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素养下初中语文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策略

2020-01-11

中文信息 2020年12期
关键词:课文语文教师

(内蒙古赤峰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选择单篇授课法,即使是体裁、内容相近的课文还会重复讲解,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师生互动水平低下、学生表现相对较差的现象发生,“三个低谷”形势极大地影响着师生的发展,还压抑了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和乐趣。这说明教师在讲授一篇课文时忽略了课文在单元中的个性与共性价值,应将教学三维目标着眼于每一篇课文之中。在素质教育新要求下,语文教师还要兼顾学科素养的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在一线课堂的实际操作中,教师将学科素养的四方面体现在教学的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使授课难度和授课时间大大地增加,而且有时对当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是一种“低做功”,甚至还会因为学生对语文课堂的不感兴趣或厌烦心理,使教师的付出事倍功半。但初中语文单元主题教学则不同。它是在科学性、整体性、系统性及高效性的原则下,基于学生的阅读能力成长性,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挖掘和培养。“阅读”是语文单元主题教学的核心,也是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协和统一的必备充分条件。温儒敏教授曾经提倡“语文教育不是以培养作家、文人为目标,要引导学生‘少做题,爱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他建议语文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读书兴趣”,示意“阅读”对学生的催化作用。他主编的部编本教材采用了“三位一体”的阅读模式,即“教读——自读——课外阅读”,而且更加重视古文阅读,体现了温教授的教育观,对语文教师也增加了新的要求——教师要转变以往“专家”“指导”的身份,成为“共同学习者”“学习先行者”;教师要基于课本内容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教师要在“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的统筹兼顾中引领学生的不断成长。

一、整合教学目标

新教改要求教师教学要树立“大概念”,那什么是“大概念”?在过去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一般是依照“节”“课时”或是“篇”来进行确定划分的,那么“大概念”就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更上位的概念,即以“单元”模式进行教学。教师在使用单一的语文文本进行教学时,往往会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所以在各个文本之间缺乏深度的联系,教学目标也相对分散。但在“大概念”的教学观念指导下,提前计划“整体规划”的单元设计,将单元中的具有联系的篇目进行联结,从而教师通过整体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逻辑上的关联意识和宏观意识。具体的单元设计步骤如下。

1.解读单元导语

在部编本教材编写的过程中,编选者按照一定的规律和逻辑,根据课程标准指定了单元目标。因此,教师应在结合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关注到每个具体的有关单元目标的介绍,这是对整个单元教学目标的概括总结。以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其开篇导语如下。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复雨,秋霜冬雪,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时景物美不胜收。本单元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学习本单元,要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还要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每个单元的导语中都包含了人文和语文这两方面。分析导语可以发现,其中关于人文方面是四季不同的景色,语文方面是“朗读课文、想象情景、重音停连、品味语言、修辞手法”等。所以本单元的落脚点应放在“景”上,教师要善于利用“人文与工具统一”的要求。

2.解读单元单篇

从以上导语我们可以分析出本单元的目标是:感受课文中的风景之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掌握朗读的要领,重点学习重音和停连,学生通过朗读,深入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揣摩课文语言,提高欣赏能力,初步体会文字语言的表达手法;七年级的学生从小学的重字词到初中的重阅读之间需要适应,所以第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更多体现的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和“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两种学科素养。同时教师还要分析各篇目主题。

第一课朱自清《春》,主题为“春景——情”。这是一篇言语精美,富于情致,结构严谨,却又饱含诗情画意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以轻灵调皮的语言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魅力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和灵气给人以希望和力量。具体的教学目标为:第一,学习观察、描绘、抒情的写景方法,品味语言的清新优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逐渐形成良好的语感;第三,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第二课老舍《济南的春天》,主题为“冬景——情”。这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抒情写景散文,文章描写了济南冬天气候温和、风景如画,通过对济南冬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及赞美之情。文章的题目直接交代了作者所描写的地点及季节,文章抓住“温晴”这个特点来进行描写,描绘出济南冬天的特有的魅力,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作者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于文章中的语言进行赏析,学习作者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基于这样的整体把握,本文的教学目的定位在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上,教学重点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侧重在第 3段和第 5段。教学难点则是作者感情的抒发。

