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韧性理论视角下学校安全教育内容与路径研究

2020-01-11高雅茹

中国德育 2020年23期
关键词:安全教育

摘要 安全是学生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安全教育是保障学生安全的必要手段。从韧性理论视角可将韧性融于安全教育的内容与路径之中,重视学生安全素养培养,提升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并习得和规范学生安全行为。同时,安全教育不能只靠课程教材传授,还需要通过多媒体以及安全演练等多元方式提升安全教育效率,从物理和生态系统韧性角度出发,巩固学校及社会安全硬件设施,构建全社会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安全教育路径。

关键词 安全教育;韧性理论;安全素养;安全演练

作者简介 高雅茹,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安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安全需求放在生理需求之上的第二层级,主要包括与人身安全、生活稳定、免除恐惧和痛苦等与自身安全感有关的需求。安全教育是国家教育生态中不可忽视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学校安全教育是保障学生生命发展的需要,是治理复杂社会安定问题的需要,是提高不同层级学生安全意识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安全问题应对能力,最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我国,党和政府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学校安全教育的发展,从学校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和事故处理等维度颁布相关政策法规,为学校安全提供制度保障,并且实现长远深入发展,比如学校安全政策体系优化布局,学校安全内容由点到面逐步整合。学校落实开展安全教育,对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目前我国学校安全教育还存在现实困境,比如安全教育课程过于形式化,绝大多数仅存在于理论知识层面,缺乏实操演练;安全教育网络平台呈现效果差,不能发挥其应然切实价值;家长疲于对安全教育任务的应付,未能真正认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学生在安全事件面前表现出一定的脆弱性,不能很好地处理解决,使身体或者心理遭受伤害,甚至影响终身健康成长。本文利用韧性理论,尝试对学校安全教育的内容和路径进行新的探索。

一、韧性理论内涵以及与安全教育的关系

韧性理论最初来自材料工程学领域,运用韧性描述木材等物质在遭遇突发且剧烈的负荷下不断裂的能力。霍林将韧性理论引入生态学领域,于1973年出版《生态系统的韧性和稳定性》(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一书,诠释韧性为生态系统属性,是系统应对外界变化时能够维持自身先前良好状态的抵抗力或持久性,并引起学术界各领域广泛关注。随后,韧性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研究领域,心理韧性指个人面对生活中不良事件打击压迫仍能积极应对残酷现实并复原的能力。韧性理论适用于人类、组织、生态系统等主体,无论如何演变,其本质意义在于主体具有学习力和生命力,能够处理应对客体作用于主体的消极影响,承受压力或逆境并得到恢复,甚至在螺旋曲折中发展得更好。

从主客体、功能以及二者关系来看,韧性理论与安全教育具有极高的适切性和契合度,使得两者可以有机融合,发挥最大效用。第一,从安全教育和韧性培养的主客体来讲,主体为学生,客体均可定性为安全事件,因此主客体具有统一性。第二,人类处在风险社会之中。一方面,地震和海啸等自然灾害、人类活动所造成的事故灾害、诸如新冠肺炎疫情等病毒传播感染所造成的公共卫生事件和恐怖袭击活动等社会安全事件频繁发生,给当今世界带来一系列安全问题挑战。另一方面,现代技术远未达到人类可以精准预测、知晓和掌握社会中的风险的地步。中小学安全教育也应该是动态发展完善的,随着人类对风险认识的加深而得以补充。同样,韧性理论强调通过一系列事件、行为或变化,以增加个人面对不确定冲击事件的能力。因此,韧性是提高学生科学应对安全问题的必备能力,属于不确定风险中的确定性准备。第三,安全事件属于困难或逆境,当学生亲身遭遇安全事件威胁时,拥有韧性的学生能够在危机中激发自我保护本能,启动自我调节机制,沉着冷静地应对安全事件并与之抗衡,危机过后也能塑造正常的适应机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况。提高学生心理韧性应是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样,通过安全教育,学生提高安全意识、掌握相关知识,在危机情况下能够采取积极行为应对安全事件。韧性与安全教育从功能上都为学生应对安全事故发挥积极作用。韧性有利于安全教育的顺利开展,安全教育也促进学生韧性提升,韧性培养是安全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韧性理论视域下学校安全教育内容

学校安全教育内容可依据韧性理论,从安全素养、社会情感和行为三方面着手,使学生能够将安全教育意识常态化、行为日常化和终身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重视学生安全素养培养

