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审计监督全覆盖问题研究
2020-01-11
(石家庄审计中心 河北·石家庄 050000)
审计监督全覆盖,是加强审计监督体系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审计全面履行监督职责的必然要求。随着互联网飞速的发展,云计算在各领域的应用迅速发展起来,区块链审计模式必将发生转变。在全球信息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开展大数据审计是创新审计方式方法的必然选择,各审计机构也在积极地探索大数据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运用,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也将推动我国审计工作向高质量、高效率转变,更有效的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
1 开展大数据审计的意义
习主席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要深化审计制度改革、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审计理念,及时解释和反映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随着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持续纵深推进,充分运用好大数据审计手段,促进审计改革创新,对有效的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1.1 大数据审计,是拓展全覆盖审计途径的重要手段
习主席多次在审计委员会中作出重要指示,为审计工作及审计体质创新改革提出了新问题,阐释了新思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必须深入贯彻习主席重要决策指示精神,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拓展审计方法、途径,适应新时代审计工作的发展需求,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所谓审计全覆盖,是一种多目标、多形式、多层次的新型审计概念。开展大数据审计是创新审计方法手段的重要内容之一,与传统审计相比,大数据审计不再是对数据进行部分抽取、分析,而是进行全样本数据分析,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审计数据分析模型,对样本进行深层次、多维度分析,更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质量,更有效的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
1.2 大数据审计,是实现全覆盖审计目标的必然条件
随着当前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审计数据的数量、种类和样式逐步发生转变,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动态化等特点,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的发展要求,很难做到审计监督全覆盖。习主席在中央审计委员会上对审计工作提出“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的12字原则。近年来,随着审计全覆盖要求向纵深推进,审计工作涉及到的范围、业务数据不断增加,在大数据审计背景下,采用的是全样本、全数据分析模式,对审计数据进行全方位分析,相对的消除了审计样本抽样风险,有效避免了审计弊端,切实贯彻落实习主席提出的“审计监督全覆盖”重要决策指示,真正做到应审尽审。
1.3 大数据审计,是提升全覆盖审计水平的重要方法
大数据背景下的审计监督全覆盖对传统审计工作有着颠覆性影响。大数据审计与传统审计相比,可以通过联网系统获取审计所需信息,对政府、企业财务信息和经济活动进行全程、实时的监督,缩短了审计检查时间,极大地提升了审计人员的灵活度,不会受到地域和时间的影响,推动审计工作由静态审计向动态审计转变。通过大数据审计,审计机构能够通过联网系统对政府、企业财务等数据信息进行监督、采集分析,通过系统的方法,对其信息的真实性、合理性进行实时的、高效的检查和监督,有效的消除了审计工作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和隐患,推动审计工作由事后审计向全程审计转变。充分发挥了审计的监督职能,进一步提升审计质量。
2 开展大数据审计的问题和困难
大数据审计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所表现出的一种形式,在给审计工作科技创新转型发展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许多的困难和挑战。大数据具备多样性、动态性等特点,面对社会经济复杂性、多样性的海量数据,想要在现有的条件下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目标,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2.1 信息采集缓慢
大数据的核心是数据,审计是一个与数据密切相关并依赖于数据而生存的行业。数据采集是审计工作中的重点任务,通过数据分析和发掘技术,深入开展各行业领域数据的综合对比和关联分析,不断纵深拓展,未开展审计工作奠定基础。大数据背景下,部分审计人员尚未建立“大数据”理念,对大数据审计重视程度不够,未充分的认识到新形势下大数据审计对促进审计工作,实现全覆盖审计的重要意义。在审计软件方面“信息孤岛”现象还普遍存在,各行业、单位的相关数据信息还不能做到资源共享,还未建立健全相关的衔接和互通机制,大数据信息系统运用困难,导致数据整合难度加大,审计工作量增加,致使大数据审计效率过低。
2.2 复合人才匮乏
大数据的推广和应用是实现全覆盖审计的重要手段,其核心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对其真实性、合理性综合分析进行审计数据发掘,有效的在海量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审计信息。审计人员信息化能力水平,对审计工作科技转型意义非凡。大数据审计不仅仅需要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工作实践、业务精通等能力,还需要具备相应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目前,审计业务精通的“老同志”,计算机应用水平还存在明显的短板,而新同志有一定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在运用大数据技术处理审计业务时,因为审计业务能力有限不能够较好发现审计数据中出现的问题等情况,不能做到集审计业务能力与现代信息技术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2.3 保密工作困难
