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岐黄针疗法治疗腰痛激发温热感思考*

2020-01-11陈振虎

针灸临床杂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合谷进针手法

张 昆,杨 娟,贺 君,陈振虎△

(1.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 广州 510630;2.广州市东升医院,广东 广州 510502;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405)

陈振虎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中医师,从事针灸临床及教学工作20余年,对针灸治疗痛症有较丰富的经验和见解,在深研《灵枢》九针、五刺法及经筋理论的基础上,参考解剖学和神经病学知识创立的一种取穴精要、操作便捷、疗效显著的针刺疗法,岐黄针疗法对于颈肩腰腿痛治疗效果良好[1]。

1 岐黄针疗法的古代理论依据

首先是针具渊源,《灵枢·九针》曰:“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肉,不得伤肌肉,以泻分气……;员利针者,尖如氂,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其次是刺法渊源,《灵枢·官针》记载:“四曰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五曰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1]

2 岐黄针疗法的现代针具特色

岐黄针(专利号:ZL201520271867.0)融合了古代九针特别是大针和员利针的特点,针尖为卵圆形,圆而且利,针身中空,针柄透明。岐黄针不仅参考了古代九针的部分外形特征,同时也吸收了现代材料学知识和现代化的制作工艺,使其针身直径较小,在保证锋利度的情况下,同时针身中空能提供足够的硬度,有助于更好的进行手法操作,不像细针因为硬度低容易弯曲而使手法操作的效果降低,而且这个特殊的中空设计,还可以更好的避免刺伤血管引起血肿,即使刺伤血管,可以在中空的针柄处观察,可以及时出针按压针孔,避免进一步的损伤,同时很好地消除因针具的粗细差异对疗效的影响,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古代九针中几种针具的有效结合,从一定意义上说岐黄针是对现代针具的一种改良和发展。下面主要从3个方面论述。

2.1 岐黄针的空心设计

这与硬度及安全性方面有很大的关系。在一定直径的情况下,空心的设计可以更好地保持针具的硬度,且岐黄针的针体结构与传统空心针具有所不同,其硬度更强,可更好地保持刺激信息的传导。同时空心的设计较之传统的实心针具,在针刺到血管时,可以通过针柄的回血避免在操作时反复损伤血管而引起血肿。

2.2 结合古代九针设计

取法于圆利针,圆针的针尖设计,并结合大针、长针、锋针及毫针的结构,针尖呈卵圆形,针身稍粗,与传统尖锐的针尖的显著区别在于,其刺痛感较轻,且对组织的损伤较小,针刺过程大多情况下基本可以达到微痛或者无痛,真正实现“治分肉间气滞,不伤肌肉”的效果,因此可以较其它针具有更好的效果。

2.3 刺法方面的不同

岐黄针仅是一种普通的针刺工具,需要医生通过一定的针刺手法进行操作才能达到治疗作用。《灵柩·官针》曰:“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五脏之气外合于五体(皮、脉、肉、筋、骨),即通过刺激五体来治疗五脏的疾患,合称五刺法。首先岐黄针的硬度,可以在治疗一些深部病证时,如骨、肉、筋所对应的病证时,利用其硬度的优势,在穴位的中深部行手法操作,可以有效地使穴位中深层的组织受到一定的牵拉刺激,即保持有效的刺激信息或能量传递;其次这种卵圆形的针尖设计,在施行手法操作时更顺滑,同时可以有效地感知突破每一层组织结构,使操作者做到心中有数,避免针刺过深或盲刺时操作不熟练而引发的安全事故。

3 岐黄针疗法的操作手法和特点

岐黄针在操作过程中主要采用“输刺”和“合谷刺”相结合的复合针刺方法,岐黄针疗法主要治疗的是慢性肌肉软组织病变,但是病久及骨,因此不但使用合谷刺,还要结合输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细化和改进,并且操作手法“轻快”,刺激量小,得气即止,无需留针,突显“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的针灸精髓。在岐黄针的使用过程中,一直非常强调两个特点,“轻”和“快”。为什么要强调这两个特点?如何在临床的实际操作中,充分理解运用好这两个特点呢?

3.1 何谓“轻”?