韧性不单指个体在陷入逆境后能够克服困难并迅速恢复的能力,也指在逆境发生前自身有意识培养并在其他经历中积蓄相关能力,以及逆境发生中积极态度和行为。学校安全教育应该重视学生安全素养的培养。安全素养培养也逐渐在我国受到重视。比如,浙江省教育厅于2020年8月印发《学校师生安全素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旨在提升师生双方解决安全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安全情境的安全素养。安全素养是指人们为预防、避免、控制、消除和应对意外事故或灾害等安全事件而形成的内在品质和能力的综合,是学校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成就目标框架,以及学生维护个人安全能力评价标准。安全素养主要由危险预判素养、安全保护素养和事故应对素养三个要素构成,为安全问题发生前、中、后全阶段提供保障。韧性培养贯穿作用于安全素养教育始终。第一,危险预判素养指的是学生能够识别潜在危险源和危险情况存在、接近和发生的可能性,使学生能够运用安全知识规避风险,并找到解决之道。第二,安全保护素养是指学生通过一系列目标动作抑制、減轻或者消除危险情况的执行能力。当学生预判到存在危险情形时,学生可以调整身心状态并检查工具设施的安全性,保持稳定心理并进入“应战”状态,具备安全行动的能力。第三,事故应对能力是指出现危险事件情况时,学生能够正面应对自己遭遇的痛苦,快速保护自身安全将伤害降至最低等级,控制危害扩散并采取适当的后续措施以及事后反思提升的能力。学生安全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安全及发展的前提,因此需要格外重视。

(二)提升学生社会情感能力

面对不稳定、不确定且复杂的当今社会安全问题,学校单纯依靠安全知识的传授不足以支撑学生有效应对真实情境下的安全问题。韧性理论強调在遭遇危险时,个体能够沉着冷静面对,并在遭遇挫折打击后触底反弹。因此,学校安全教育也应该培养发展学生相应的能力,其中社会情感能力不可或缺。社会情感能力指学生在成长中遇到复杂情境时,能够掌握并应用一系列与个体适应及社会性发展有关的核心能力,国际组织和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将社会情感能力视为人力资本质量保障基线,是学生幸福健康的必要条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社会情感能力划分为三类:一是获得目标的能力,包括坚持、自我控制、实现目标的激情;二是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包括社交、尊重、关心;三是情绪管理能力,包括自尊、乐观、自信,强调自我提升与关爱他人。

学生安全教育不只是教会学生如何应对外界安全危机,更重要的还在于当学生自身或他者发生类似校园欺凌、心理抑郁以及遭到教师和家庭暴力等不良安全事件时的自我求助和帮助他人摆脱困境的能力。大量新闻报道中学生陷入情感、吸毒、酗酒、暴力等危机时,由于自身价值感低和不懂得求助而造成身心俱损,甚至自杀行为屡见不鲜。学生自身具有脆弱性,将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纳入学校安全教育范畴,使学生能够关注自身及他人身体和心理安全,是学校安全教育的最基本内容,有益于形成反脆弱合力。

(三)习得学生安全行为能力

韧性不仅指遭遇危机时个体的心理状态,同时也包括危机状态下的行为及措施。因此,学校安全教育除知识传授、情感培养外,还应该包括关于正常情境下安全维护行为和危机情境下安全保护行为的教育,使学生遵守安全标准和行为规范。比如在日常用电时,不用湿布擦拭使用中的电器;在遇到漏电等紧急情况时,需戴好绝缘手套,切断总电源开关,并且向教师或家长寻求帮助等。学校安全教育应该将安全行为系统化和规范化,按照安全问题类型、发生地点、严重程度等方面教授学生规律性预防和响应,强化学生科学安全行为,消除不安全行为,减少因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安全问题和在无法避免的诸如地震等自然灾害危机中保护自身安全的行为,等等。

三、韧性理论视域下学校安全教育路径

韧性理论不但构建出以人为中心的心理路径,同时也形成以工程学为起点的路径和以生物学为依据的系统路径。因此,在韧性理论视域下学校安全教育的途径可以从人、物理环境和学校生态系统三部分着手开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多元方式开展安全素养教学

从心理韧性方面来讲,通常个体在以下三种情形下更具有韧性。一是对危险具有清晰认识和把握,二是之前经历过相关危险并从中获得经验教训,三是受过相关危机应对操练。因此,学校有必要对学生从知识、态度和行为三方面进行安全教育与培训,使学生能够实施安全行动,采取安全措施,防止行为失误,且在危险情况下有能力准确地掌控现场并作出冷静决定,有效解决危机。