第三课为自读课文《雨的四季》,主题为“雨景——情”。这是当代诗人刘湛秋的写景抒情散文。学生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品味散文的语言美和情趣美。学生要体会作者笔下雨的四季不同的特点,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运用自读、诵读等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细节,运用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展开联想与想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鉴赏文章与口语表达的能力。还要引领学生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并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这三篇文章为两篇教读和一片自读课文,通过不同时节和情景的景色描写,确立了主题“景——情”。所以教师要通过教读《春》与《济南的春天》两篇课文,引领学生学会散文的一般知识点,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3.确立单元目标

结合教学目标的三维标准,单元主题教学目标如下。

3.1 知识与能力

第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第二,梳理文章情节,把握文章结构;第三,通过细读,品味文章语言,通过作者对不同景物的描写手法,想象不同情景,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作;第四,了解抒情散文的主要特征,了解作者及文学常识。

3.2 过程与方法

第一,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能流利复述课文,分析景物和情感; 第二,对重点文段进行反复品读、揣摩,学习并掌握描绘景物的描写方法。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一,教育学生观察自然、珍视自然、热爱自然;第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时之景[1]。

二、优化教学过程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总是以教师为教学主体,大部分学生只能被动地进行学习。那么单元主题教学则是转换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老师充分发挥辅助和引导的功能。单元主题教学相较于单篇教学的优势是,加强了“课”与“课”之间的关联性,注重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衔接。逐步达到“教——半教不教(指导)——不教(参与引领)”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做语文课堂的小主人,教师相信学生,引领学生,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完整、教学内容的融合与丰富、教学手段的灵活的状态。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所以为达到这一目标,首先教师备课时就要丰富教学资源,融合教学内容,在整体上把握教学。

1.丰富的教学资源

1.1 选文要求

学生的学习要时刻根据语文学科素养下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和“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深层含义和指向进行调整,具体有以下要求:积累与语感;梳理与语理;阅读与表达;交流与语境以及感知、体验与感悟;欣赏与评价。这些要求是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出的具体性基础性要求——常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部编本教材在选文上遵循“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性以及时代性”的编选原则。让学生在实践中多应用理解,并不是为了做题而学习;教师要引领学生自主精读经典篇目,善于发现规律并进行总结;根据具体学情,让学生多主动独立阅读,逐步减少教师的精读部分。教师在讲解优秀文章时,多推荐符合选文原则的文章,在“学生+教师+学生”的教学双边活动中,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1.2 群文阅读

我认为群文阅读也是单元教学的一种,对整个单元的课文内容,进行同类的教学设计。以部编本八上第三代单元的文言文为例,都是古人对美好景色的歌咏。教师可以在四篇文章的对比中,突出强化《三峡》的教学指导,从背景、内容、方法,写作手法和表达效果上强化训练,在学习策略上强化指引,让学生合作探究剩下的三篇文章《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和《与朱元思书》,通过图表的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

1.3 组文阅读

和群文阅读相似的教学还有——组文阅读。不同之处是群文阅读一般选择的是教材中的同类课文,但组文阅读是教师在讲授一篇文章之后,在符合单元主题的基础上,结合“文质兼美、适宜性以及时代性”的原则,在课外篇目中选定,以充实学生的阅读资源。以学习部编本七下第一单元为例,课文都是以名人为写作对象,主旨为赞扬名人名家的品质气节,颂扬他们的突出贡献。其中自读课文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中,作者通过安排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以多个片段的形式组合在一起,烘托出了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萧红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鲁迅先生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之情。可以寻找相关的文章,强化师生情感的表达。如《悼夏丏尊先生》《张允玲老师》《我的老师自来也》等文章。在《悼夏丏尊先生》一文中,当丰子恺得知自己的老师去世的消息后,回忆起夏老师“妈妈的教育”,表达了对老师逝世的心痛。《张允玲老师》一文描写了因老师生病异地住院,登门拜访的愿望没有实现,回忆了张老师一句话一节课对“我”的影响的事情,表达了对老师的崇敬和感激之情。《我的老师自来也》描写了一位平时对学生要求甚为严格而又时时处处关怀学生成长的老师——“飘哥”,表达了对“飘哥”的感激之情。通过多篇时代性和经典性并存的优秀文章与课本内容产生联动作用,强化了学生对单元主题的理解。

