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不在的隐喻
2020-01-11华老邪
华老邪
两位作者从我们日常忽略的“隐喻”出发,以小见大,对诸多认知现象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替我们打开了理解人类思维和行动的另一扇门。
大部分人认为,隐喻不过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格,是用一个事物去比拟另一个事物,以促进对概念的理解;隐喻不过是比喻的一种,以暗示的姿态出现,不直接点明相似关系,如“我们组织需要新鲜血液”“那个想法枯死了”“论点坍塌了”等。然而,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告诉我们,隐喻绝不只是一种简单的修辞现象,它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中无所不在,并且很大程度上建构了我们的思维,充分影响了我们的行为,是我们在现有文化语境中赖以生存的关键。
乔治·莱考夫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语言学教授,认知语言学的创始人,马克·约翰逊是美国俄勒冈大学哲学系教授,认知语言学与体验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两位作者敏锐地发现,在当代英美语言学和哲学中,隐喻历来被视作外围兴趣的事,但实际上,“隐喻应该是我们关心的中心问题,也许是充分阐释人类理解的关键所在”。他们结合大量的案例,对于我们司空见惯却未曾深刻思考的隐喻现象,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其丰富的洞见颠覆了几千年来人们对于隐喻的狭隘看法,使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成为认知语言学的经典之作。
隐喻无所不在
人类的交流建立在概念系统之上,这些概念系统包含了大量的隐喻,如管道隐喻、方位隐喻、战争隐喻、资源隐喻等。作者开篇就提到了“争论是战争”这个隐喻,并列举了日常生活中归属于这个隐喻的类似表达:你的观点无法防御;他攻击我观点中的每一个弱点;我粉碎了他的论点;和他争论,我从来没赢过;你不同意?好吧,反击啊!
以上语句是我们在提及一场争论时,经常使用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是如此“自然而然”,以至于我们根本意识不到战争隐喻的存在。这种隐喻意味着我们把争论当成一场必然存在输赢的战争,对方就是敌人,我们需要守卫阵地,随时警惕对方的攻势。如此,则战争隐喻就成了这种文化中赖以生存的一个隐喻,这个隐喻不仅建构了我们的感知,而且充分影响了我们在争论中的行为方式。
“时间就是金钱”也是一种典型的隐喻。“你在浪费我的时间”“值得你花那时间吗?”“谢谢你抽出宝贵的时间”“你把时间都消耗完了”等话语中都包含了这个隐喻。它揭示了在我们的文化中,时间就是一种宝贵的商品,是我们达成目标需要的有限资源,因此它可以被精准地量化,而且需要我们有计划地使用,要学会节省和珍惜。
由于隐喻对概念的建构只是部分的,因此它会特别凸显概念的某個特定方面,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隐藏概念的其他方面。例如,当我们下意识地使用“争论就是战争”这个隐喻时,我们全神贯注的是争论中战斗性的一面,从而极易忽略掉其中合作的一面,这使得争论行为充满了攻击性,阻碍了双方的相互包容与理解。
联想起疫情期间,很多新闻报道也是采用战争隐喻的表达方式,把疫情当成敌人,认为我们要做的就是抗击它,消灭它。这在一定程度上的确鼓舞了人心,但同时也误导了一种一定要把病毒置之死地的零和思维。事实上,我们所谓的消灭不可能是物理层面的,只能是社会心理层面的。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将病毒抑制在一种平衡的状态,与病毒达成“合作”关系,长期和谐共处。
隐喻根植于文化经验
隐喻从何而来?两位作者认为,隐喻根植于文化经验,具有雄厚的文化基础。例如,假若存在一种迥异的文化,把争论看成一种舞蹈,参与者就是舞蹈演员,其目的是以平衡愉悦的方式来进行表演,那么,这种文化是不可能孕育出“争论就是战争”的隐喻的。这种文化语境中的人们,会以不同的眼光去审视争论,以不同的心情体会争论,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争论,甚至他们都不把所做的叫做“争论”,遑论把争论当做战争。我们是用战斗语言来建构思维和行为,他们则是用舞蹈语言,相较而言,他们的行为方式就要柔和温暖许多。
又如,当我们使用“劳动是资源”“时间是资源”这些隐喻时,我们也彰显了对量化的激情和对目的的痴迷。反过来说,正是我们对量化的激情和对目的的痴迷,才使得这些隐喻自然而然地在我们的文化中产生。在数据思维的主导下,将劳动看成一种可被精准测量的物质资源,实际上也就将劳动异化为可以用来达成各种目的的东西,“把劳动仅仅视为一种活动,独立于劳动者、劳动者的感受以及劳动对他生活的意义的影响,就掩藏了该工作是否对劳动者个人有意义,是否令他满意或者是否人道等问题”。
隐喻往往凸显的是主流文化经验,淡化或隐藏了其它亚文化对于概念的理解,因此,要全面地理解一个隐喻,不仅要察看它凸显的方面,也要警惕它隐藏的方面。比如,资源隐喻凸显了主流文化的量化思维,却也隐藏了资源与主体的关系问题,方位隐喻凸显了主流文化的空间思维,却隐藏了不同语境中的空间差异,战争隐喻凸显了主流文化的战斗性思维,却隐藏了其他文化对“争论”的不同态度。
正是在此意义上,隐喻也具有了一定的伦理属性。当隐喻串联起很多的话语,形成一个主题性的连贯的蕴涵网络,它就会与我们的经历和体验对接,唤醒我们的相关记忆,并为我们未来的实践提供精神指南。在关于爱的隐喻中,“爱是天堂”“爱是作品”“爱是一场旅行”就凸显了爱情积极的一面,不仅强调了合作关系对于爱的重要性,也暗示了爱情中的某种不可掌控性。与此同时,“爱是疯狂”“爱是谜团”等隐喻则凸显了爱情消极的一面,把爱当成一种完全失控的状态。
读一本书就像打开世界的另一扇门。两位作者从我们日常忽略的“隐喻”出发,以小见大,对诸多认知现象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替我们打开了理解人类思维和行动的另一扇门。合上书页的这一刻,竟有一种如佛之顿悟的通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