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2020-01-11李辉源张俊马建军
李辉源 张俊 马建军
[摘要] 在当前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程度不断加深的情况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体系建设面临发展瓶颈。高校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认识和支持力度不足,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方式与思政教育现状脱节,教学主体运用网络开展思政教育的能力落后于网络技术发展的新要求,网络信息多元化对网络思政教育形成的影响和冲击日益增加等矛盾和问题凸显出来。高校应通过强化制度建设、更新教育理念、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校园网络文化中的引领地位以及培育高校学生的网络素养等多种策略的综合运用,以解决当前网络思政教育中出现的主要矛盾,提升高校的网络思政教育能力与成效。
[关键词] 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教学主体;网络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20)06—0107—0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网络日益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和冲击。作为网络信息技术得以应用并不断发展的前沿阵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从被动接受、适应网络信息到对其积极利用的转变过程。在网络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将互联网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更加深入地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思政教育工作必须重视的新问题。在主管部门的要求和引领下,高等院校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开展思政教学工作的总体发展势头较好,但仍处于探索阶段。目前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需要加以分析并采取适当措施,以改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为国家培养更多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自觉抵制网络中的负面信息和言论、维护校园网络生态健康的当代大学生。
一、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由于高校对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主要特征及方法等核心要素把握不够全面、深入,加之网络思政教育的特殊性,网络思政教学主体的能力与网络思政教育的要求还有差距等因素,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面临严峻挑战。
(一)对网络思政教育的认识与支持力度不足
高校对网络思政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其一,对于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精神、要求和指示,高校的重視程度不够。其原因是很难有效将上级精神、要求和指示外化为具体的行动和措施,对网络思政教育体系建设的迫切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其二,对于引入网络资源加强思政教育的益处认识不足,对于互联网在思政教育方面的价值理解不充分,没有意识到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于传统思政教育模式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由于理解的狭隘或片面,导致网络思政教育所带来的一系列变革被简单地归类为一种新的教学工具。网络思政教育被视为传统思政教育在线上的简单呈现,或被视为一种对传统思政教育的补充,未意识到互联网对思政教育带来全面性、深刻性和革命性的变化。其三,对目前学生使用互联网查询信息、拓展学习方式和内容的潜力认识不充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教育日益信息化、网络化,当前大学生对网络信息技术带来的种种便利有较强的认同感和接受度。利用互联网查询所需的资料和信息已经成为当下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和途径。与此同时,由于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和人员对学生通过网络开展延伸性学习的方式、效果了解不充分,对互联网所具有的多种传媒功能认识不够深入,对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思政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缺少深入研究,导致这些部门和人员对于如何不断地将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思政教育进行更深的融合缺乏足够的意识和动力。
高校对网络思政教育的支持力度不足。要建设相对健全的网络思政教育体系,既需要配备必需的设施、设备,又需要在技术、人员等方面进行足够的投入。其一,由于认识不足、资金缺乏等方面的原因,一些学校缺乏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和硬件设备,存在网速卡顿、使用不便等问题,制约了网络思政教育项目的开展。其二,网络思政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技术支持,既需要有相关技术人员对相关网站和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维护、开发,也需要有既熟悉思政教育业务又熟悉网络信息技术的复合型教学人员制定网络思政教学的总体规划、选择教学内容并配合线下思政课教学开展网络思政教学。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不少高校目前还比较缺乏复合型网络思政教育人才,“不管是专业或兼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特别是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网络应用程序都熟悉的技术人才”。综上,支持和投入的不足制约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发展,导致网络思政教育的教学模式落后。
(二)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方式与思政教育现状脱节
尽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初步形成,利用线上教学资源对线下思政教育形成有力补充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潮流。但传统的思政理论课教学在引入、利用和开发互联网教育资源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