“轻”有两层含义,其一指刺激量小,为岐黄针在治疗操作的过程中;其二“轻”还有取穴少的意思,指患者的每次治疗取穴极少。

3.1.1 关于刺激量方面 常规毫针刺人体后,要做一定幅度的提插、捻转等基本行针手法,可单独使用,也可以两者结合起来使用,同时对提插和捻转的幅度、频率等有一定要求。其目的就是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者进一步调节针感的强弱,或为了使针感向某一个方向传导、扩散。

岐黄针为了保持一定的硬度,其针身较之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毫针稍粗,同时设计之初参考了九针中圆利针、大针、长针、毫针等的特点,针身稍粗,针尖呈卵圆形,圆而且利,因此针刺过程中不可避免比常用毫针有一定操作难度,如进针时利用拇食指及腕部的力量,将针飞针刺入皮下,然后利用右手拇食二指指尖的虚力,将针快速轻巧刺入到皮下结缔组织中。之所以称“虚”力,是与“实”相对,即在进针的过程中,如果一旦针下有抵触时,立即停止进针,轻轻将针更换一定方向和角度后再进针,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损伤血管和神经,减轻刺激。

3.1.2 关于取穴少方面 与传统毫针针刺时动辄十几支针,多则几十支、上百支针相比,岐黄针每次治疗,仅选用2~3个穴位,很少超过4个穴位。所以刺激量小,很容易被患者接受。

笔者认为针刺数目的多少,除与针灸医生个人的用针习惯有关外,还与疾病状况和个人情况有关。如有些针灸医生个人在针刺治疗时喜欢针刺数目较多,或患者为全身性、广泛性疾病,同时体质较强壮者,针刺数目较多;而局限性疾病,患者体质虚弱,针刺数目应少。但总的来说取穴少而精更佳。

中医认为营气和卫气均是人体的正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营气主内而卫气主外,共同濡养全身肌肤,保护人体不受外邪侵袭。皮肤是人体外卫的屏障,针灸疗法是通过刺入皮肤一定的穴位,激发经络气血,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如果治疗操作正确,可以延年益寿,如果操作不当,如针刺太多或太过,易于损伤营卫气血,耗伤正气,反而适得其反,使病情加重。这也与临床实际情况相符,经常会有患者说,针刺治疗后自觉身体乏力、易疲劳,应该与针刺过量耗伤人体正气有密切关系。正如针灸大师周楣声所说的“穴不在多,贵在中的,乱矢加身,有害无益”。

因此取穴的少而精,可有效激发人体的正气,起到疏经通络、袪邪外出进而防治疾病的目的。反之则适得其反,损伤人体正气。

3.2 何谓“快”?

“快”也包含有三层含义,其一是指进针快;其二是指整个操作时间短;其三是指每种疾病的治疗疗程次数仅为2~3次即可完成。

3.2.1 进针快 是指岐黄针进针手法采用“飞针”快速针刺法,以右手的拇食二指指腹,捏住岐黄针针柄的下1/3处,利用腕关节的活动,同时拇食指指腹相对移动,拇指指腹向后,食指向前,即可将针轻轻刺入皮下,实现快速入皮。经对比发现,这种进针时针体结合一定的旋转,会更容易进针,且刺痛感较轻。

3.2.2 治疗操作时间短 是指从持针飞针入皮,按一定角度和方向,快速进针至穴位的一定深度(不同穴位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不同),得气后沿一定方向行合谷刺,然后将针退至皮下出针,最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1个穴位从进针到出针一般不超过10 s,不留针,时间非常短。

她惊叫一声,急忙从凳子上跳起躲避,可动作还是慢了一些,毛巾贴在她的颈下,水流顺着领口滑入羽衫。她抻起衣领,伸手进去试图将水抹干,却仍有几缕细流从羽衫底部流出,它们从裸露的腰间露了一下头,然后又快速地滑入了下身的白羽短裙。

这种操作时间短的好处是更安全、患者更易接受,可以有效地避免因长时间针刺,患者的紧张不适而引起的晕针等不良反应。此外针刺后即出针不留针,还能有效避免针刺过程中的“漏针”现象发生。笔者在5年多的诊疗过程中,尚未发生1例因岐黄针治疗操作而发生晕针的情况。

3.2.3 疗程短 是指大多数的痛症患者用岐黄针治疗时,仅2~3次即可完成病痛的消除。

痛症是针灸的最主要的适应证,约占到针灸诊疗患者总数的一半以上。中医理论认为,痛证的病机分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素问·举痛论》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2]。《儒门事亲》曰:“诸痛皆因于气”[3]。因此经络气血的病变是疼痛产生的基础,《内经》云:“经络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医宗金鉴》曰:“盖一身之骨体,既非一致,而十二经筋之罗列序属,又各不同,故必素知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症,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之为手法也。”[4]

