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探索
——以《材料工程传输原理》课程为例
2020-01-11
(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4)
1 课程思政在专业育人中的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一个新阶段,高校要立足新时代,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提出的新需求,把德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当作政治理论课的事,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提出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要求。专业课程是高校教学的重要载体,如何挖掘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的有效元素,并广泛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亟待解决难点问题。
现阶段思政课教学环境发生了诸多改变,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获取知识途径等出现了新变化;且由于课程本身的理论性与思想性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缺乏课程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简单直接的思政教育形式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影响了思政课教育的实际效果。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除了传统的思政核心课程显性教育,还急需将课程思政育人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打破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相对分离状况,将专业课程的知识教学与价值教育相结合起来,使其与之同向同行,一起构成大学生思想教育课程体系,实现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已成为高校教育育人本质的关键。
2 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途径探讨
2.1 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
立德树人是材料类专业的根本任务,在社会多元价值交织与渗透的复杂背景下,单纯依赖思政课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导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亟需发挥课程思政的全方位育人作用。在人才培养中,专业需树立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同向协同育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正确认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让每个教师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使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与思政课同向协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2 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融入专业建设中,专业教育与德育之间并非毫不相干,而是紧密联系;在专业课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可以进一步提高和固化学生思想观念。从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入手,在课程教学大纲制订过程中,教师重新审视所授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与教学目标,挖掘思政切入点,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进一步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在课程教学大纲中分别增加课程德育目标及课程思政点,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课程内容体系,开展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德育新模式。
2.3 加强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政治素养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须先明道和正己,做学习的先行者和示范者。教师的能力集中体现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和效果上,因此,专业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但实际上专业课程任课教师对开展思政教育缺乏认识,如何有效实施课程思政缺少措施。因此,专业课程任课教师需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深入学习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讲话精神,主动提高自身政治素养,提高对同向协同育人的认识,自觉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担负起培养出能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合格者和接班人的责任。
2.4 提升专业教师价值教育执教能力
专业教师要善于把握当代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方式,在德育教育方面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有针对性下功夫,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行为具有示范性,学生具有向师性,其言谈举止是思政教育的鲜活教材,其崇高人格魅力和良好职业道德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教师要不断探索提高德育意识及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价值教育执教能力,要善于把专业课程中有意义的事情讲得有意思,把专业课程中的大道理说得生动易懂、娓娓动听,既做到入理入情,在讲什么上有态度;也要做到入脑入心,在怎么讲上有新意。
2.5 发挥课件展示思政元素作用
课件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一个重要载体,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从而使他们的理性思维进入一个激活状态。当前思政教育和专业课教学“两张皮”现象未能根本改变,为破解这种困境,需对专业课件进行顶层设计,重新再构和优化。通过课件展示思政元素,利用专业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思政教育中的理论观点,增强思政教育的说服力,同时也可以为学生学好专业课提供科学指导和思维拓展,将从专业课程中发掘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转化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学载体。
3 材料工程传输原理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3.1 做好课程思政顶层设计,提高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深度融合
材料制备和加工的组成单元变化无穷,但各单元所涉及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动量传递、能量传递和质量传递。《材料工程传输原理》课程注重从动量、热量和质量三种具有类似性传输的角度分别阐述流体流动、热量传递、物质传递等最基本的物理现象和传输基础理论,并力求将这些基础理论应用于材料制备与加工和冶金工程实践中。通过课程教学,学生可掌握动量传输、热量传输和质量传输中的基本原理及分析求解问题的方法,并能利用这些传输理论知识解决材料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材料类专业在课程思政过程中,教师往往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弱化思政教育,使思政教育的实践仍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怀,难以达到课程思政教育目的。以《材料工程传输原理》课程为载体,专业任课教师开展了课程思政,但思政效果仍有待提高。为解决课程中科学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有机融合不深不够、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不足的问题,需进一步从课程思政教学统筹安排、团队授课教师德育指教能力与授课方法、思政元素挖掘与切入点等方面着手,加强课程建设,做好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加强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内容在《材料工程传输原理》课程知识内容中的深层次融合和渗透,提高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深度融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教学目标。