网络思政教学内容很难针对课堂教育的不足进行及时补充,使二者形成有机的、密切的互补。部分高校仅仅将课堂教学的视频资料挂在网上,或是将一些理论性较强的思政课本中的内容稍加筛选后在网站上进行简单罗列。“大部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将思想政治教育书面化材料整理汇编通过‘两微一端’传送到学生端,这容易让大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使整个传播平台陷入‘取消关注’的状态,从而导致‘互联网+思政’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从一开始就事倍功半”。对于熟悉传统思政课堂教学模式的学生而言,此类课堂教学在网络上的再现仅改变了教学内容的传播途径,很难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网络思政教育的教学资料表现形式相对单一乏味,缺乏吸引力,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除了传播相关理论和知识,思政课还承担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观并帮助学生培养深厚家国情怀的重任。因此,传统的思政教学在本质上具有相当的严肃性和原则性。但与现实世界相比较,网络空间具有较强的虚拟性,造成网络信息传播主体在发布相关内容时处于更为放松、自由和随意的状态,更容易产生“创作灵感”,更乐于制作一些能够吸引广大受众的视频或文字内容挂在网上展示自己的“才能”。因此,在一些自媒体平台中,表现方式新颖、语言轻松幽默但却缺乏思想深度的视频或文章吸引了众多高校学生的关注。相对于诸多自媒体中五花八门的即时更新视频或信息,网络平台中的思政教育资料无论在表现形式还是在更新速度方面都要稍逊一筹,难以像自媒体平台那样在短时间内聚集人气并长期得到受众关注。因此,在网络教育平台中如何做到既能遵循思政课的严肃性和原则性,杜绝网络空间中各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的言行,同时又能吸引更多学生的关注、得到他们的认同,成为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三)教学主体运用网络开展思政教育的能力落后于网络技术发展的新要求
思政教师及辅导员群体是网络思政教学得以顺利展开的教学主体,他们肩负着培养政治正确且具有崇高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任。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向思政教育领域不断延伸,广大思政教学主体也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和挑战。
教学主体运用网络平台开展思政教育的能力偏弱。由于教学模式、年龄结构和学科背景等因素的影响,高校网络思政教学主体在互联网相关技术和理论方面的认识和应用能力参差不齐,“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党务部门的管理干部年龄结构偏大,总体上网络应用技术能力较弱、参与学生网络互动不多、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对于如何依托网络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就显得捉襟见肘,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教学主体不熟悉网络技术、不愿意学习相关技术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这一现象对网络思政课的开展产生直接负面影响。教学主体对于网络思政教育的抵触情绪会直接传递给学生,而学生对于网络思政教育的抵触反过来又会让思政教学主体产生网络思政教育“没有多大效果”或“开不开展都无所谓”的错误认识,对于学习和研究如何开展、完善网络思政教育缺乏兴趣,也缺乏进一步夯实网络思政教育平台、提升网络思政教学水平的动力,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教学主体工作强度大,缺乏相关培训机会。目前,在许多高校的思政教学主体中,既掌握互联网信息技术又熟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秀人才较为缺乏。在现实工作中,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群体承担的工作任务普遍较重。就教学而言,大班教学、合班教学的情况普遍存在,造成师生比偏高。面对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思政教师常常难以抽出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进一步学习与思政教育相关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在线教学的最新理论和先进经验,导致广大思政教师、辅导员运用网络技术、资源的能力相对偏弱。此外,由于重视程度不够或客观条件限制,一些高校给教师提供的网络信息技术运用方面的培训课程较少。有的学校虽然也开展了相关培训,但由于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或培训体系不完整,培训过程和内容呈现碎片化特征,培训效果不佳,没有能够切实帮助思政教学主体人员提升网络技术应用能力。
(四)网络信息多元化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造成的影响和冲击日益增加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日益进步及自媒体平台传播内容不断丰富,网络信息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多元化特征日益显著,再加上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匿名性,各种内容和观点得以在网络平台中即时传播。一方面增加了网民们的知识储备,开阔了网民们的眼界和思维,但另一方面也给一些散布负面或虚假舆情的组织或个人提供了扰乱网络生态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网络舆情引导和管控难度的增加。作为网络信息平台的主要使用群体之一,高校学生普遍热衷于使用QQ、微信、快手等网络平台发布信息、获取知识或消遣放松。但网络自媒体中一些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无法得到保障,而高校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历史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或网络观点的辨别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容易受到网络世界中一些负面情绪和错误思想的影响。由于网络信息“去中心化”和“碎片化”特征较强,而高校学生利用网络查询信息或休闲娱乐时对于所浏览的主题也有较强的随机性,“他们通过快餐式的自媒体理解世事,每天浮光掠影地阅读信息,消耗的是大学生的注意力。自媒体这种碎片化的传播使得大学生逻辑思维衰退,对事件的判断缺乏深思熟虑,甚至丧失控制力,世界观扭曲”。此外,由于当前网络上一些宣扬历史虚无主义的文章伺机传播,此类文章往往从微观问题人手,意图在思想层面瓦解人们原有的信仰体系、动摇马克思主义和唯物史观的主导地位,将错误价值观和历史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灌输给网民们,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影响和冲击。一旦学生的价值观、历史观走入歧途,他们会对正面人物、事件产生扭曲错误的认识,并对思政课中所弘扬的正面精神和内容产生拒绝、排斥的负面心理,学校思政教育中所宣传的主流价值观的权威地位被削弱,思政教学主体人员的话语权被弱化,逐渐演变为学生们对线下和线上的思想政治教育都不感兴趣,导致学校在网络思政教育方面的引导、执行能力打折扣。因此,如何提高学校的网络舆情引导能力、增加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已经成为当前网络思政教育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推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健康發展的策略
