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雨女无瓜”系列谐音流行语

2020-01-11马沁

海外文摘·学术 2020年16期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摘要:近来“雨女无瓜”这系列新兴网络用语风靡各大社交媒体平台,被广大网友应用在言语交际中。然而,从语言学角度来讲,这个字组以往并没有实际意义,这个流行语是对“与你无关”等习用语的谐音。论文通过论述这系列谐音流行语的谐音方式及流行机制,意在说明新兴词语背后所蕴含的语言现象。

关键词:方言谐音;网络流行语;流行原因

中图分类号:H1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16-0014-03

1“雨女无瓜”系列流行语的由来及含义

1.1“雨女无瓜”系列流行语的由来

2019年5月27日一条来自新浪微博网友“披着月亮的星”的爆料登上了实时热搜榜,爆料称:儿童电视剧《巴啦啦小魔仙》中的“游乐王子”结婚了,此消息唤醒了90后一众的童年记忆,以及对剧中游乐王子这一角色独特口音的深刻印象,于是“雨女无瓜”一系列游乐王子的经典台词迅速成为网络流行语、表情包,风靡各大网络平台。在此之后,经过九天的传播,在2019年6月6日,新浪微博微热点公布“雨女无瓜”成为微博热词,72小时内热度高达40.75[1]。

1.2“雨女无瓜”系列流行语的含义

“雨女无瓜”系列流行语的产生是由于演员袁奇峰对剧本台词的方言谐音,“雨女无瓜”即“与你无关”,“你怎么这个亚子”即“你怎么这个样子”,“要泥寡”即“要你管”,“请你有点至知之迷”即“请你有点自知之明”,“骑竞车”即“骑自行车”,“好好读术”即“好好读书”。这些语言结构不仅表现出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更蕴含着方言谐音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2]。

2“雨女无瓜”系列流行语的生成因素

方言谐音是网络流行语谐音的主要的造词方式之一。网络流行语谐音词正是利现代汉语的地域变体——方言,用读音相近的汉字作为表达符号将方言读音记录下来,从而产生一种新的组合方式,形成流行语广泛传播。这是现有汉语词汇音同或音近的表达形式,所以在语音方面,笔者将从声母、韵母、声调、合音四方面进行分析。

根据自媒体“中国人的每一天”对演员袁奇峰的采访可以得知他童年的生活轨迹:袁奇峰在台湾台南市出生,父亲是台湾人,母亲是海南人;5岁时,由于父母忙于工作,袁奇峰到海南跟外公外婆一起生活;9岁的时候又跟着父母到了广东汕头上学。在语言学习阶段,生活经历三个语言不同的地方让他潜移默化形成了谜一般的口音基础,但他自始至终没有离开过闽方言区,他所生活过的区域分别属于闽南语闽台片、琼文片以及潮汕片,所以笔者将袁奇峰的普通话口音定义为闽南腔。

2.1受方言声母的影响

受方言中声母影响的网络流行词汇,即原字音的声母发生变化。这类词汇的成因主要是受到了闽、台、客家方言和北方方言的影响。在“雨女无瓜”这一系列流行于中,“自知之明”被收到方言声母影响而发生音变,演变为了“至知之迷”。

把“自”读为“至”的原因是方言区的人们不能很好地区分并掌握声母z/ts/和zh/t?/的读音。从音标来看,“自”/ts/与“至”/t??/的韵母与声调都不相同,但是韵母的不同取决于声母的不同,所以这里主要讨论方言对声母的影响。普通话中,z/ts/与zh/t?/从发音方法来讲都是不送气塞擦音,然而二者的发音部位却不相同,z/ts/的发音部位是舌尖前,而zh/t?/的发音部位是在舌尖后,一个是齿龈,一个是翘舌音。普通话中,z/ts/与zh/t?/分属两个不同的音位,二者相互对立。在许多方言中,平翘舌不分的现象比比皆,例如说西南官话的四川、湖北两地和,不区分z/ts/和zh/t?/。

但是经查阅闽方言相关资料可以发现,在闽方言中,没有翘舌音zh/t?/,按理来说,按照演员袁奇峰的方言发音习惯应该将“自知之明”读作“/ts? ts? ts? mi?/”而非/t?? t?? t?? mi/,如此发音的原因,应该是由于对自身方言口音的矫枉过正,然而又分不清z/ts/与zh/t?/两个音位,所以全部读作zh/t?/。

2.2受方言韵母的影响

受方言中韵母影响的网络流行词汇,即原字音的韵母发生变化。这也是本系列网络流行语最为显著的特点。

在流行语“雨女无瓜”中,“你”谐音成了“女”,读音由ni/ni/变为了nü/ny/。“关”谐音成了“瓜”,读音由guan/kuan/变为了gua/kua/。“你怎么这个亚子”中,“样”谐音成了“亚”,读音由yang/ia?/变为了ya/ia/,而在流行语“要泥寡”中,“管”谐音成了“寡”,读音由guan/kuan/变为了gua/kua/。在流行语“请你有点至知之迷”中,“明”谐音成了“迷”,读音由ming/mi?/变为了mi/mi/。