3.2 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师价值教育执教能力
课程思政关键在教师。为此,需加强《材料工程传输原理》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教师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提升计划,将提升专业教师德育能力纳入教师培训体系,积极组织任课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讲话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理解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不同与相通之处,明确两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及彼此承担的功能,及时更新《材料工程传输原理》课程教学理念,真正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由单纯的知识教学理念转化为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育人理念,实现课程专业目标与德育目标,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格局。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训,提高任课教师的道德修养、人格品质及对同向协同育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培养任课教师的德育语言表达能力、德育内容把握能力、德育践行能力、德育环境控制能力、德育方法的运用能力。做到既会思政教育,又能做好课程教学,使《材料工程传输原理》课程思政落细落实,担当传道授业解惑。
3.3 创新教学方法,发挥课堂主阵地育人作用
积极开展《材料工程传输原理》课程教师集体备课、教学内容研讨、思政映射与融入点讨论、案例分析讨论、教材教案编写等,通过集体研讨和碰撞,统一教学目标,集思广益,加深任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相关理论的领悟和清晰理解,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创新教学方式,抓好课堂主阵地,旗帜鲜明地开展课程思政,使《材料工程传输原理》课程思政既有意思又有意义。课堂作为《材料工程传输原理》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场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阵地,要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课程主讲教师要教法攻坚,探索适合学生特点和需求的方法进行教学,借助多媒体、短视频、动漫等工具,精心设计案例分析、提问答疑、网络互动、分组讨论等方式,使教学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点亮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激发课堂新活力。将雨课堂引入到课程思政教育中,利用“雨课堂”互动、弹幕参与问题讨论等方式融入思政教育资源,激发课堂学习乐趣,使课程思政有滋有味,提升课程德育教育的亲和力和质量,引导青年人关心国家大事,自觉担当起时代的责任。
从学生课堂行为进行思政教育,培养其自律意识和严谨态度。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旷课,提前到课堂,教育学生履行契约;要求学生上课遵守纪律,认真听课,对课堂中学生不良行为及时指出,教育学生尊重他人的付出,树立正确的课堂纪律观念,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学风,做到讲规矩、有纪律、有品行。
3.4 深研教案,挖掘思政元素并有效融入课堂
《材料工程传输原理》课程思政具有隐性思政教育功能,任课教师须深研教材,结合《材料工程传输原理》课程的专业目标和德育目标特点,立足教学内容知识点,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春风化雨地将其传递给学生。
以课程中动量、热量和质量传输的基本原理和定律为切入点,融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培养科学思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材料加工传输原理》课程包含的传递原理和研究方法,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和方法论。教学过程中可融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论、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鼓励学生细心观察自然和描绘自然,并能思考自然。利用质量守恒、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等基本规律及传输现象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形成唯物主义世界观。流体进行动量传输、热量传输、质量传输时,三种传输环节往往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属于相似物理现象。发生动量传输、热量传输和质量传输,是由于流体存在速度梯度、温度梯度和浓度梯度,体系平衡被打破,通过三种传输后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经历了不平衡→平衡→新的不平衡→新的平衡”等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唯物辩证法所谓发展,也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趋势,一个事物的发展往往是一个“不平衡→平衡→新的不平衡→新的平衡”的波浪式前进、循环往复式上升的过程。
以课程中典型科学家的励志故事作为切入点,融入科学探索精神、严谨治学态度及爱国情怀的思政教育。《材料工程传输原理》课程中的基本定律等知识内容涉及到一些伟大科学家的发现,例如动量传输章节中的牛顿粘性定律(牛顿)、欧拉方程(欧拉),热量传输章节中的傅立叶导热定律(傅立叶)、普朗特准数(普朗特),质量传输章节中的菲克第一定律(菲克)等。在知识点讲解过程中,以视频、图片等方式介绍这些伟大科学家的生平事迹、治学态度、奋斗历程及其在哲学和科学的荆棘路上艰难探索与顽强拼搏,引导学生反复学习与体会这些科学家的大师风范与人格魅力,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融入科学精神等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立志成才、治学严谨与报效祖国等方面的优秀品德。
以传输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的典型案例为切入点,激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强民族意识。热量传输理论知识可应用于航天发动机的热管理,以此作为案例分析和思政融入点,讲解利用传热学知识来延长发动机及附件使用寿命,进而由案例延伸到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积极建设航空航天强国,努力实现不懈追求的航天梦。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自豪感,激励其为国家振兴、民族强盛而努力学习。
4 结语
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主阵地,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材料类专业应积极推行课程思政,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在专业课程中挖掘德育资源并融入教学,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专业课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材料工程传输原理》作为材料类专业基础课程,任课教师应主动提升价值教育执教能力,深挖思政元素与融入点,发挥课堂主阵地育人作用,加强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在课程中的深层次融合和渗透,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实现课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三者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