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蓄端牢“中国饭碗”的底气

2020-01-11许乐

党的生活(黑龙江) 2020年12期
关键词:龙江农业

许乐

初春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入秋连受三场台风影响,今年黑龙江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是否依旧沉稳有力?

11月5日,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李连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发言打消了以上种种质疑:“2020年,黑龙江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2.155亿亩以上,比上年增加78万亩,粮食生产实现‘17连丰,稳居全国第一!”

特别之年迎来特别丰收,其中蕴藏着无数政策保障、辛勤汗水和艰辛努力,更是“十三五”期间农业改革持续发力的一个缩影。

回眸“十三五”,我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結构性改革,加快农业强省建设。这背后,离不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深入实施,更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持续推进。

如今的黑龙江,已跃升为全国产粮第一大省,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绿色食品面积、农业机械化率均居全国第一……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正逐步成为黑土地上的一抹亮色。

当好现代农业“排头兵”

在初冬的龙江大地上,刚品咂完收获的喜悦,农户们又开始了新一轮整地。

桦川县苏家店镇朱家村是水稻生产大村,今年种植了3万亩水稻,现已全部收获完毕。150台收割机全部加装了粉碎机,收割、脱粒、粉碎秸秆一气呵成,又快又干净。“水稻长势特别好,预计每公顷产量要比去年高出500多公斤。”谈到收成,村民刘子玉的脸上洋溢着喜悦。

“十三五”期间,我省不断完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向机械化、规模化、科技化要产能。如今,农业生产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已基本实现。智能化育秧车间、自动精量播种、飞机航化“无人”作业、自带导航系统的大型农机……数不清的新技术、新成果在龙江大地生根发芽,耕地规模化、集约化日趋完善。

经过五年时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推动粮食增产的重要力量。家庭农场、种粮大户通过规模经营,拉动粮食增产8%左右,农机合作社拉动粮食增产15%左右。

2012年,孙吴县沿江乡哈达彦村村民王跃龙等人组建起哈屯现代玉米农机专业合作社。如今,入社成员已有214户,规模经营土地达4.6万亩。目前,类似这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全省已突破20万个,全省200亩以上的土地规模经营超过一亿亩。

农业插上了“科技翅膀”,农产品加速提质增效。在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火红的高粱穗、饱满的豆荚分外喜人。园区谷物分析室、光谱分析室等实验室内,科研人员进行着土壤分析、农产品成分检测等工作。园区党支部书记苑丽介绍说,目前园区共完成各级科研课题576项,引进各类作物新品种900多个,培训种植户5万多人次。

数据显示,在“十三五”收官之年,我省农业综合机械化率已达9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1%,高于全国近9个百分点。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提升。

“大粮仓”变身“绿色厨房”

每到盛夏时节,在东禾农业有机水稻种植基地的绿色稻浪中,便会闪现一排排白色的“小灯笼”,远远望去甚为别致。

“那是我们专门定制的杀虫灯。”基地负责人杨晓萍介绍,“有了这些杀虫灯,就不用打灭虫药了。”

“十三五”期间,为加大黑土地生态保护力度,我省印发《黑龙江省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三减”行动的实施意见》,新更换标准化喷头体20万套,建成国际领先水平的集中配药服务站4个,新购置水稻侧深施肥机械4746台,落实有机肥提质增效试验示范点次221个,覆盖面积500万亩,全省农业“三减”示范面积达到3054万亩。

让黑土地真正“绿”起来,使之能够永续利用,已成为龙江广大农民的共识。

近年来,全省逐步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开始休耕轮作,生态环境逐步向好,黑土肥力持续增加,推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海伦市前进乡双泉村,施用有机肥让农民尝到了甜头。“我们将河泥、秸秆和畜禽粪便按比例混合,加入生物菌剂生产出有机肥。”村党支部书记吴艳龙认真算了一笔账,“种植食用玉米磨大子、小 子、玉米面,大 子去年每斤卖到3元,每公顷产量在1.7万斤左右,毛收入在2.7万元左右,而普通玉米的收入也就8000元左右。”

五年间,全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已达7600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一。实物总量、标准化生产水准、产品品质和品牌影响力等指标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据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统计,目前黑龙江绿色食品省外销售额超过千亿元,产品遍布全国,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念好“谷物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大粮仓”成了全国的“绿色厨房”,而作为重要的畜牧大省,我省的肉蛋奶也让全国人民的餐桌更加丰盈。

三产融合发出“新名片”

前些年,每到秋收后,五常市新庄村农民姚艳芹在家等着经纪人来收稻,一吨一吨地销售。而近年来,她把水稻加工成大米,通过电商一斤一斤地卖。

随着全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姚艳芹”从单一种植向种、加、销一体的三产融合转变。在此过程中,农民、企业、政府都逐渐有了自己的“新名片”。

“以前,我们关注的是怎么种好地;现在,我们开始关注加工和销售。”佳木斯市同军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秦同军介绍说,“去年,我们参加农产品展销推介活动十多次,全年销售额达285.2万元。”

作为全国最大的大豆主产区,针对大豆种植面积下滑等不利情况,“十三五”期间,我省开始转向蛋白、食品加工等优势领域。

为了提升豆类产品附加值,黑河市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盖钧镒率领的团队成立了大豆院士工作站。2019年7月,黑河市坤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工作站合作,研发了大豆冰淇淋。

大豆“变身”后,身价倍增,成了名副其实的“金豆”。

“农民为企业提供优质原料,企业通过延长产业链带动农民增收。”坤鹏公司董事长张德坤介绍。

政府部门也在转变职能,面向市场搭平台,推进“互联网+农业”。在此期间,由阿里巴巴开发的订单农业项目“聚土地”正式上线,首站落地黑龙江。

与传统农产品销售相比较,“聚土地”订单农业模式减少了中间环节,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方正、五常、海伦等8个县市的10种农产品上线销售,有效带动了龙江农产品的“提前销售”,仅方正县就有6000亩稻田被预订。

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我省打造了“五常大米”“响水大米”等一批叫得响、信得过、价值高的农产品品牌。其中,靠“五常大米”品牌价值提升拉动,五常市稻农亩均增收1000元左右。

“高质量构建起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水平全国领先,成为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地位进一步巩固提升。农村一二三产业全面融合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提档升级,建成全国绿色粮仓、绿色菜园、绿色厨房和国家重要的高品质乳肉禽蛋制品加工基地,食品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成为第一支柱产业,建成农业强省。”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制定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现代农业的展望赫然在列。

“九碗中国粮,一碗出龙江。”辛勤耕作的龙江人用行动宣告:“端牢‘中国饭碗的底气,来自这里!”

猜你喜欢

龙江农业
龙江少年爱冰
千里龙江半日还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环境监测水和废水现场采样的影响因素探究
张北“未来农业”
龙江青年: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图读龙江经济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龙江大美湿地组画——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