以上共罗列了本系列网络流行语中所有的韵母谐音,可以发现共有五条韵母谐音的流行语,其中有四条都是鼻音韵尾的缺失,在闽方言中,“关”和“管”的韵母读作/uai/,“样”的韵母读作/iu/,“明”的韵母读作/i/,可见这些字在闽南方言中并没有鼻音韵尾。由于受到这种方言語音特点的影响,演员从小到大在学习表达这些词语的时候都缺失了鼻音,所以在台词中表述的时候受到方言腔调的影响自然也舍去了鼻音韵尾,形成了独特的口音。

其次,演员袁奇峰将“你”的读音发成了/ny/,这也是由于闽南方言的影响,在台湾大部分地区以及厦门漳州等闽南方言区,“女”读作/ni/,这容易与普通话中的“你”发生混用。在现代汉语中,/i/是舌面前、舌位高、不圆唇音,/y/是舌面前、舌位高、圆唇音,二者的差异在于唇形的圆展,音近容易混淆,再加上闽南方言的影响,造就了“雨女无瓜”这个独特的流行语。

2.3受方言声调的影响

受方言声调的影响的流行语主要是指原声调改用方言声调所引起读音变化的谐音流行词汇。不同于普通话中的标注四种调类,闽方言有七种调类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阴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台南片的调值依次为:44、24、53、31、33、32、44,这与普通话中的“阴阳上去”相去甚远。

在普通话中,“好好读书”的“书”应是阴平,调值为55,而在这一系列的流行于中,演员袁奇峰将“书”这个音发为去声,这是由于“书”这个读音受到了闽南语方言声调的影响。与此同理的还有吴方言中的浙江话中,人们经常说“鸭梨山大”(压力山大),用来形容压力很大。在西南官话中,受声调影响而产生的流行语有“jio”(脚),原本“脚”上声的声调变为阳平,“洗jio”“小jiojio”成为了时下流行的一种说法。此外,近年最为流行的“怼”也是受河南方言上声声调的影响由去声变为上声,用来表达“用语言拒斥反驳”的意思。

2.4受方言合音词的影响

“合音现象语流音变是由于快读、连读或者其他原因两个音节或者多个音节合读为一个音节,造成的合音现象或连音现象[3]。”在语用学中,合音很好地符合了语言经济原则,广大网友为了“多快好省”地进行文字表达,所以时常采用合音的方式,创造新的网络流行语,其中受方言合音现象影响的尤为之多。在“雨女无瓜”系列流行语中,“骑自行车”由于演员所说的闽南方言中明显的连音现象,读成了“骑竞车”,被网友谐音而造出一则新兴的网络语。

在所有的方言区中,闽南方言中的合音现象极其显著,在网络流行语盛行的早期就有“酱紫”(这样子)的合音现象,“这样”连续短促快读成为了一个音节,既省力、又为词语增加一丝俏皮轻松的感情色彩。同理还有“娘紫(那样子)、“宣”(喜欢)、“造”(知道)、“有兽”(有时候)、“不要”(表)。

3“雨女无瓜”系列流行语的语义类型

根据谐音后的网络流行语是否产生新的理性义,将网络流行语谐音词分为“理性义不变,色彩义改变”型,即谐音词不改变原有的语音形式,在使用中仍表达原词理性义,但是经过谐音后其色彩义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理性义发生改变”型,即谐音原词的语音外壳形成新的表达形式,并且形成新的意义表达。

3.1理性义不变,色彩义改变

这类谐音流行语目的在于表达新一层的色彩意义,将谐音后的“雨女无瓜”和谐音前的“与你无关”对比,可以发现谐音前后的理性义皆为“此事和你没有关系”,由于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关系被生活中有实在形象的实体词代替,增加了戏谑性和讽刺性色彩义,谐音后的词语以增添色彩为主。

再这一系列的流行语中体现在“要泥寡”这一则之中,用“泥”谐音“你”,但是仍然表达的是第二人称代词——你的含义,所以流行语中/ni/这个读音所表达的理性意义并未发生改变,但用“泥”作为“你”的谐音词可以使听话人带上“具有乡土气息、邋遢不洁”的形象色彩义,以达到说话人不希望被听话人管教并产生厌弃心理的表达效果。以往也出现过这种根据词语的原形,用与之谐音的字来对其中的语素加以替换,从而产生新的色彩义的网络流行语。