当前网络思政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制约了网络思政教育的发展,因此,高校要善于根据当前互联网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势,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和优势,深入细致地研究网络思政教育的规律,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提升网络思政教育水平,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弥补线下思政教育的短板。
(一)强化制度建设,优化高校网络思政教学环境
深入开展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将网络平台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首要任务是建立更加健全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制度,构建更为成熟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体系。健全的制度是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得以顺利推进的根本保障,能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体系建设指明方向。
重视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落实工作任务。学校管理层、校党委、宣传部等主要职能部门要深入学习党和国家的相关精神和指导意见,真正把教育部关于加强网络思政建设的要求落到实处。要形成全校上下都重视网络思政教育的氛围,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各相关部门发挥表率和引领作用,组织、带领和鼓励全校教职员工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相关工作。各个学校应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和特色,深入研究、发现自身的短板,本着切实解决问题、认真贯彻相关指示的原则,积极推进网络思政教育体系建设。
因地制宜,将网络思政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在充分重视的基础上,学校还应仔细学习相关指示、要求和指导意见,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办学理念、优势和不足等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因为“制度既可以约束人的行动,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使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有法可依,减少实践中的困惑,坚定师生的社会主义信念”。要将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目标、方向和要求具体化,相关制度既要符合国家的文件精神,还要顺应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协调各方力量,形成网络思政教育合力。网络思政教育的开展需要有效整合全校力量和资源,避免出现责任和力量分散的现象。要由校党委牵头,将宣传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辅导员和相关网络技术主管部门组织起来,发挥集体优势,通过深入交流发现学校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和探讨应对措施。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全校上下的思政工作管理者、思政教师、辅导员和相关技术人员要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推进。
(二)更新网络思政教学理念,提升网络思政教学效果
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因此,只有遵循相关规律,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才能促进高校的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稳步推进。
突破观念束缚,创新教学理念。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离不开教学理念的转变和创新。要打破固有观念的束缚、牢牢把握网络思政教育的本质。虽然线上网络思政教育的根基是线下思政教育,但网络思政教育绝非线下教学内容在网络中的简单再现,而是线下思政教育在网络平台中的必要延伸和补充。当前,网络信息的传播已经呈现出互动性和即时性较为突出、内容多元化等特点,而一些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和手段在应对网络教学方面有较大局限性,因此,要想取得理想的网络思政教育效果,相关教育人员就必须对网络信息的传播途径和当前大学生的网络使用习惯有较客观和深入的了解。可以利用大数据对学生们的上网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做出必要的调整,不能囿于传统思政教学的固有模式和方法;要善于学习总结,根据当前大学生群体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或休闲娱乐的主要特点和倾向,在网络思政教育中灵活运用新的教学手段。例如,可以尝试将网络技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让学生通过手机下载的“网络思政学习App”参与课堂问答或问卷调查,增加学生的课堂互动参与度;可以将思政课程的评估分为线下和线上两部分,相比于传统的线下考评方式,线上考评更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进行学习和复习的安排。
因势利导,不断更新网络思政教育途径。大学生普遍思维活跃、求知欲和表现欲强,对于虚拟网络空间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和展示自我的机会兴趣浓厚。由于网络世界中的信息繁多,良莠不齐,相关信息识别的复杂性和困难度较大,对于广大思政教师而言,要想做到因材施教变得越来越具有挑战性,再加上“时间、精力和网络技术运用水平等主要因素的限制,思想政治教学主体往往难以对学生的写作过程、网络学习情况等关键因素进行有效管理并及时予以相应的引导,学习效果不佳的情况普遍存在”。因此,学校要充分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各类线下和线上校园思想建设活动的机会,要善于把握当代大学生使用网络、参与网络交流和互动的主要特点和倾向,适当吸收一些自媒体平台传播方式,通过校园网等平台打造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积极向上的网络思政教育互动园地。此外,还可以吸收学生积极分子参与相关网站建设,通过他们深入了解当前同学们参与网络交流活动的主要特征和兴趣点,鼓励他们踊跃为学校的网络思政教育建言献策。对于学生积极分子的意见和建议,要进行分析、梳理,根据实际办学条件和情况酌情采纳,在网络空间建设工作中进行检验并加以评估。对于积极参与网络思政建设且表现突出的学生代表或积极分子应予以适当奖励,促使他们能够对参与网络思政建设保持长期积极性。相比任课教师,一些较有影响力的学生代表往往能对身边的同学们产生较强影响,通过他们影响带动一批人,能够有效地增加同学们对网络思政教育内容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三)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提升网络思政教学主体综合素质
