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及愈合不良的诊疗
2020-01-11陈方良韦云芳
陈方良 星 云 韦云芳
当犬施行生理或病理性外科手术时,在术后出现切口脂肪液化是常见的并发症,脂肪液化使切口愈合时间增长,给术后护理带来困难。在临床中一些医生缺乏切口脂肪液化的相关知识,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切口脂肪液化。现报道有关犬切口脂肪液化的诊疗体会,以供同行参考借鉴。
一、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
切口脂肪液化是手术切口部位脂肪细胞无菌性变性、坏死的过程,脂肪细胞破裂后脂滴溢出、聚集,伴有局部无菌性炎症反应。常见原因主要为:手术犬肥胖,皮下脂肪层厚,血液循环较差,手术操作导致局部血液循环更受损,组织愈合能力和抗感染能力差,脂肪较厚部位(如腹部)切口更易发生脂肪液化。高频电刀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所产生的热效应导致皮下脂肪组织热损伤坏死,另外,脂肪组织内的毛细血管由于热凝固作用而栓塞,使血液循环本就较差的肥厚脂肪组织进一步发生障碍。术中为显露手术视野,过度、过久牵拉切口,导致切口暴露时间长,皮下脂肪损伤。患有糖尿病、高血压、贫血、恶性肿瘤、低蛋白血症、肝功能损害、凝血功能异常的犬,末梢血液循环、组织抵抗力和愈合能力差,导致脂肪液化。缝合方法和缝合技术也会影响到切口的愈合,如皮下脂肪缝合不全、皮下留死腔、止血不彻底、线结切割脂肪组织过多等,是切口脂肪液化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
二、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症状及诊断
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一般于术后4~7日出现临床症状,主要为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切口无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切口皮缘及皮下无组织坏死征象。切口有淡黄色清亮渗出液,按压时皮下渗出液增多,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初期连续进行细菌培养为阴性,继发感染时细菌培养为阳性。
目前,切口脂肪液化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主要通过临床症状和医生经验来进行综合诊断。
三、手术切口脂肪液化造成愈合不良的治疗
当出现切口愈合不良、渗出液增多等症状后,首先应明确切口是脂肪液化而不是切口感染。脂肪液化初期为无菌性炎症,无细菌感染,但长时间渗出会造成切口愈合不良,从而容易继发切口细菌感染,患部适当应用广谱抗生素防止感染,酌情口服或注射抗生素预防感染。
探明积液腔的范围,确认重要的缝合层次无异常,如重要层次撕裂则需再次手术缝合。若仅部分愈合不良,渗液较少,可采取保守治疗方法,局部拆线,敞开液化范围切口,患部应用康复新液、促细胞生长因子、愈伤消、伤复康、α糜蛋白酶等药物,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及血管新生,使切口二期愈合。若液化范围广泛,则需手术沿原切口敞开,彻底清除液化的脂肪组织,并放置引流管充分引流,创口适当间隔性减张缝合,减轻切口张力,为切口的愈合提供良好的条件。
早期去除切口敷料可使切口接触有氧环境更充分,并有利于切口渗液的流出;若切口发生脂肪液化渗液后仍使用敷料包扎,易使敷料浸湿,透气性差,从而导致创面组织缺氧而影响愈合。红外线照射(TDP灯)液化切口30分钟,每日2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少切口分泌物,保持切口的干燥,促进切口愈合。治疗过程中,给犬戴伊丽莎白颈圈,防止犬舔咬切口。
四、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预防
体质肥胖、年老体弱、营养不良等患犬,如非紧急手术,尽可能改善营养、增强体质、缓解基础病后再择期手术。特别是糖尿病患犬,在围手术期应使血糖稳定于轻度升高或正常状态,纠正低蛋白血症,改善贫血。
作切口时一次性切开脂肪层,避免反复多次切割,尽量使用普通手术刀切割脂肪层。慎用电刀切割脂肪层,如必须使用时,功率要稍低于常用功率,并向切口两侧轻拉,给予一定张力,分层切开,同时应尽量缩短电刀与脂肪组织接触的时间并避免反复切割组织,以免造成大量脂肪组织破坏。电凝止血要稳、准,或者间接电凝。
术中注意用盐水纱布保护切口,避免过度牵拉、挤压和钳夹组织,结扎线结应尽量少。缝合切口时,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切口,清除脱落、坏死的脂肪。缝合皮肤后仍有渗血、渗液者,立即用手掌面压迫切口数分钟,避免皮下进一步渗血,形成血肿或皮下积血。缝合时全层缝合皮下组织,对合良好、避免错层、不留死腔,缝线疏密、松紧适中。
如切口暴露时间过长、渗血较多的,可于切口最低点皮下放置引流条,术后1~2天拔除,或用减张线缝合切口,术后2周拆除减张线。若皮下脂肪组织过厚,估计有切口发生液化的可能。术后早期换药可撑开切口少许,适当挤压切口两端,如有渗液挤出者,挤尽渗液后,引流条填塞切口引流,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脂肪液化的发生。
五、注意事项
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在外科中较常见,一般预后良好,但会使切口愈合时间延长,增加治疗时间和治疗费用,如处理不当,常导致犬主与医生之间产生信任危机,出现医疗纠纷。临床医生应增强切口脂肪液化的认识,术前谈话应告知犬主,围手术期要做好充分准备,减少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对于已发生的切口脂肪液化要及时诊断,正确处理,同时与犬主做好解释沟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