1.情境化教学

危险预判素养是利用各种信息读取危险的能力。运用安全教育科普视频或其他媒体资料等教学可以使学生形象生动地学习相关知识,提升知识接受度。一方面,教师应培养学生运用如报纸、杂志、电视、书籍和互联网等媒体信息,甚至通过与周围他人沟通获取危机信息的途径,对安全事件类型作全面认识分析并实时追踪,比如该危险事件属于自然灾害、交通灾害抑或安全事故等,快速反应自己遇到此类事件时的正确做法。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化教学手段,模拟危机情况,使学生能够真正感知危险,掌握通过视觉、听觉和嗅觉等检测危险的知识和能力。比如,读懂危险标识、“禁止游泳”等标牌,辨认火灾报警器的声响,能够检测周遭社会和自然环境是否存在异常状况,并清楚意识到自己的尝试行动是否会触发危险状况。

2.反思性学习

学生应提升自我检查身心状况和外界工具设施安全性的能力,尊重学校、家庭和社会行为规范,客观看待和衡量自身能力,不逞强做危险行为。一方面如果学生作为旁观者,能够及时为伤者做诸如止血、心肺复苏、人工呼吸等紧急处理措施,掌握正确的相应危机发生时应急管理部门联系方式并寻求帮助或者给予帮助等能力。另一方面,如果事故发生在自己身上,则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学会自救和紧急处理手段,并寻求帮助的能力。通过学生的反思探究,可以提升学校安全教育的有效性。

(二)健全学校及社会工程安全韧性机制

工程安全韧性指的是工程在一定时空面对风险的冲击与扰动时,能够维持、恢复和优化系统安全状态的能力。首先,政府及学校应运用工程建设韧性评价标准衡量现有公共建筑物,对学校建筑以及硬件设施韧性抗压能力进行评估,并通过评估结果改进或维护与安全有关的硬件学习设施,提高设施对安全危险的抗击能力。对即将启动的工程需要加强监测,实施后效评估,用以加强学校灾害管理,为学校应对安全危机提供结实的环境基础。其次,政府提供对标资金支持,使学校能够有充足的资源修正和更换硬件设施,保障学校设施持续安全性。再次,加强工程安全管控。一方面,加强学校和社会环境中安全事件发生的预防韧性。国外安全举措的有益经验值得我国各学校借鉴学习。比如,美国在龙卷风或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学校打造龙卷风避难所或地震应急地带,在每所教学楼中配备心脏起搏器等应急设备;日本的许多建筑阳台之间仅用塑料板隔开,方便一户发生火灾等危急情况时将隔板击碎转移到隔壁避难。另一方面,也应该加强安全事件发生后的恢复韧性,提升学校管理人员灾后组织和管理能力、物理环境恢复效率以及关注灾区人员的身心健康。除此之外,学校及社会安全教育制度机制也应该健全,使安全教育不断实现法治化和常态化发展。

(三)提升学校生态系统韧性

学校是一个教书育人的社会生态系统,系统内部各要素休戚与共。因此,学生安全教育需要整个学校系统中利益相关者,例如学校领导者、教师、家长及其他人共同努力,构建具有韧性的学校生态体系。首先,学校安全演练是提升学校安全韧性,将学校管理者、学生、教师和后勤人员联合起来打造安全学校的有效途径。安全演练主要可以分为桌面演练和实战模拟演练两种。桌面演练是指学校利用文字、图片、沙盘、视频资料等展现方式,描绘出安全事件的发生场景,引导学生口头或书面提出安全事件解决办法或行动意见的演练形式,通常可以在教室内完成。实战演练则是指学校模拟一种安全事件发生场景,教会学生如何应对,并进行实操训练,检验学生在危机情况下沟通与处置方式是否正确。学校和教师在演练前需作好评估准备,在演练中观察学生反应,搜集学生数据,演练后完成评估报告,对危急情况下学生危机应对能力作出评判,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其次,学校建立安全事件发生时的应急预案、预警机制和安全事件发生后处理机制生态系统。安全教育不单是学生的事情,而是整个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员的公共利益。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和学生需要共同参与专项应急生态系统与安全教育培训,提升安全意识并掌握安全急救措施,共同参与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倡议或知识竞赛等活动,提升安全教育凝聚力等。

当今社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动荡不安也伴随发生,规避和控制风险以及确保安全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学校安全教育应该贯穿各年龄阶段学生学习始终,渗透在各学科和综合实践活动之中。因为,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的人身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保障,学生的安全和健康是教育的优先项,是学生自身以及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责任编辑 庞雪

猜你喜欢

安全教育
市政施工安全管理浅析
大学新生实验室安全教育探究
高校实验室安全与学生认知情况的现况分析
为幼儿营造安全的港湾
幼儿园体育活动中渗透安全教育的实践及研究
浅谈初中校园安全教育
信息技术在高校安全教育和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美国职业安全教育培训方式对我国的启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