2.灵活的教学手段

2.1 核心课:对比阅读

讲授法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一,也是教师选择的主要教学手段。这样较为死板的教学手段会使课堂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探讨氛围沉闷,接收的效益较低。而在单元主题教学中教学活动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的,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如在上核心课也就是教读课时,教师是“引领者”。以部编本七下第二单元为例。

整个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编写,安排了诗歌、小说、散文等文体的作品。但课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存在较大差距,学生没有家国之痛的经历和体验。因此,教学中的难点在于如何调动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唤起他们内心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作品情境。因此,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方法,灵活应用。其中单元学习重点是新的阅读方法——做批注,能精细地把握住作品中的抒情方式。通过列表格的方式对比三篇文章做一篇导学案,学生通过预习解决字词,在通读课文后填写表格。

本单元计划学习时间为 5课时。

第 1课时:学生行为:自主预习,通过课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三位作者,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教师行为:检查字词常识,采用积分奖励制。

第 2课时:学生行为:理解课文内容,解读主题,初步体会作者感情,品味文学作品中表达出的相似却有不同的爱国情怀。

教师行为:提供视频、音频、图片等素材,创设情境。

第 3课时:以时间顺序比较阅读,品味语言,学习不同文章中采取的不同写作手法。

第 4课时:综合性实践活动——铭记历史,朗诵爱国篇目,采用小组竟演形式,丰富学习形式,检查学生诵读情况。

第 5课时:读写结合,完成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习作。

2.2 活动课:实践操作

部编本教材一共安排了“新闻、诗歌、戏剧以及演讲”等四方面为主题内容的“活动·探究”单元。以实践活动作为教学环节的主要展现形式,以学生阅读为活动的手段,为的是可以促进学生自主探索能力与独立学习能力的发展。活动课注重学生的具体实践能力,可以将学习的内容与现实的实践活动相融合,也就是在听、说、读、写这四方面进行。以部编本八上第一单元“新闻”主题活动课为例。新闻阅读、新闻采访以及新闻写作组成了本单元的活动任务,教材选了四篇文章,分别是《消息二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飞天”凌空》和《一着惊天海》。这组教材的主题内容是变化着的社会,通过新闻作品呈现社会变化和时代变迁,体现了新闻作品记录社会与时代发展的价值。学生要在学习活动中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并通过接触新闻了解世界,关注社会生活。

教师要首先明确单元目标:培养常读新闻的习惯,通过新闻了解时事,关注现实生活;分析新闻的主要内容,了解新闻的类型和不同的特征;掌握阅读新闻的途径;了解采访的具体步骤,并在实践中运用;可以进行新闻作品的创作。其次,要布置预习任务:在明确单元任务的情况下,让学生尝试独立了解新闻这一特殊的文体;教师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达到目标;解决生字词。然后,不能脱离开“读课文”,教师可以领读教读课文;让学生结合教师的引导,在合作讨论中,逐步知道新闻这一文体的基本概念、特点以及可以理解新闻的内容,可以在文字中分析其中的观点和态度等,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可以在模拟现实情景的条件上,掌握不同新闻体裁之间的语言特征。

