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医药教学的学术探讨

2020-01-11

中文信息 2020年12期
关键词:要诀心法西医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烟台 264199)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在主题演讲中重提中国已故领导人毛泽东的话,强调“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关于中医药教学的问题,笔者在此作出以下学术探讨。

一、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与联系

1.学术思想

中医学吸收了当时先进的周易的、道家的、儒家的等哲学思想,特别是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并把其转化为医学理论,以此为基础来理解和阐明人的生理、病理特点;西医则吸收了古希腊的元素论、原子论,并把其转化为医学理论,以此为基础来理解和阐明人的生理、病理特点。

2.整体和局部

中医多从整体,认为人与自然相统一,人体自身整体性;西医多从局部研究,不认为人与自然相统一(以前的认识),人体自身是可分解。

3.对疾病的认识

中医注重功能性病变,以临床为基础认识疾病;西医注重结构性变化,以解剖为基础认识疾病。中医和西医均是医学,研究的是同一个对象—人,因此有共同的基础。

二、关于中药与西药的认识

1.定义

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防治疾病的药;西药是指在西医理论指导下防治疾病的药。

2.中医理论和西医理论主要区别

2.1 对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观点

中医主要为系统论,西医主要为还原论。中医从整体,西医从局部。

2.2 病因病机学理论

中医从外感、内伤致机体脏腑、气血、经络功能紊乱,气机失常,阴阴失调;西医从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致机现病理变化,如代谢、内分泌、免疫功能失调。而在疾病的发生,两者均认为是机体的免疫力或抵抗能力(正气)下降,外邪侵入为病。

2.3 治疗

中医以辨证论治为纲,扶正为基础,进行整体、功能、自主调理;西医以辨病为纲,以消除病因、纠正病理为目标。

这些理论都直接或间接地成为选择药物和评价药效的标准及转化为药物作用的机理。

从药物的来源上来说:最早的中药是指天然的、原生的;西药是指化学合成的。后来通过对中药加工、炮制等,中药也有化学结构的变化,如阿胶、丹药等;西药中有从所谓的中药中加工提炼的。

从临床应用药物的成分上来说:中药从开始的单方单味药(多种成分)到复方多昧药(多种药物的按一定的原则混合应用,成分更多更复杂且目前根本没法弄清);西药从单一成分到多种成分。

总之,药物是治疗疾病的工具、手段。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就是中药;在西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就是西药。病人不管你是中医还是西医;也不管是中药还是西药,只要能治好他的病你就是好医生,药就是好药。如中餐和西餐一样,饮食的原材料是一样的,只是加工的方式不同,但均能让人吃饱。

四、关于中医的教学

古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是从实践到理论。如《神医喜来乐》,师带徒。太医院考《伤寒杂病论》。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是从理论到实践。如各种中医药学校、中医药高专、中医药大学,师讲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考执业中医师资格,包括基础课、专业课及部分西医课。

古代名中医多,如华佗、张仲景、扁鹊、孙思邈、李时珍……一个个家喻户晓的名字。而现代名中医有几人能超过古代名中医的成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吗?笔者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

1.理论与实践脱节

这点是得到广泛的认同。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指导临床实践。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威力。现代中医强调理论,忽视实践由来日久了,好在国家已认识到,在执业中医师资格考试中已有体现了,先考实践,达标后才考理论。

2.课程设置欠科学

现阶段中医的课程设置是按西医方法,丢失了传统中医方法。西医学所设置的课程各成体系,而中医学所设置的课程看似也成体系,实际上重复率太高。

3.教科书不对路

目前所谓的中医教科书可以说门类太多,让人无所适从。我认为这些书不应称为教科书,而应称为教学参考书更恰如其分。教科书应具有严肃性,相对稳定性才对,这是最基本的东西。教学参考书则可发挥其灵活性才对。像中医的四大经典这样的书才能称为教科书。看看临床就知道了,每部经典有多少名医在进行发挥。

4.统编教材

统得太死,不利于中医优势的发挥。中医理论历来就是有争议的,有不同的学说。一家学说,不利于中医学的发展。有争论,有矛盾才有发展。要注重各家学说的研究,各个学术流派的研究与学习。