作为教学内容、理念的执行者和具体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实施者,思政教学主体运用网络展开思政教育的综合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网络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具体问题和条件,整合各方优质资源,推进思政教育工作者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是要优化思政教师队伍结构,特别是应针对思政教师队伍存在的互联网技术较弱的短板,引入既熟悉互联网相关技术又能够从事思政教育工作的人才作为网络思政教育的主力军或重要补充。
二是针对思政教学主体人员的网络技术和相关教育理念、方法的培训要系统化、常态化。要多听取思政教学主体的意见和建议,根据思政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开设针对性较强的培训课程,“将新媒体技术能力培训纳入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方向之一,像支持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一样地支持辅导员参与培训和提升”。运用网络开展教学的理念和能力提升有助于思政教学主体自信心的增强,让他们能够从更高层面理解网络思政教育并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增强进一步学习相关技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是适当增加思政教育的人力投入,尽量避免大班、合班教学。一方面有助于减轻思政教师的教学压力,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学习网络思政教育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思政教學主体人员有更多机会接触同学,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与同学进行线上和线下互动,更好地了解他们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具体情况并适时加以引导,增强网络思政教育的效果。
四是要组织、鼓励思政教学主体与其他学校的同行进行交流学习。当前网络思政教育总体上还不成熟,许多高校还处于探索阶段,闭门造车式的摸索不利于教育理念的拓展。因此,要多与同行通过研讨会等形式开展交流,取长补短,讨论共性问题,通过思想碰撞突破固有教育理念的束缚,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改善网络思政教育效果。
(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高校学生的网络素养
与现实社会相比,网络空间言论的道德规范和束缚相对较弱,加上网络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分散性和无序性,导致各种不良信息和负面情绪容易迅速传播。这种现象既给网络生态治理带来了压力,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中的主导地位形成了冲击。对此,高校网络思政教学主体要有清醒的认识,在网络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过程中要始终把握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条主线,用它来指引思政教育前行的方向。思政教学主体要始终牢牢把握消除网络中负能量的最佳方法是传递正能量,引导学生培育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旦学生树立起了正确的价值观,他们就能够更加有效地识别网络世界中的有害信息,对在网络中宣扬历史虚无主义、暴力、国家分裂等负面思想的行为保持警惕并自觉进行抵制。因此,思政教学主体要采用大学生更能够接受的方式,如课堂教学、日常交流、网络交流和网络宣传等,弘扬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历史观,引导、帮助学生增强对网络中有害信息的辨别力和免疫力。思政教学主体应多关心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拉近和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赢得他们的进一步认同。学生认可了思政教学主体之后会更加乐意接受他们所传递的正面价值观,也会对该门课程有更高的认可度,并对学校的网络思政教学有更多认同感,达到较好的宣传和教学效果。大学生既是网络信息的传播对象,也是网络信息的传播主体。要善于引导、调动他们参与网络思政教育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可以吸引一些学生积极分子参与网络思政的宣传和建设。作为同龄人,他们对大学生们上网的目的、心理特征往往会有更为直观的了解,能够根据大多数同学的上网习惯提供一些既符合思政教育原则又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能够引起同学兴趣的思政教育内容和宣讲方式。例如,可以通过将学生自导自演的、弘扬正能量的历史舞台剧、微电影等内容融入网络思政教学,引导学生从内心认可思想政治教育、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自觉抵制网络中的负面信息和言论,维护校园网络生态健康。
三、余论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事业,各高校应根据当前网络信息技术传播的主要特点,结合自身的条件、优势和不足,提出目标并进行长远规划。要想切实推动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良性发展,构建健全、完善的机制是重中之重。校党委要牵头整合马克思主义学院、辅导员和相关技术部门的力量进行网络思政建设、完善相关机制;学校要不断优化教学环境,丰富校园网络文化,推出符合大学生心智发展特点、受到大学生欢迎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同学们创造更多能够展现自身特长和兴趣爱好的机会,并将这些活动与网络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增强网络思政教育的吸引力;网络思政教学主体要能够敏锐地把握新时期网络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机遇,善于运用网络工具推广思政教育,不断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要合理挖掘网络中的优质资源用于网络思政教育效果的提升。
此外,虽然网络教学手段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的、必要的补充,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络教育能取代线下教育的主导地位,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的重任,是一项“育人”的工作,“无论有关大数据的技术多么先进,也无法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真情实感和言传身教”。因此,教学主体不能因为网络思政教育建设而削弱了对传统课堂思政教育的进一步投入和完善。对于网络思政教育的主要特点和优势,教学主体应有充分、理性的认识,既要积极地通过实践探索运用网络资源扩展思政教育的途径,也要不断巩固、提升传统思政教学的水平,从而实现线下与线上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责任编辑 梁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