最后,教师要组织一场正式采访活动,确定校园新闻选题,设计新闻采访提纲,进行一次新闻采访实践。结合实际情景,采用“抛锚式”教学方法,回顾新闻相关知识点,强化学生对新闻题材的理解。然后进行活动验收阶段——学生现场播报新闻。具体流程如下。

活动准备:第一,课堂布置:黑板设计、PPT制作;第二,人员安排:活动主持人 1名(在班级中选定);团队选择 2名主播(现场播放新闻)和 1名技术人员(播放录制视频),评审团由每组 1名代表、语文老师、学校广播台指导老师组成,两名负责监察的同学,两名计分的同学;第三,材料准备:评分表。

活动过程:

活动一:主持人介绍现场活动流程(环节)。依次每组的主播和技术人员进行展示。在新闻展播过程后,主持人邀请参与的老师和同学进行点评。

活动二:评比活动结束后,计分人员开始统计分数,请语文老师、电台指导老师发表对活动的总结。

活动三:主持人宣布个人成绩,根据成绩评选“新闻创作小能手”“采访小能手”“视频剪辑小能手”“最优主播”“最优新闻团队”。活动结果:“活动·探究”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在任务活动中增强学生的自动学习能力,主动的合作沟通能力,积极组织与实施整个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地调动学生亲身实践能力,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2]。

三、开放教学评价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依靠教师的观察和成绩的高低。新课改对教学评价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要求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不再以学科内容为主体,还应加入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态度和习惯等,考试成绩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还要更加重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评价模式,评价方式要多元发展,完善发展性评价。

评价的主体也应从单一到多方共同参与。具体建议如下。

1.以学生个人为主要评价者:学生学习日志

在每次主题单元教学结束时,学生必须进行学习反思,将反思落在实处。可以选择日志反思进行,最后在小组内展示学习成果,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学习。

2.以学生团体为主要评价者:小组学习进度表

在整个单元学习活动中,建立小组学习进度表。每位组长依据评价标准对组员的活动行为进行记录。

3.以师生交互评价为主体:教学评价

师生在整个主题单元的教和学后,对学习活动进行自评、互评和他评。

4.以教师群体为主要评价者:参与者评价

听课教师在整个主题单元教学结束后,对主讲老师的进行评价和建议。

5.建立评价档案

一个主题单元完整的结束后,将以上评价保留存档,使教师可以了解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更好地进行个性化教育,也让学生尽快地养成建立成长性自评系统的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3]。

结语

本文以单元教学策略为题,主要从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阐述操作性可行性建议。在实际语文教学课堂上,阅读教学工作可谓是重中之重,而且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任务是不可分割的,所以教师完成好阅读教学任务,就是为写作教学做铺垫。教师要时刻关注新课改对具体教学工作的影响,紧跟教育改革。单边教学,即单篇教学或是教师为主体、学生参与度低的教学活动。因为对课外阅读和整本阅读的轻视,仅仅注重课文文本的阅读,实质上就是对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失衡,所以要把握好教师与学生、教与学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关系。不能为了追求方法和技巧的教学而违背培养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方针。语文单元主题教学是教师在整合某一个单元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阅读理解同类型文章的方法与技能,再进行多层次阅读能力的提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合作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语文教学“慢差费”的观点向“快优高”的观念转变。单元主题教学,即以课文为主要承载物,以实践活动联结教师和学生、教与学和理论和实践等,以课外阅读为拓展,在学生可接受范围内培养合作能力、创新能力、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让学生可以获得公平并且是高质量的教育。但单元主题教学在实施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受地区发展水平影响,一些偏远地区的教育观念滞后,甚至还不大了解单元主题教学;受教学时间和考试的影响,教师没有条件开展单元主题教学;还有一些教师的教学模式已经固定,难以掌握新的教学手段。还有些教师没有认识到主题教学的重要价值等等。但我相信这些主观因素都会被逐一克服,大幅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单元主题教学会逐渐成为主流教学方法。

猜你喜欢

课文语文教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最美教师
背课文的小偷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