大数据审计是审计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重要手段之一,运用大数据技术能够更好的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但是在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审计工作实践中,涉密数据主要通过网络形式传输、存储,在任何环节都有可能造成失泄密的风险。在实践中,审计人员保密意识淡薄,保密知识匮乏等问题较为明显,审计涉密资料乱放等现象时有发生。审计人员不仅要加强保密意识,还需要加强数据网络安全管理。大数据审计工作涉密性文件较多,保密性质较强,相关保密制度不全面,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都是审计保密工作需要面临的困难。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不仅仅对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对审计保密安全管理提出了更严的标准。
2.4 分析工具缺乏
大数据技术是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重要途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开展大数据审计,审计分析平台和工具必不可少,目前审计机构的分析工具还仅限于对财务数据、对账单等内容进行数据查询,在数值分析、数据真实性、合理性等方面还缺少系统的检验,大数据分析的应用程度较低。在大数据分析平台、软件以及大数据审计模型等方面中,分析平台性能良莠不齐,基层审计机构开发软件、软件应用以及技术创新还存在开发进度缓慢、数据收集困难等方面的问题。在实际运用中,部分软件和模型存在一定的欠缺,不能完美的贴合实际审计工作,还需要人工对数据进一步的处理,分析,致使审计效率过低、很难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
3 解决开展大数据审计困难的对策
大数据背景下,传统审计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适应新时代审计工作的需求,除了要注重审计数据信息的采集挖掘工作外,还需要不断的进行审计技术改革创新,审计人员需要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审计机构需要构建复合型人才审计队伍,推动审计工作向现代化、信息化转变,促进审计工作创新转型顺利发展。
3.1 强化数据资源归集
一是加大数据采集力度,把数据采集作为审计工作重点任务,大力推进联网审计工作,建立与被审计单位业务平台联网系统,注重审计数据的日常采集,建立与其他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做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二是强化数据管理机制,按照相关数据采集管理制度,安排专人对数据进行收集、登记、存储、管理,强化数据管控,并建立审计信息数据库,为开展大数据审计、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打牢坚实的基础;三是开发数据分析软件,运用大数据软件,对各单位、部门以及不同行业的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并研发数据查询、分析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查找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发现审计重点,进一步提高审计效率,提升审计质量。
3.2 注重专业人才培养
一是注重人才引进机制,在招收审计人员时,优先考虑计算机专业和具有审计工作经验的人才,结合审计工作实践,加快审计人员经验累积,培养集计算机应用与审计工作能力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二是强化人才培养机制,当前形势下经验丰富的审计员计算机应用能力比较弱,应当鼓励其提升计算机水平,组织审计干部日常培训,强化计算机基础知识,培养信息化运用能力,并将大数据技术与审计工作相结合;三是注重人才匹配机制,新老同志搭配、帮带机制不仅仅可以提升新同志审计经验,还可以让老同志提升计算机水平,在工作中相互提升,加快综合实力的提高,提升审计效率,积极适应新时代审计工作,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
3.3 加强信息保密安全
一是强化联网审计保密意识,保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审计机构应当加大保密宣传工作,组织审计人员学习保密相关法规制度,增强审计人员保密意识,从根本上认识到保密工作的总要性,防止失泄密事件发生;二是提升审计人员保密能力,审计人员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保密,防止从一切途径失泄密,一定要做到保守秘密,慎之又慎,将保密工作贯穿到审计工作始终,切实做到业务工作做到哪里,保密工作就跟到哪里;三是完善保密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现如今保密制度相对完善,但是对于大数据、联网审计的相关内容还不够全面,应当尽快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加强数据采集、存储过程中的管控,避免因制度不健全导致失泄密。
3.4 推进技术创新应用
一是加快大数据分析平台基础建设,审计机构积极协调有关单位收集相关数据,完成企业和审计机构数据对接,完善审计数据分析平台建设,做到数据实时更新、自动预警,为大数据模型等搭建更好的数据分析平台;二是建立联网审计模型,优化完善审计分析模型,利用审计模型对海量数据分析,通过系统的方法,可以对信息的真实性、合理性进行高效的检查和监督,查询审计疑点,精确定位,进一步实现审计质量、提升审计效率;三是提升大数据软件应用能力,针对审计人员重点培养大数据审计软件应用能力,学习并掌握大数据审计相关软件和操作系统,并应用于审计工作实践中,简化审计程序、缩短审计时间,促进审计监督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