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诊断与防控
2020-01-11续鹏林
续鹏林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畜牧兽医局内官营畜牧兽医站,743011)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是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和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toxigenic Pasteurella multocida,T'Pm)引起的,典型的症状就是猪的鼻甲骨发生变形萎缩,出现慢性鼻炎,生长缓慢,严重影响养猪场的经济效益。 此病主要以疫苗预防为主。
1 病原
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Bb)是一种细小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或球杆菌,是一种需氧菌,有鞭毛可以运动,不产生芽孢,此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一般的消毒剂就可以将其杀死。
多杀性巴氏杆菌(Pm)呈杆状或球杆状,单个或者成对排列,没有鞭毛,不能运动。 此菌的血清型较多,主要有A,B,D,E 和F5 个血清群,其中在我国流行的有A、B、D 三个血清群,至今还没有发现E 血清群。 产毒素的菌株多为D 型,少数的A 型也可以产生毒素。
2 流行特点与临床症状
能够引起鼻甲骨萎缩的鼻炎都称为萎缩性鼻炎,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由Bb 和T'Pm 所引起的AR 有很多不同之处。 为了区别,把由T'Pm 或与其它因子共同感染引起的AR 称为进行性萎缩性鼻炎 (Progressive atrophic rhinitis,PAR),而单独由Bb 引起的AR 则称为非进行性萎缩性鼻炎 (Non-progressive atrophic rhinitis,NPAR)。
PAR 是规模化养猪场要求净化的主要疫病之一,主要是由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T'Pm)引起的,2-5月龄的猪群发病率较高,发病后出现打喷嚏、流鼻涕、颜面变形,影响呼吸道的正常功能。 PAR 一般很少引起病猪死亡,但是发病后难治愈,容易复发,影响其生长发育,日增重和饲料的转化率下降,造成机体的免疫机能下降,容易继发感染其他疫病,导致病猪的死亡率和淘汰率上升。 NPAR 是由Bb 引起的,主要发生于6-8 周龄的仔猪,症状和PAR 类似,发病后生长停滞,育肥困难,容易形成僵猪。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发病没有季节性,一年的任何季节都可以发生,但是冬季的发病率要高于夏季。 饲养密度大、过冷过热、通风不良、营养缺乏、长期饲喂粉料等都是诱发AR 的因素。
3 诊断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诊断比较容易,根据其临床表现就可以做出逐步的诊断,进一步确诊还可以应用实验室检测的方法。
3.1 细菌的分离鉴定 无菌采取病死猪的病变组织或者用棉拭子采集可疑病猪鼻腔深部的分泌物,将其接种在血琼脂平板上,在37℃的环境下培养24h,然后取菌落做成涂片、染色镜检,可以观察到两极染色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3.2 生化特性鉴定 将培养的菌落接种在TSB培养基中,37℃培养24h,按常规进行生化实验,可以将葡萄糖、果糖等发酵,生成酸但是不会生成气体,不能将麦芽糖、乳糖、鼠李糖发酵。 吗哚、硝酸盐还原试验阳性,MR、VP 试验阴性。
4 防控措施
4.1 采取自繁自养的养殖模式 养猪场尽量采取自繁自养的养殖模式。 如果需要引进猪,要进行严格的检疫检测,隔离观察一段时间没有异样才可以合群饲养,严防从外地引进病猪,发现阳性猪要及时淘汰。
4.2 隔离饲养 在养殖生产中,对疑似病例、检测阳性的猪、没有症状但是和病猪有过接触的家畜,都要进行隔离饲养,仔细观察,及时采取措施。
4.3 强化管理 严格执行消毒制度,一般猪舍内一周消毒一次;饲料营养要全面,尤其是饲料中不能缺乏维生素A、D、E、K 及维生素B,以确保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的完整性,提高猪群的免疫力;采取早期断奶的生产方式,减少母子传播疾病的机会。 饲养密度要合理,不能过于拥挤。
4.4 疫苗预防免疫 采用疫苗接种是预防猪萎缩性鼻炎的关键措施,常用的疫苗为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疫苗,在母猪分娩前4 周、仔猪出生后4周龄和8 周龄各免疫一次,种公猪每年进行两次免疫。
4.5 药物防治 在流行此病的地区还可以采用药物预防。 在母猪分娩前一个月可以在每吨饲料中添加磺胺嘧啶100g 和土霉素400g,连续使用10d;也可以在仔猪出生的3 周内,用敏感抗生素肌肉注射3-4 次,或鼻内喷雾每周3-4 次;育成猪可以用磺胺或抗生素防治,连用5dd。
对于病猪,可以用氟苯尼考、恩诺沙星、阿莫西林等进行治疗,同时,还可以用中药辅助治疗,处方:栀子15g、半夏40g、牛蒡子15g、白藓皮10g、知母40g、麦冬10g、黄芩15g、苍耳子15g、当归15g、桔梗15g、辛夷40g、黄柏40g、射干10g、甘草10g,将其粉碎后分成2 份,早晚各1 份,此为25kg 重的病猪1d 的用量,连续饲喂9d。 体重较小的,剂量要适量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