3.2理性义发生改变

在流行语“雨女无瓜”中,本是要表达“与你无关”这一层理性意义,但网友在记录谐音的过程中选择了“瓜”这个语素进行谐音。其目的在于,将“与此无关”的人隐喻为“吃瓜群众”,再通过转喻,用“瓜”来指代“吃瓜群众”。“吃瓜群众”在之前既有的一则网络流行语,起源于一篇新闻报道,记者针对一起车祸进行采访,问询一位目击农民于车祸的看法,该农民回答道:“我什么也不知道,我当时在吃西瓜。”在新闻发布之后,有网友在评论里评论道:“我只是一个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后来经历一段时间的热度发酵与语义演化,形成了“吃瓜群众”这一流行语,表示一种不关己事、仅围观的状态。

“雨女无瓜”在形成的过程中,用“瓜”来谐音“关”,此举遵循了语言的认知经济原则,通过谐音的手段,附着新的语义内涵,将指称对象由具体物象转变为抽象的关系状态。

4“雨女无瓜”系列流行的原因

4.1语言内部因素

4.1.1“无关谐音”现象

“无关谐音是当代网络语言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即不使用语言中已有的语言项目,而是另外创造一个没有语义关联的谐音形式来替代[4]。”

在人员流动、跨区交流日益频繁的今日,处在方言区的人们不再仅仅使用本地方言进行交际,伴随着普通话的推广,方言区人民学习普通话已经成为常态,他们在极力追求普通话语音的基础上,不自觉地保留了传统语言的语音特色,从而形成了例如“川普”“塑普”的地方普通话。在这一过程中,不同地区的普通话形态各异,带上了本地方言的各式语言特色,而网络交际,使各地方普通话暴露在了大众的视野之中,其音调、词汇等方面的特色表达,没有与之对应的文字形式。于是,用谐音就成了人们自然的选择。

方言区的人们所发出来的音与普通话中的某些音相似,但实为异字,造成了“无关谐音”现象的产生。非方言区的一众网友出于对他者方言的好奇心理,以及普通话对不标准的方言腔普通话的戏谑心理,在没有该口音的情况下大范围使用与之无关的方言腔调,这就是“无关谐音——雨女无瓜”在网络上极为盛行的原因之一。

4.1.2隐喻机制

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普遍的,因此也就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相似性,方言谐音流行语就利用了这种语音上的相似,如本文中的例子“雨女无瓜”,以及2016年的十大网络流行语“蓝瘦香菇”,它们的流行是人们主动创造的。

从认知的角度看,隐喻是促进语言创新的一种重要机制,汉语多同音词近音词,这也为语言的认知联想提供了便利。谐音后的流行语,在读音上与原词形式相似,不影响具体的语段交际,于是使用隐喻认知产出的谐音网络流行语日渐流行。

“雨女无瓜”的隐喻在于,将关注“与之无关”的事件的网友,隐喻为“吃瓜群众”,再通过“关”与“瓜”的谐音表达出这一层隐喻。“瓜”指代八卦事件,“关”是指某一事件与事件主体的相关性,二者不属于同一范畴,但又有关于“事件”这一话题的相关性,且读音相近。网友在发现“瓜”与“关”的读音相似后,又在脑海中将二者含义联想在一起,产生出“雨女无瓜”的新形式。

4.2语言外部因素

4.2.1融媒体发展

网络媒体打破了语言文化的地域限制,为各民族语言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一个自由且高效的平台。近五年,视频、音频等传播方式的高速发展,于是,一旦一则新兴流行语出现,它就会在网络媒体中以一种图、文、视频的融媒体形式迅速传播,并爆红于网络。

4.2.2求异心理

中国有超过9.04亿的網民,其中多数是追求标新立异的年轻人,他们借助相对轻松、自由的网络世界,隐匿在互联网平台之后,不断创造新的语言文字爆点以展现其创造力、表现力。用语言文字系统的更新,来凸显年轻一代的个性所在。

4.2.3调侃心理

普通话使用者会有一种优越感,出于戏谑的目的,有意识地模仿一些有趣的“土味”方言词汇,以此形成“方言谐音”现象,产生幽默、新颖的表述效果,从而以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慰藉年轻一代的网民,这也正是这个围观者众多的时代所需求的。

参考文献

[1]陈绍富.基于新闻事件的网络流行语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1.

[2]王红岩.论网络流行语“蓝廋”“香菇”[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5):101-103.

[3]王淼,陈柯冉,陈沫澄.网络流行语中的汉语方言[J].现代交际,2019(4):72-73.

[4]徐默凡.网络语言无关谐音的文化研究[J].文艺理论研究,2013,33(6):69-76.

(责编:王锦)

作者简介:马沁(1996—),女,新疆乌苏人,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消极影响及对策
生态语言学视野下的网络流行语污染分析及治理举措
从目的论角度谈网络流行语的英译
网络流行语言的变迁及其特点
网络流行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浅谈当前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分析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思政教育的影响
概念整合对网络流行语的阐释力
从“使用与满足”看网络流行语的病毒式传播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