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疗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研究进展
2020-01-12陈俊伊朱世增
陈俊伊 朱世增
(1 长春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吉林 长春 130000;2 吉林市华侨医院中医内科,吉林 吉林 132000)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又称劳力性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固定性严重狭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引起的心肌急剧的、短暂的缺血缺氧临床综合征,通常为一过性的胸部不适,其特点为短暂的胸骨后压榨性疼痛或憋闷感(心绞痛),可由运动、情绪波动或其他应激诱发[1]。根据其症状表现当属于中医的“胸痹”、“心痛”等范畴。目前临床主要以西医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通常为缓解疼痛、改善缺血缺氧状态、降低血压、抑制血栓形成、降低心肌耗氧量、抑制血管内皮炎性反应等对症治疗。病情严重会联合介入及手术治疗等等。由于此病病程长,长期服药给患者的心理上和经济上都带来不小的影响,且难以坚持。一些西药的不良反应也不可忽视。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蓬勃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医疗法步入临床,逐步引起世界范围的重视。中医在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方面进展很大,逐步的发挥出其特有的优势。尤其是穴位疗法,主要包括穴位针刺法、药物穴位贴敷法、穴位埋线法、穴位注射法、艾灸法、穴位体外反搏等。不仅效果显著,没有不良反应,且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西药的不良反应。
1 穴位针刺法
针刺在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方面应用较为广泛,方法也较多,可以单纯采用穴位针刺,也可以结合电针,或者针罐结合、针灸结合等等。临床应用时结合患者的不同体质和临床表现给予不同的针刺方法。针刺可以起到补益气血、活血通络、宣痹止痛等作用,再结合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辨证选穴,可以很好地起到调节心肌代谢功能、降低心绞痛发生频率、缓解疼痛等作用。汤艺涵[2]等通过检索分析得出稳定型心绞痛针灸处方选穴出现频次最高的前5个穴位依次为内关、膻中、心俞、足三里和三阴交。潘传会[3]等针刺内关穴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0例,结果显示:症状改善率96.66%,ECG的ST段复位或改善率达86%,且针刺双侧内关穴止痛效果快,绝大多数的止痛效果以及见效时间和含服硝酸甘油相当。
穴位针刺疗法的作用固然在治疗稳定型心绞痛中有其特有的优势,而结合辨证选穴能够更好地发挥穴位治疗的效果。根据目前的临床情况观察,在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符合气虚血瘀证证型的患者占较大一部分。张玉霞[4]在其研究中证实,选用通补宗气法选穴针刺治疗气虚血瘀证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疗效和心电图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常规针刺疗法。由此可见,辩证取穴在穴位针刺治疗中的优势和重要性。是穴位针刺治疗方法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另外,进针手法、行针手法、行针辅助手法以及出针手法的不同也会对治疗方向起到影响的作用,亦需要结合辩证选取适合的方法。
2 药物穴位贴敷法
经络为气血运行的通道,内脏如果发生异常,就会相应的反映在异常脏腑所属经络上,若气血运行不畅,则所在经络上的一些穴位就会受到影响。药物穴位贴敷通过渗透皮肤,刺激穴位、经络,直达病位,发挥药效,使其气血流动通畅,对恢复正常脏腑经络功能起到调节、振奋作用。此外,由于其中通过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纳入相应药物,而发挥相应药效,不但操作方便,且穴位刺激与药效发挥双重调节,能更好的病症结合,从而促进疾病向愈。周鑫[5]等将40例符合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的基础上取穴膻中、足三里、心腧、气海四个穴位,将川芎、冰片、硝酸甘油共同研磨制成黄豆粒大小丸剂分别贴敷于上述穴位。结果显示:治疗组在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善情况、中医症状总积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关于药物穴位贴敷的临床研究多结合了辩证取穴和辩证配药,在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气滞血瘀、气虚血瘀、寒凝心脉、心肾阳虚、痰浊闭阻证等证型均疗效肯定。
3 穴位埋线法
穴位埋线法与针刺疗法作用效果类似,与针刺不同的是,穴位埋线法大大减少患者奔波往返就诊的次数,且能够更持久地刺激穴位,在不同体质的人体内能够起到补虚泻实的调节作用,并且能够改善血液循环。使用的羊肠线属于一种异性蛋白,能够特异性刺激人体,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可以理解为传统医学中的“正气”,以更好地调节脏腑以及气血津液的功能。刘卫平[6]等将63例符合诊断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给予埋线法:以内关、神门、心俞、太冲、足三里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给予长效硝苯地平,结果提示:两组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即穴位埋线法能显著改善心肌缺血,且临床疗效与长效硝苯地平相当,为穴位埋线替代长期药物治疗提供了思路。
穴位埋线法的相关临床研究较少,但疗效确切,值得更深一步的研究。在所埋线上涂以有治疗作用的药物或许会得到更好的疗效,但是否疗效更佳以及是否会使机体产生排斥反应及不良反应还有待研究,是一个有意义的研究方向。
4 穴位注射法
