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赴华探索当代艺术一座展馆融汇国际交流新愿景

2020-01-11汝元昕张影张禹王珺

留学 2020年23期
关键词:伦斯当代艺术艺术

汝元昕 张影 张禹 王珺

2020年,新冠肺炎的阴云笼罩全球,世界局势亦几经风云变幻,艺术的世界仍静静敞开怀抱,欢迎每一位探索者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在政治经济波折跌宕与洪流涌动之时,艺术往往能成为风暴中的静止点,为人提供心灵的栖息场所。

北京798艺术区,工作日的傍晚,灰色的冬云仍难压抑跳跃渲染的色彩生命力。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非物质/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展览如常举行。线条与色块的碰撞,机械与动画的交融,汇聚成一方静谧安然的天地,倾诉着直击人心的艺术之声。

作为当代艺术领域资深研究者,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Philip Tinari)给人以温文尔雅、随和亲切的印象。当代艺术给大众的晦涩抽象、空中楼阁之感,在这场访谈中消弭于无形。作为二十年前的来华留学生,田霏宇向《留学》记者讲述了他与中国之缘、对艺术的见解。饱含深情的回顾、深入浅出的表述中,一幅横跨大洋的艺术史与人生故事相交汇的画卷呈现眼前。

二十载 半生缘

田霏宇1979年出生在美国费城,大学期间就读于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主修文学和历史。大二时,田霏宇开始学习中文,并得到机会来到中国的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交换学习。

那时,“汉语热”还没有兴起,对这一决定,田霏宇听到的大多是反对之声。“很多人认为中文太难了,但是我却觉得很有意思。我一直偏文科,喜欢研究语言,中文在我看来是一个‘硬货,如果能够学会这门语言,起码这些年的时间不会浪费。”田霏宇说,“当时已经出现了一些声音,说中国未来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当时我选择中文也出于对未来的判断,可以说是兴趣和能力的结合。”

大四时,田霏宇对中国当代艺术产生了兴趣。2001年,本科毕业后,他获得了富布莱特奖学金,再次来到中国深造,赴清华大学进修一年,学习汉语。

“从小到大成长的环境很舒适,周围的人和事也很单一。那时很渴望来到世界的另外一边,在中国进行了解和学习。”田霏宇告诉《留学》记者,“在那个年代,中外的交流还不够频繁,那时即使中文说得不够好,别人也会夸赞你中文说得真好。”但是田霏宇一直希望入乡随俗,真正地融入中国的文化环境。秉持着这样的理念,他练就了一口十足地道的汉语。

回忆起在清华大学的学习生活,田霏宇用“胶囊”来形容当时的环境和感觉。当时,还是学生的他还没能和外界产生很多接触。毕业后,田霏宇选择留在中国,他以自由翻译、写手、助理的诸多身份,从事他喜欢的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工作。

2002年秋天,广东美术馆筹备首届广州三年展。那时,田霏宇参与了该展会的画册编辑工作,他在美术馆中住了两三个月,每天熬夜进行校对、翻译。那几个月的生活令他格外难忘。“那时开始感受到了中国文化机构中的生活,包括大家在办公室中每天聊什么、吃什么,这些比课堂上学到的有意思得多。”田霏宇说,“中国同事勤勉的工作精神也很打动我。只要大家觉得一件事是有意义的,就不会畏难,不会说这件事干不了。”

工作之余,田霏宇也在追求更深层次的学术进修,他申请到了哈佛大学的硕士,回到美国深造两年,进行东亚研究,毕业论文主题就是“中国当代艺术”。中国当代艺术一直是令他魂牵梦萦的“远方的呼唤”。完成学业后,田霏宇在北京与纽约间几经辗转,在未来道路选择上一度犹豫徘徊。最终,他还是听从内心的声音,于2006年搬回北京发展,开始集中、专业地从事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工作。

田霏宇刚定居中国的两三年,正值北京奥运会前后,中国吸引了世界的关注。“那时全球对中国的兴趣很高,很多国际大型美术馆的董事团经常来中国旅游,我会帮他们进行安排。平时我也会为国外的艺术杂志写一些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文章,自己也开始策划展览。”田霏宇告诉《留学》记者。2009年,凭借在当代艺术领域多年工作经验,田霏宇创办了国际发行的双语当代艺术杂志《艺术界LEAP》,并担任编辑总监。此外,他还成为了国际知名艺术杂志Artforum的特约编辑,并创建了Artforum的中文网站,担任创始主编。

如今,田霏宇在中国生活已有17年,回顾这些年的经历,田霏宇感叹了中国的快速发展。“生活在这样日新月异的环境里,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和大家共同见证了这么多变化,真的感受非常特殊。”

UCCA:从创始到转型

与中国当代艺术史交汇奏鸣

让田霏宇为之“痴迷”的中国当代艺术,在2000-2010年期间经历了快速形成的阶段。在中国工作探索的田霏宇,也成为了这段艺术发展史的见证者与推动者之一。田霏宇说,他“赶上了中国当代艺术地下时期的尾巴”。

“2001年我来到中国时,看的头几个展览,都处于很临时的语境。”田霏宇回忆道,“可能是在一个快要被拆的建筑里,可能是刚开的楼盘,甚至是在西单图书大厦,总之都不在美术馆或画廊里。”

