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治疗牛流行性乙型脑炎
2020-01-11卢守科
卢守科
(甘肃省陇西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748100)
牛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牛“乙脑”,该病是由日本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临床以高热为体征,以狂暴或沉郁等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 文中就该病的中西医疗法做一介绍,供大家参考。
1 病因及流行状况
自然情况下,马、猪、牛、羊都可以感染日本脑炎病毒,其中马为最易感者,其次是牛。 本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而传播,蚊子不仅是该病的传播媒介,同时还是病毒的贮存、繁殖宿主。 因此,本病季节性较为明显,主要在7~9月份蚊类大量孽生的季节发生流行。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呈球形,20 面体对称,为单股RNA。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在56℃30 分钟即可灭活,但在-70℃低温或冻干状态下保存可存活数年。 在-20℃环境下可保存1 年,但其毒价明显降低,常用消毒药都有良好的灭活作用。
2 症状
牛感染发病后呈现脑炎症状,没精打采,反应迟钝,食欲消失,呻吟磨牙,惊恐,牙关紧闭,四肢强直、失去整体平衡、走路出现摇晃,严重者发生跌倒。 呈兴奋型的患牛狂躁不安,冲撞、顶人,也有的病例发生痉挛,随机出现兴奋和沉郁交替的现象,有时因昏迷而死亡。
3 诊断
根据发病季节,结合临床特殊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 确诊需要取病牛血液、脊髓液和脑神经组织材料做病毒分离、血清学试验等实验室诊断。
4 预防
本病的传播媒介主要是蚊子,因此,防蚊灭蚊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 蚊子多的季节用药物灭蚊,疫区可用杀蚊药喷洒牛体以防止蚊子叮咬。
为加强牛对本病的抵抗力,对4~12月龄的犊牛用乙型脑炎弱毒苗预防接种。 时间应在5月份蚊子活动之前,每次皮下或肌肉注射2ml。
5 治疗
5.1 对重症或狂暴病牛,可适量放血,而后静脉注射山梨醇或甘露醇以降低颅内压。 调整大脑机能可肌肉注射氯丙嗪。 同时配以强心、利尿解毒药,防止并发症(青霉素、链霉素)等综合治疗措施,治疗愈早效果愈好。
5.2 海金沙 20g,钩藤 20g,菊花 22g,双花 18g,紫花地丁35g,石膏35g,先把石膏研成末煮20 分钟,再加人其他药共煎内服。
5.3 知母 36g,黄连 20g,龙胆草 37g,黄柏 12g,茵陈 37g,石膏 150g,黄芩 18g,芒硝 140g,木香 13g,桔梗 19g,甘草 20g,木通 18g,大黄 37g,厚朴 25g,共研为细末,加食用油300g,鸡蛋清8 个,再用水调和后,一次灌服。 如果病牛为狂躁型,去厚朴、甘草加琥珀 11g,朱砂 10g,天竺 4g,连翘 37g;如为沉郁型,去厚朴、大黄、芒硝,加菊花17g,党参19g,菖蒲 18g,当归 24g,石决明 23g。
5.4 用1%硫酸阿托品溶液4~6ml,25%葡萄糖溶液350ml,混合在一起一次静脉注射。 2天注射一次,连续注射 3~4 次。
5.5 用青霉素 80 万 ~100 万单位,链霉素0.5~1g,蒸馏水 15~20ml,一次肌肉注射。 每天注射2 次。
5.6 准备25%葡萄糖溶液800ml 左右,10%浓盐水400ml,4%乌洛托品60ml,一次静脉注射。
5.7 静脉注射10~20ml 安溴注射液。
5.8 用25%山梨醇液,用量为每千g 体重用2g左右,采取静脉注射,经首次治疗后12 小时再注射一次。
6 预防
6.1 免疫接种是较为稳妥的防治手段,一般可接种乙脑疫苗。 通常情况下预防注射应根据当地气候、温度以及蚊虫孽生期前1 个月内完成。
6.2 要斩断传播媒介的侵袭也是一项根本措施,结合养殖场自身条件,以灭蚊防蚊为主,根据其生活规律和自然条件,采取有效措施。
6.3 最后要加强牛群的综合管理,从源头上降低该病发生的几率,因该病为传染病,应重点管理好没有经过夏秋季节的幼龄动物和从非疫区引进的动物,一旦引入动物首先要做好隔离观察,因为这类动物大多没有感染过乙脑,但凡感染则极易产生病毒血症,成为传播源,确保没有感染后再混群饲养。 应在乙脑流行前完成疫苗接种,并在流行期间杜绝蚊虫叮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