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精神分裂症药物致白细胞减少的调查分析

2020-01-11丁仰卢玟燊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16期
关键词:精神病白细胞粒细胞

丁仰 卢玟燊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居民心理压力增大,各种精神障碍性疾病的发生与日俱增。现阶段,临床实践中针对精神分裂症的基本常规治疗方法仍然是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给予口服抗精神障碍疾患类药物,如果要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就必须长时间、按疗程、规律性服药,但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也得到了医务工作者、药学专家和患者家属的广泛关注[1]。抗精神障碍性疾病药物主要分为经典和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两类,前者如氯丙嗪和奋乃静等,后者包括齐拉西酮、利培酮和氯氮平等[2]。本文将两类药物对患者白细胞的影响进行整理、分析,旨在为临床实践中科学、合理、规范用药,提供数据参考,详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7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本院收治的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基本信息、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测资料等进行整理、汇总,回顾性分析抗精神分裂症药物的服用、白细胞计数、升白细胞药物服用种类等。其中男21例,女29例;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42.05±8.67)岁;病程10个月 ~16年,平均病程(7.35±2.79)年,平均住院时间(100.35±11.32)d。

1.2 纳入标准 ①精神障碍疾病患者诊断依据我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第3版)相关规定;②心、肺等重要器官功能无严重障碍;③服药前白细胞计数无异常;⑤基本信息、临床治疗和实验室检查等相关资料详细完整。

1.3 排除标准 ①无精神障碍异常者;②因感染和辐射等所造成的白细胞计数异常患者;③罹患血液系统疾病患者;④心、肺等主要脏器严重功能不全者;⑤基本信息、临床治疗和实验室检查等相关资料不完整,以及不详细者。

1.4 白细胞减少症诊断标准及检验设备 白细胞减少症诊断标准:依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第8版)相关内容。血常规检验采用ABX-MICROS-60(血细胞分析仪)。经2名检验师核对后出具报告,保证检验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1.5 研究方法 细致查阅每例研究对象的病历记录,对患者基本情况、用药情况、病情发展和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测结果等进行详细记录。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有13例患者发生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为 26.00%;其中男8例,女 5 例,男女比为 1.6∶1,平均年龄 (45.59±3.28)岁。

2.2 白细胞及粒细胞减少情况 13例白细胞减少患者白细胞总数平均值为 (1.8~3.7)×109/L,其中,轻度、中度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分别为7例和2例,占比分别为14.00%和4.00%,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分别为(1.58~1.99)×109/L 和 (0.78~0.89)×109/L。

2.3 药物使用情况 服用1种、2种和3种抗精神分裂药物的患者分别有7例、4例和2例,占比分别为14.00%、8.00%和4.00%,主要为单独服用一种抗精神分裂药物的患者。

2.4 白细胞减少患者药物使用情况、发生时间及转归情况 13例白细胞减少患者自服用抗精神分裂药物至发现白细胞减少发生的时间范围和平均时间为分别为 4~226 d 和 (90.37±62.89)d。其中,均给予服用具有使机体白细胞升高作用药物(主要包括维生素B4、利可君和鲨肝醇)的患者3例(23.08%),单独服用利可君的患者4例(30.77%),利可君联和鲨肝醇和利可君联合维生素B4的患者6例(46.15%)。13例白细胞减少患者中10例患者白细胞计数恢复至正常范围,占76.92%;2例患者白细胞计数水平未明显改善,占15.38%;病情稳定出院后失访患者1例。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多在青壮年时期隐匿发病,病因尚未明确,精神分裂症是多因素导致的疾病,个体心理的易感素质和外部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的作用已被大家所共识。患者发病后病情发展缓慢,随着病情发展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患者发病后的症状复杂多样,可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并且在不同个体间存在一定差异[1]。根据占主导地位的临床表现分为偏执型分裂症、青春型分裂症、紧张型分裂症、单纯型分裂症、末定型分裂症;根据所处疾病的病期和预后分为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精神分裂症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残留期、慢性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衰退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是精神分裂症首选的治疗措施,药物治疗应系统而规范,强调早期、足量、足疗程,注意单一用药原则和个体化用药原则。根据临床实践,及早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的提升通常有很大帮助,因此在其发病后应及时让患者接受正规的治疗以防止病情不断加重。本次调查中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男女性别比为1∶1.38,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与相关学者结论一致。服用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出现白细胞减少患者的男女比例为1.6∶1。目前,所有精神分裂症患者只有给予长期、规律服用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才能将病情有效控制,国外如美国、欧洲等、以及世界精神卫生协会建议的治疗方案和我国第2版《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2]系统地指出,推荐临床治疗选用的一线药物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即第二代药物。近年来,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一线用药选择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Second generation antipsychotic drugs,SGAs),包括齐拉西酮、阿立哌唑、奥氮平、氨磺必利和喹硫平利培酮等,然而随着 SGAs 在临床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其药物不良反应也受到重点关注[3]。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由于加重阴性症状、认知损害以及会引起较多的严重不良反应,目前已经被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所取代。氯氮平作为非典型抗精神药物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广泛应用,但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发现该药副作用较多,最为严重的为粒细胞缺乏症,目前已不作为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一线药物。临床中,其他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也会出现白细胞减少的情况,阿立哌唑、利培酮作为临床上最为常用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相关研究结果指出:对血液系统的影响如粒细胞计数减少方面较轻微的有奥氮平和利培酮,甚至没有的影响;但是,SGAs 的代表药物氯氮平以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低等血液系统改变为表现的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约是其他抗精神分裂药物的10倍[4]。但是,近期有学者相关研究数据提示,粒细胞缺乏症的发生可能与奥氮平、齐拉西酮、奎硫平和利培酮等药物的服用有关,但其发生率尚未达到氯氮平所造成的血液系统损害的的程度[5]。国内学者相关研究结果也有表明:关于服用奥氮平、利培酮、齐拉西酮和阿立哌唑可能导致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6-10]。以上均与本次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说明临床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过程中使用 SGAs 时仍然应该密切关注其不良影响,根据患者病情尽量减少联合用药。但本次研究结果中发现,服用1种、2种和3种抗精神分裂药物的患者分别有7例、4例和2例,占比分别为14.00%、8.00%和4.00%,主要为单独服用一种抗精神分裂药物的患者,与李猛等[11]、侯成业等[12]相关研究结果一致。本次研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病例数较少,但仍具有一定的临床用药指导作用,相关方面仍需要进一步深层次的研究。

猜你喜欢

精神病白细胞粒细胞
假性粒细胞减少是怎么回事
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疾病研究
白细胞
完形填空专练(五)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心力衰竭患者白细胞介素6、CRP表达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作用研究
精神病
都有精神病
白细胞降到多少应停止放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