穴位注射法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药物穴位贴敷法,都有穴位刺激与药物双重作用的机制,此外,倪峰[7]等通过研究在不同给药途径的影响下,正常家兔被给予有毒药物的药效差异,和病理模型家兔对有治疗作用的药物的药效差异,得出结论:通过穴位注射给予正常家兔有毒药物时,相对于静脉注射及肌肉注射出现异常时间慢,恢复快;而通过穴位注射给予病理模型家兔有治疗作用的药物时,相对于静脉注射及肌肉注射症状轻,恢复快,恢复率高。故此认为机体穴位可能可以辨别对药物的需求,穴位注射所需药物可以起到快速吸收和放大药效的作用,而当穴位注射身体不需要或者有毒药物时可减慢吸收,降低药效。闫海龙[8]等对符合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4例给予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取穴双侧内关、厥阴俞、足三里,结果显示:心绞痛症状及硝酸甘油减停率总有效率为85.9%,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87.5%,即穴位注射在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方面有效。
由此可见穴位注射在药效学以及药动学方面相对于静脉注射以及肌肉注射有其特有的优势,但仍需要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其原理仍有待进一步探究。
5 艾灸法
众所周知艾灸有疏通经络,活血行气,祛湿除痹,散寒之痛等功效。在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sICAM-1、sVCAM-1、NO、ET-1均能反映内皮细胞功能,简要来说,前二者可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NO能够舒张血管,ET-1有强烈的收缩血管的功能。而胡欣妍[9]研究发现,通过施灸膻中、心俞、神门、内关、巨阙等穴位可有效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并且能够降低患者血浆中ET-1、sICAM-1、sVCAM-1含量,增加NO含量。此外,还有研究表明艾灸能够降糖、降脂、降压大大降低了心绞痛发生的危险因素。修晟尧[10]等将符合稳定型心绞痛心肾阳虚型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附子理中汤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艾灸内关、膻中、阴郗、关元、心俞、肾俞等穴,结果证实,治疗组的症状积分、服用硝酸甘油后胸痹缓解时间、硝酸甘油用量、中医疗效及心绞痛疗效均优于对照组。
虽然艾灸法在诸多疾病方面应用广泛,而在治疗心绞痛方面并未普遍应用。主要由于此法在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方面相对于诸多西药,中药汤剂以及针刺治疗来说见效较慢,需要长期坚持,并且冠心病患者常伴有糖尿病等其他疾病,这类患者感觉功能较差,易引起皮肤灼伤,且破溃后不易愈合,故而尽量避免使用艾灸的方法对这类患者进行治疗,故而艾灸法很难成为临床上的首要治疗方法。但此法值得大量的研究与推广,其在气虚、血瘀、痰湿、阳虚等证型方面疗效明确,且便于患者在家自行操作,是很好的辅助治疗手段。
6 穴位体外反搏
很多研究表明穴位体外反搏可以引起患者机体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其通过在体外反搏袖套下,相应穴位处,置适宜大小的橡皮球或类似替代物质或者中药颗粒,借助袖套中气囊的收缩以有节律地刺激穴位,以产生与心跳、气血津液循行及经络循行相一致的全息共振作用,利用这种刺激使血液更有效的向主动脉反流,并且能够调理气血,疏通经脉,恢复脏腑功能。目前临床上普遍以足三里、丰隆作为穴位体外反搏的要穴。赵闯[11]等将6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规范化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其基础上对丰隆、足三里使用穴位体外反搏疗法,结果证实经穴体外反搏治疗能改善冠心病患者运动心肺功能及提高运动耐量。
体外反搏是一种无创的辅助循环疗法。自2002年开始,国内外就已经将体外反搏纳入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指南中。结合以有效的穴位刺激,更能提高体外反搏的效果。张丙义[12]将符合稳定型心绞痛诊断的75例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1及观察组2各,每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1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体外反搏治疗,观察组2的患者则在观察组1的基础上结合足三里、丰隆穴位刺激,结果表明两个观察组的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中医症候的总体疗效、总运动时间及最大代谢当量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在中医症候总疗效方面,观察组2明显优于观察组1。由此可见,穴位体外反搏在改善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7 其他穴位疗法
临床上还有许多其他穴位疗法,如指针疗法、平衡针、耳针、耳穴埋豆、穴位埋针、中药热奄包疗法等等。指针疗法是施术者徒手在患者穴位上对穴位进行刺激的方法,亦可以由患者自行进行治疗,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穴位按摩,其操作方便,是很好的辅助治疗手法。平衡针法是通过针刺一些特定穴来调节大脑中枢系统的平衡,通过人体自身系统来修复各脏器的生理功能。而耳穴埋豆及耳针即将磁珠或者王不留行籽或者耳针贴敷固定于耳部穴位上,刺激穴位使耳穴产生热麻胀痛的感觉,是耳穴疗法中的常用治法。耳朵上也有很多穴位,对应相应脏腑,当穴位受到刺激时也可以起到调节相应脏腑功能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中药热奄包疗法是将加热好的中药药包放置在特定的身体部位,覆盖一部分相关的穴位,而起到温通气血、驱寒通络止痛的作用。这些疗法在治疗原理上与上述六种穴位疗法相类似,且被很多相关实验研究证实疗效明显。
通过大量文献的阅读,结合临床实践发现,穴位疗法具有创伤性小、不良反应小、操作方便、疗效显著等特点,更能够为与其联合使用的西药增效减毒。马育轩[13]等通过对近年来文献的回顾性分析,得出针刺可改善患者血脂、血流变各项指标;改善患者心功能及内皮功能;具有温振心阳、理气豁痰、活血化瘀的功效之结论。
中医临床上目前最常应用针刺联合口服中药的方法治疗,也是中医药疗法中的首选。口服中药辨证施治在临床上的研究与实践已经较为成熟,但穴位治疗在辨证取穴的研究与应用方面还远远不够成熟,选穴多以内关、厥阴俞、心俞、足三里等穴为主,结合不同证型论治体系有待完善。在拓展穴位治疗思路方面,也应将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等研究重视起来。
穴位疗法在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方面很有发展前景,其各种疗法的原理更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发掘,是中医药治疗稳定新心绞痛的重要突破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