创性,使患者充分配合检查流程,同时需要做好注意事项指导,避免出现异常视情况。在检查前3 d,需要禁食含有显影剂的制剂,以及不易消化的药物,检查前2 d,需要服用活性炭片,检查前1 d,需要采取措施促进排便,检查当天应该禁食。
1.3 疗效标准:观察MSCT检查联合腹部平片检查检测效果以及准确性。
1.4 统计学方法:将本次研究结果数据纳入SPSS17.0软件中进行分析,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符合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80例患者先进行腹部平片检查,再进行腹部平片联合MSCT检查,腹部平片检查出80例患者均为阴性,其中49例游离气体,检出率为61.25%,腹部平片联合MSCT检查出76例游离气体;检出率为95.00%,1例患者患有小肠缺血穿孔,3例十二指肠溃疡无明显游离气体现象,两种检测方法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为:(χ2=26.661,P=0.001)。腹部平片联合MSCT检查出游离气体主要体现在空泡状、新月型和条带状,63例为肝前间隙内,6例为肝十二指肠韧带部位,肝间部位为5例,6例盆腔部位。腹部平片联合MSCT检查出69例肠胃道穿孔原因以及部位。准确率为86.25%。
3 讨论
胃肠道穿孔多是作为胃溃疡并发症出现,常见病因是暴饮暴食,若是大量进食,会导致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量增加,此类物质会侵蚀前壁组织,最终引起穿孔。胃溃疡发生初期,只有胃黏膜会有损伤情况,持续发展会侵蚀肌层,浆膜层,最终会侵蚀前壁。发生胃穿孔之后,若是不能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可能导致患者死亡。疾病在临床上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腹痛,发病时,疼痛点位于穿孔部位,呈持续性刀割样痛,部分患者可能呈阵发性疼痛,随后疼痛感回想周围扩散,甚至有可能扩散到肩部,加重患者的身体负担。一些患者还有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若是发生肠麻痹的情况,呕吐症状会加重,同时还有腹胀感。由于穿孔的形成,细菌会侵入腹腔,引起腹膜炎,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中毒性休克症状。穿孔发生数小时后,还有发热、脉搏加快等情况。疾病的临床诊断需要做体格检查,并要参考影像学资料,才能较为准确的诊断。由于疾病的临床表征与上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狭窄、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有一定类似之处,仅是参考体格检查,只能初步怀疑,需要进一步做影像学检查才能确诊。疾病的影像学检查多是参考X线和多层螺旋CT,既往多是使用X线做腹部平扫,随着技术的发展,多层螺旋CT以其强大的优势获得了广泛应用。MSCT检查联合腹部平片检查对临床上疑似胃肠穿孔患者诊断具有显著的检测准确率,该检测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在胃肠道穿孔的临床诊断中,腹部平片检查主要以发现游离气体为特征,具有代表性的表现为膈下游离气体[3]。腹部平片阿紫应用过程中不会使用任何造影辅助方式,若是受检者腹部器官出现钙化情况,或是腹腔内有游离气体出现,肠道内有气体、液体等,照片上就会表现出不同的密度[4]。腹部平片检查速度快,并且检测费用较低,能够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从而成为了筛查胃肠道穿孔选用检测方法。需要注意,在检查之前应该做好准备工作,检查前患者肠道应该尽量保持干净,不能服用不易消化的药物和影响照片效果的药物。腹部平片对于腹部疾病的诊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可以较好的反馈穿孔性溃疡的情况,为疾病治疗提供参考。但是腹部平片的应用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其实际准确率不是很高。由于腹部平片诊断胃肠道穿孔主要是依靠膈下游离气体出现与否,若是其他情况导致膈下游离气体出现,或是现阶段还未出现膈下游离气体,将会出现误诊的情况。同时,还有一些客观因素会对检查结果造成干扰,因此仅是参考腹部平片检查结果,并不能较为准确的完成的诊断,还需应用其他影像学检查方式进行检查[5]。
多层螺旋CT是在断层CT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就临床使用效果而言,其应用性能明显优于断层CT。首先,多层螺旋CT可以不间断的采集数据,也就是说多层螺旋CT可以获得更多的数据,能够构建更为立体的图像。其次,图像清晰度提高,由于Z轴分辨率的提高,在扫描过程中,极少出现伪迹和漏扫情况,得出的图像质量显著提高。最后,X线输出利用率提高,与断层CT相比,多层螺旋CT的X线输出利用率是断层CT的四倍,这样可以提高检查效果,缩短扫描时间,同时可以检查X线辐射量。目前,多层螺旋CT已经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心脏评价、脑灌注成像、肌肉骨骼检查都可以采取该检查方式。另外,多层螺旋CT还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今多层螺旋已经可以联合各向同性成像方式进行使用,且应用限制较少,在未来必然成为影像学检查的尖端技术。多层螺旋CT用于胃肠道穿孔的诊断,主要是由于多层螺旋CT具有高密度分辨率,可对腹部平片各组织结构重叠的限度进行有效的解决,其具有较高的腹腔积气阳性率,以及能够直接观测到胃肠道壁连续性中断以及腹腔积液和肠脂肪间隙模糊,根据此类特征可对胃肠道穿孔进行直接定位,且诊断病因。同时,可以更大范围地检查病变情况,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时可以覆盖整个腹部,可以获得更为全面的图像,对于疾病的整体分析,可以发挥更好的效果,和腹部平片相比具有显著较高的诊断价值[5-6]。与断层CT相比,多层螺旋CT的应用效果更为理想,一些无法应用断层CT检查的部位,或是断层CT无法取得理想效果时,都可以应用多层螺旋CT,与腹部平扫相比,其优势就更为突出了[7-8]。
对疑似胃肠道穿孔患者予以腹部平片联合MSCT检查,其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病因确诊率,并且要强于腹部X线平片,患者在接受螺旋CT联合腹部平片诊断准时,仅在5~10 s的时间屏住呼吸扫描完成扫描,其速度快因此能够对呼吸运动对肠胃蠕动的影响予以减少,从而有效避免检测的过程中出现伪影图像现象,防止对检测结果造成干扰,同时MSCT的时间以及空间扫描分辨率较高,并且扫描时用时短,在高密度以及高分辨率的扫描情况下可减少组织结构影像重叠的影响,能够将微少量的游离气体检出,同时对胃肠道穿孔部位进行确定,能够方便临床的治疗方案的制定,因此其具有较高的采用价值[9-10]。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得知,腹部平片检查出80例患者均为阴性,游离气体检出率为61.25%;腹部平片联合MSCT检查游离气体检出率为95.00%,腹部平片联合MSCT检查准确率为86.25%。两种检测方法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结果比较可以证明,腹部平片联合MSCT检查对疑似胃肠道患者的检测效果要优于单一的腹部平片检查。除了常用的MSCT、腹部平扫外,还可以考虑其他方式,B超也可以用于疾病的诊断,还有一种具有侵入性的检查方式,即穿刺检查,若是腹腔穿刺抽出脓性液体,就可以考虑为胃肠道穿孔,但是此种检查结果对于手术方案的拟定并不能起到实质帮助,只能辅助病情的诊断,因此在治疗时,还是需要优先考虑影像学检查。在临床实践时,应该着力于的提高诊断效率,对于可以应用的检查方式,只要可以提高效率,都可以考虑应用,尽可能的在短时间内完成诊断,这样才能尽早拟定治疗方案,减少患者承受的痛苦[11]。
综上所述,MSCT联合腹部平片检查对临床上疑似胃肠穿孔患者诊断均有显著的检测准确率,该检测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