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0-01-11邵兴华
邵兴华
【摘要】新课改的提出和实施及教学策略改革的推行,小学数学教学从看“分”时期逐步向注重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加强学生分析和解决能力的方向转变。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改革教学方法,将生活实例结合数学问题,通过探究、学习各种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解决问题 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将“解决问题”这一理念与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各册数学教材中,其目的是引导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其具备自生活中对相关问题发现、提出、分析并解决的能力,从而有效感知到现实生活与数学间的联系,使之对数学不再感到枯燥无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并不强,考虑原因为缺乏必要的生活体验,对各种来自生活的信息不能准确的理解,或思路不够开阔等。
一、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小学生在经历了幼儿园的启蒙教育之后进入小学,教师要帮助学生顺利的完成过度,那么,我们需要通过数学课堂逐步培养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过分关注成绩,忽视能力培养
目前,我们教育的重点仍然以成绩为导向。所以,在日常数学教学中,老师们仍旧会以成绩高低来衡量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大部分老师在受教育时期,都是通过了层层考试选拔出来的,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那么在课堂上会折射出来,如让学生熟读、记忆数学的各种公式;为了提高分数,学生反复练习各种题型。由于教师的重点放在了学生的分数上,学生却对知识一知半解,自己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灌输知识为主,没有形成“问题解决”的模式
随着新课改的提出和实施,教学策略改革的推行,教师对于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步加深。然而,有些数学教师的课堂上依然存在大量灌输知识,反复进行数学练习,学生在课堂上缺乏独立自主的“大脑活动”,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做好内化和吸收,对于各种数学问题没有相应的解答技巧,从而难以形成“问题解决”的模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
(一)问题情境生活化,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课的关键。仅仅是讲解课本上的公式和定理会枯燥无味,如果能在课堂上加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利用课堂内容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难题,那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极易被调动,愿意自己去探索、去解决。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的自信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二)以活动为主线,激起学生探究意识
新课标关于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予以了特别强调,要求广大教师积极创新并改进,以达到逐步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目的。针对小学阶段学生特有的心身发展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至问题的探究中,以更充沛的精力与更高的积极性,促使其思维水平提升,同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亦获得增强。
以“观察物体”这一节为例,教师可事先要求学生带来正方体积木,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尝试利用五块积木进行一個立体图形的搭建,并分别从上、正、右面进行观察,并在作业本中画出不同角度下的平面图。这个过程即是学生展开探究的过程。然后,对学生进行引导,令其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描述与展示,并可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各自不同的立体图形,无形中增强了学生观察的敏锐度。
(三)巧设问题引导,促进思维水平提升
新课标中强调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为此,课堂中教师应积极营造问题式氛围,通过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以及引导,培养学生活跃的、不拘于定势的发散性思维,以全方位展开问题探究,在养成灵活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基础上,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小组合作,交流互学提升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和指导是分不开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把握小组合作的时机,比如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开放性问题或意见有分歧时就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分组时按照接受能力学习水平4个人为1小组,老师要巧妙“编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小组合作交流。老师适时提醒学生展开讨论,找到解题的突破口,然后在全班交流展示解题过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发展和训练。
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的教育思想和做法,为广大教师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数学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和时间。做创新型的教师,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有效提升,为祖国培养更多更好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郭碧芸.小学数学新课标背景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02) :72.
[2]刘敬振.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J].中国校外教育,2018,(28)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