在2001-2003年左右,当代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中国开始逐渐被大众与市场认可和接受,很多美术院校也在这几年间成立了当代艺术系。“在短暂的5到10年之内,当代艺术在中国从一个非常小众的圈子变成了一个行业,从艺术媒体、市场、机构、评论家到院校等,所有的元素都配齐了。”作为这个过程的见证者,田霏宇认为自己“非常幸运”。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创立,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紧密相关。UCCA创始人是比利时人盖伊·尤伦斯 (Guy Ullens)。20世紀80年代,尤伦斯开始收藏中国古代画作。彼时,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讨论日趋火热,中国当代艺术逐渐萌芽生长,尤伦斯先生也将收藏的重点转向了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后来,00年代当代艺术在中国走向大众化时,尤伦斯先生决定在中国创办一所艺术机构。2005年,北京798艺术区刚刚兴起,尤伦斯他当代艺术中心在此选址落地,2007年正式开 放。

“那时正是北京奥运会开幕之前,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也承载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理念,希望传递一种包容开放的精神,推动国际交流的进程。”田霏宇说道。

2011年,田霏宇加入UCCA的团队,并出任馆长。9年来,他带领团队探索各种运营模式,建立筹款渠道、进行品牌梳理。2017年,在新支持者与理事的帮助下,UCCA完成了机构重组,转型为UCCA集团,开启了全新时代。如今,UCCA旗下包括一座由北京市文化局认证的美术馆,以及于秦皇岛阿那亚社区和上海静安区运营的分馆,还有一个公益基金会和一组以艺术为核心的企业。田霏宇在任期间,UCCA成功举办了70多场展览和上千场公共项目,每年向超过百万观众介绍中国和国际知名的艺术家及艺术新秀。

在未来,UCCA还将继续转型,致力于打造全国性质的艺术平台,不仅涵盖线下美术馆,还将拥有精确活跃的线上用户群。“UCCA的初心和使命一直没有改变。”田霏宇说,“我们一直希望通过对现当代艺术的呈现,改善周围人的生活,并且通过艺术建立更丰富的对话。我们希望,社会乃至国际上的交流可以通过艺术而变得更有内容。”

开阔思维 融入世界

艺术留学成新浪潮

作为一名“来华留学生”,田霏宇对于留学事业亦感悟颇深。对于当下火热的艺术留学潮流,田霏宇向《留学》记者阐述了他的见解,并从当代艺术领域工作者的角度,对中国的艺术留学生提出了建议与期 待。

“过几天我们要开一个新展,参展的艺术家起码一半以上是留学归来的。”田霏宇说。他告诉《留学》记者,从不到十年前开始,这些留学回国的艺术家越来越多地涌现,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我刚来到中国的时候,各种艺术展的参展者基本上要么是央美毕业的,要么是国美毕业的,还有的来自川美、鲁美、广美等。留洋归来的数量非常少。2010年以来,出国读艺术的现象变得频繁起来。”

在田霏宇看来,艺术生的跨国学习对于中外艺术交流而言是重要甚至必要的。据他解释,在过去,中国的当代艺术往往需要找国际上的参照,中间会存在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时差”。比如,20世纪50-60年代波普运动兴起于欧洲,而到了80-90年代中国才出现自己的波普运动。

随着全球化时代信息的流通,如今这样的“时差”已经消弭,或许留学的中国艺术家正是其驱动者。田霏宇介绍道,“2000年前后,国际艺术信息流入中国的过程还处于口述的阶段,比如有人出国回来将自己的见闻告诉周围人,产生蔓延式的传播;我早年间在美国最好的艺术杂志工作,2008年时它开了中文版,从此靠谱的国际艺术信息能会定期翻译成中文;后来涌现了许多中国的艺术媒体,以及海外艺术媒体的中文版,如今,不用学中文,就能够得到非常全面可靠的信息。”

于艺术家个人而言,出国深造亦是助力发展的好途径。对于中国美术院校的教学水准,田霏宇不吝赞美之辞。“中国的美术院校在基础功底的训练方面是全球最好的,其对造型、构图、色彩能力的培训皆是一流。中国八大美院中能力最强的学生,往往水准高出国外很多美院的学生。”

在功底扎实的基础上,赴国外深造打开视野,可谓“如虎添翼”。田霏宇认为,中国的艺术生在国内读完本科再出国读研,这会是非常完美的一种结合。“实力强的学生,未必能找到自己独特的立足点。出国留学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完全更换一个环境、一门语言、一种教学模式,然后思考自己的艺术道路,对艺术家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帮助。”

在信息化时代,充分了解国际上的讨论,已经成为艺术工作的前提。“并不是说艺术家会因为留学而拥有必然的成功。在基础扎实的情况下,希望继续打开自己的思维,留学可能是一个很快捷的方式。”田霏宇表示,出国留学最大的收获并不是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而是在某种文化艺术环境中浸淫所获得的提升。“比如你在伦敦读书两年,参观了很多画廊和美术馆,欣赏了很多展览,这样的学习是很有价值的。”

田霏宇建议艺术生在留学期间多走、多看,开阔自己的视野和思维。“不光是看展览,你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去感受另外一个国度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这是很好的机会,有助于理顺自己的理念甚至信仰,深化对自己的理解、对社会的理解、对未来的理 解。”

采访摘要

Q:《留学》记者

A:田霏宇

Q:在职业规划方面,您会给艺术留学生提出哪些建议?

A:真正的所谓“艺术家”可能还是少数,但是视觉、创意、设计等偏应用学科的出路是很多的。中国现在处于消费升级的时代,大家对于消费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包括IP概念也越來越盛行。消费升级,实际上也是视觉体系的升级。任何东西都需要“形象”,这种趋势会越来越明显。人与数字世界的联系,都需要视觉处理作为联结。视觉敏锐的人,肯定是有机会的。具体是什么样的机会,我们未必现在都能看得清,但是我认为这样的能力一定能打开未来很多可能性。

猜你喜欢

伦斯当代艺术艺术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当代艺术拓展城市文化新“绿洲”
纸的艺术
克里夫兰当代艺术三年展论坛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中国当代艺术协会副主席
尤伦斯与他的中国当代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