4 岐黄针疗法的临床效果

岐黄针疗法对于颈肩腰腿痛的临床治疗效果良好[5],王红伟等[6]使用岐黄针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为66.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膝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屈伸不利等症状均有好转,MPQ量表中的PRI、VAS、PPI评分均有显著性降低,而Lysholm膝关节评分则均有显著性提高(P<0.01),且治疗组在降低 MPQ 各项评分及提高Lysholm膝关节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岐黄针临床操作中,特别是颈腰部的治疗过程中,经常碰到患者诉说针刺局部有温热感,甚至有患者诉说温热感有向下感传的感觉,一般出现温热感的话,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在针刺手法中,可以产生温热感的主要是“烧山火”手法,因此,笔者查阅关于“烧山火”的相关文献[7-9],结合岐黄针的操作特点,考虑可能是岐黄针疗法在操作过程中使用合谷刺和输刺为主,在操作过程中做输刺时快速进针破皮进行输刺可以看做重插,然后轻提至皮下做合谷刺,在重插轻提的时候可能起到了激发经气,甚至产生温热感的现象,说明岐黄针的复合操作手法产生了和“烧山火”一样的效果,因此,根据临床病例观察,考虑岐黄针可能和普通针刺一样有补泻作用,不但可以产生温热感,还可以达到“烧山火”的临床效果。

笔者在自己操作及跟师陈振虎教授的过程中发现部分患者出现局部温热感,甚至温热感有循经传导的现象,以下为2例典型病例。

5 验案举隅

5.1 验案一

李某某,男性,62岁,因“反复腰痛伴右下肢放射痛10年”就诊。就诊时症见:患者神清,精神可,腰部酸痛,后仰、弯腰等活动均受限,无下肢放射痛。体查及辅助检查:直腿抬高试验、四字试验阴性,腰3~骶1两侧酸痛,腰5棘突下压痛;既往腰椎MR示L4/L5,L5/S1椎间盘突出;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脉弦细。诊断:中医:腰痛——气虚血瘀;西医:腰椎盘突出症。取穴依据及处方:患者疼痛和活动受限以膀胱经、督脉经脉、经筋为主;取双侧气海俞,腰5棘突。操作方法:患者俯卧位,选取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取0.5 mm×45 mm岐黄针,气海俞穴用飞针手法垂直快速进针至皮下,先用《内经》“五刺法”中“输刺”法,直入直出,深纳之至骨,针尖直达横突,然后边轻轻摆动针柄边将针退至皮下,再上下各旁开15°,行“合谷刺”抵上下横突,针下酸胀感明显时将针退出,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即可。腰5棘突(直刺抵腰5棘突,向上抵腰4棘突,向下抵骶1),针刺后患者活动腰部,自觉腰部有温热感,腰痛及活动受限症状缓解明显。

5.2 验案二

崔某某,女性,60岁,腰部疼痛伴活动受限1周,无下肢放射痛,就诊时症见:患者神清,精神疲倦,腰部疼痛明显,弯腰、后仰等活动均受限。体查:直腿抬高试验、四字试验阴性,腰3~腰5棘突两侧压痛(++),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脉沉弦。诊断:中医:腰痛——气虚血瘀;西医:盘源性腰痛。取穴依据及处方:患者疼痛和活动受限以膀胱经、经筋为主;取双侧气海俞,操作方法同上,针刺后患者自觉有热流从背上向四肢流动,非常舒适,同时腰痛消失,腰部活动正常。

6 结语

岐黄针疗法的复合针刺手法可能是同样起到了“从卫取气”的效果,使患者有温热之感。说明岐黄针的复合操作手法产生了和“烧山火”一样的效果,并且有一定的优势,首先是岐黄针疗法操作时间短;其次是针感轻,刺激小;最后是疗效显著,并且见效快,可复制性强。但是常规的“烧山火”手法繁琐,操作时间较长,反复的提插捻转经常会产生疼痛,不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舒适度,且临床效果多不稳定,不同的人操作疗效差异较大,可复制性不高。

陈振虎教授使用岐黄针针刺气海俞治疗腰痛患者,治疗后患者温热感从背上向四肢流动,且临床症状消失,考虑可能是岐黄针治疗激发了经络之气,使之传导,由气海俞传向六阳所会之大椎,然后向三阳经传导,到双上肢。由此可见“烧山火”的取得并不一定局限于三进三退,九六之数。岐黄针疗法也是对“烧山火”手法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猜你喜欢

合谷进针手法
肌骨超声引导针刀进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层递手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七步洗手法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了不起的盖茨比》多元叙事手法研究
合谷三阴交合用心得
养老穴治疗落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