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敷贴疗法在儿科疾病的临床应用
2020-01-11何妙玲高碧环
何妙玲,高碧环,赵 卫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妇幼保健院(胡忠医院),广东 广州 510800)
中药敷贴疗法是在传统针灸理论基础上结合中药作用于腧穴,通过经络作用于机体,调整机体阴阳平衡,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1]。清代名医徐灵胎说:“用膏药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目前,穴位贴敷疗法已经广泛用于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笔者对自2017年至今对在我科中医体质调理门诊就诊的呼吸系统疾病、婴儿肠绞痛、功能性便秘、小儿遗尿的患儿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该疗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1 呼吸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是儿科常见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外感风寒常见,我科中医体质调理门诊收纳2018年1~2018年7月符合风寒型感冒80例学龄前儿童进行统计分析,其中治疗组40例,对照组39例,对照组1例中途退出。两组均采用一般生活干预措施,两组合并用药的规定:若感冒伴随着38.5 ℃以上高烧,可以应用泰诺林退烧,并记录体温用于之后参考,泰诺林规格15 mL/瓶,使用剂量0.1 ml/kg。若高烧惊厥者可以用安定镇抗惊厥,赖氨酸阿司匹林针退热等。对照组口服葛根汤颗粒(3 g/次,3次/d)治疗,治疗组采用咳嗽Ⅰ号方,其组成:麻黄、苦杏仁、桔梗、法半夏、细辛、百部按1∶1∶1∶1∶2∶2比例打粉,取混合粉约10 g,用温水调成稠膏状,制成约1 cm大小药饼,用碘附棉签消毒大椎、风门、双侧肺俞穴位皮肤,鼻塞明显者加印堂穴,咽痒、咽痛、咽有痰者加天突穴,然后将药饼分别敷于其上,用抗过敏医用胶贴固定,约半小时后自行撕揭。1次/d,3 d为1疗程,观察1个疗程。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治疗组大于对照组(P<0.05)。治愈6例,显效10例,有效1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70.00 %。治疗过程中无发生皮肤过敏情况。
2 婴儿肠绞痛
婴儿肠绞痛(Infantile colic,IC)指1~4月龄婴儿出现的长期哭闹和难以安抚的一种行为综合征[2]。大约20 %的小婴儿受其困扰,对家庭带来精神压力及经济负担[2]。对婴儿而言服药极为困难,故中医外治疗法是治疗本病的首选。笔者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科中医体质调理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IC患儿进行研究分析,其中治疗组32例,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0.5 g,2次/d),治疗组采用消化Ⅱ号方联合揉腹疗法,并电话随访婴儿至5月龄。消化Ⅱ号方组成:丁香、白术、砂仁、木香、延胡索、白芍,按1∶1∶0.5∶1∶1∶0.5比例打粉,取混合粉约8 g,用麻油调成稠膏状,制成约1 cm大小药饼,用碘附棉签消毒中脘、神阙、双侧天枢穴位皮肤,然后将药饼分别敷于其上,用抗过敏医用胶贴固定,约2 h后自行撕揭。1次/d,治疗5 d为1疗程,观察1疗程。治愈13例,显效7例,有效9例,无效2例,过敏1例予去除,总有效率93.54 %。其中有1例出现皮肤过敏情况,用木瓜膏局部涂抹两天,之后皮肤恢复正常。
3 功能性便秘
功能性便秘也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一项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在0岁~3岁婴幼儿中,功能性便秘者1755例,患病率为8.4 %,0~3月龄婴儿患病率最低(6.2 %),30~36月龄婴儿患病率最高(10.0 %),不同年龄组间便秘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笔者统计2018年至今在我科就诊的功能性便秘患者,患儿年龄段在1月~6岁,共计193例。治疗上采用常规饮食、运动指导,联合我科自制便秘方,其组成: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当归、木香按3∶1∶2∶2∶2∶2比例打粉,取混合粉约8 g,用温水调成稠膏状,制成约1 cm大小药饼,用碘附棉签消毒下脘、神阙、双天枢,然后将药饼分别敷于其上,用抗过敏医用胶贴固定,2岁以下儿童约3 h,2岁~6岁儿童约4 h,后自行撕揭。5 d为1疗程。电话随访3个月。进行治疗前后疗效比较,治愈35例,显效51例,有效68例,无效39例,总有效率79.79 %。治疗过程中无发生皮肤过敏情况。
4 小儿遗尿
遗尿症(Nocturnal enuresis,NE)是儿科临床常见病,指5岁以上儿童因无法控制膀胱排尿,夜间睡眠中出现小便自遗的一种病证。遗尿儿童容易出现内疚、自卑、怕羞和不自信等心理问题,自主性和主动性降低,更甚者会形成退缩性社交行为或更极端的行为,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4]。笔者统计2017年至今在我科就诊的遗尿患者,年龄段在5岁~12岁,共计135例,其中5岁~7岁儿童108例,8岁~12岁27例,治疗上采用排尿功能训练治疗,具体包括:①叮嘱患儿日间多饮水,有尿意时尽量先控制,憋10 s~30 s,直至不能控制,且排尿时需断断续续,中间停顿3次后尿完;②夜间睡前叮嘱患儿不吃水果、少饮水;③饮食尽量清淡,少进食碳酸饮料,忌寒凉、冰镇食物,每日保持大便通畅。联合我科自制遗尿贴,中药组成:益智仁、远志、五味子、肉桂、吴茱萸、覆盆子,按1.5∶1∶1∶1.5∶1.5∶1.5比例打粉,取混合粉约8 g,用温水调成稠膏状,制成约1 cm大小药饼,用碘附棉签消毒双肾俞、双涌泉穴处皮肤,然后将药饼分别敷于其上,用抗过敏医用胶贴固定,敷贴约4 h/次,自行撕揭,1次/d,7 d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电话随访3个月。进行治疗前后疗效分析,治愈21例,显效34例,有效48例,无效32例(其中8岁及以上儿童占19例),总有效率76.30 %。治疗过程中无发生皮肤过敏情况。故大年龄段儿童选用本疗法时需考虑配合其他疗法,比如推拿、艾灸,或者口服中药等。
5 讨 论
目前,对穴位贴敷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药物经皮渗透吸收,二是腧穴特异性治疗作用[5]。药物经皮渗透吸收是指经皮肤给药而起到全身治疗作用的控释制剂,具有超越一般给药系统的独特优点,可以绕过肝脏的首过效应及胃肠道消化酶的破坏,提供可预定且较长的作用时间,维持稳定持久的血药浓度,降低药物毒性和不良反应,提高疗效。有实验研究表明,经穴位皮肤给药的透过量及速率显著高于非穴位皮肤[6]。中药敷贴具备了药物及穴位的双重疗效,在上述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此疗法起到较好疗效,而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极低。其中在婴儿肠绞痛有出现1例患儿出现皮肤过敏情况,其余患儿均无发生过敏情况,究其原因是家属自行延长敷贴时间,而幼儿年龄小,皮肤娇嫩,故出现皮肤过敏情况。在使用中药敷贴疗法时,首先要严格按照建议的时间治疗;其次使用本疗法时还需注意询问家族中皮肤过敏情况;再者穴位局部皮肤破损或疤痕者、对药物或胶布过敏者不宜使用;注意这些方面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较于西药治疗的复发率高、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中医汤药的依从性差,中药敷贴法疗效佳、不良反应少、安全易行、依从性好,更易被广大家长及儿童所接受。此疗法在小儿疾病的治疗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及发展前景,值得儿科临床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