5.中医比西医难学

中医理论主要来源于中医的四大经典,这四大经典是用古汉语记载的,由于年代久远,现代读起来很难不说,而且在多年代的传承过程中里面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所以,古汉语水平低的人,学习中医很困难。有人这样来形容中医和西医的,很形象,也很能说明问题,说西医是科技产品,容易复制;中医是艺术品,不易复制。

6.中医学习体会

笔者认为中医学习如中华武术的学习一样,在实践中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要经常有名师指点,学术上形成多种流派,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综合诸多名医见解,加上个人的理解,在中医的学习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四点。

6.1 多读书

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什么样的书呢?有关中医的书都可读,但人精力有限,因此要精读,一般要读中医的四大经典:《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同时,还要背熟医学三字经、脉经、方剂歌诀。《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伤寒心法要诀;杂病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诀;幼科杂病心法要盲诀;外科心法要诀;眼科心法要诀;刺炙心法要诀;正骨心法要诀。

俗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溜。自古中国人有让幼儿期背古诗词的习惯,当时虽不理解,但长大后就能慢慢理解。所以我们可以尝试在幼儿时背中医经典,背有关中医歌诀,肯定比长大后再学中医更好。

试问当今名中医哪个不能背中医经典?哪个不精通经典,不爱经典?而且除了中医学知识外,其个人方面的爱好也非常广泛,其他方面的知识与学问如琴、棋、诗、画等,一点也不比这方面的专家差。名中医不论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可以说都是当时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人才。

因此,学中医除了读中医方面的书,特别是经典书外,更应涉及与人类健康相关的所有知识。因古名医的要求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世上最难的事是人事。素质教育,知书达理。

6.2 勤临证

多临床,再好的理论必须经实践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6.3 广交流

促进发展。各种学术会、网络医学图书馆、大学及医院进修。特别注重访名师,名师(圣人)一指点胜读十年书。

6.4 善思考

学中医要有悟性。师傅领进门,学徒在个人。如先有鸡先有蛋;心想事成?脑想事成;五官与五脏;五脏配六腑,为什么不是六脏配六腑等这样的问题,看试无解,但在思考的过程中,能长知识,开阔眼界。

医术与医德,医学生誓词:医学生必须有爱心、同情心,并要有恒心、吃苦耐劳的精神,才能修炼成为一名济世度的名医。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篇,开宗明义地提倡为医者必须有医德,要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进而论述“大医”修养的两个方面:“精”与“诚”。“精”,指专业熟练;“诚”,指品德高尚。就是说,为医者必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如何成为一个既富有,又被世人称赞的名医?因为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而医学的发展,还有好多的病不能治,所以对绝症患者来说,他们认为,只好能治好病,只要活着,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冬吃萝卜夏吃姜;春冻骨头秋冻肉;春捂秋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等。有关中医的理论,都要好好学,好好进行思考才行。

五、关于中药的教学

古代学中医,往往先是从中药学起,在认药及加工,炮制中药的过程中,熟练掌握中药性能,如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以及中药的配伍,用药禁忌,剂量和用法等,所以,在临床实际应时,会有得心应手,随手拈来之感。由于古人所认的药是活生生的药,而不是现在的中药饮片,除药物的性味归经、功用主治及用法用量之外,更加注重药物的形态结构的研究,生长环境,如产地、地理位置、当地气候、土壤、湿度及药品的采集时间等,都能做到心中有数。古医均认药,并经常去采药,加工制药,并且给病人煎药或指导病人煎药,对煎好的新方药一般都要亲自品尝。

现代中医有几个认识中药药材?由于医药分家,中医专业的学生不用认药,认药也只认中药饮片;给病人所配的中药是否可口,有多少人去研究了?可想而知,现代中医对中药的掌握能有几成,对中药的发展又能做出多大的贡献呢?

一般认为黄连苦,实际上苦参比黄连还苦。药证相合,病人不仅不觉其苦,反而感觉很可口,但随着病情的减轻,若还用同样的药量,病人就会觉得比以前苦多了,而实际上药方药量均没变。

以前我用过酸枣仁汤治失眠,复诊时病人说药很难喝,不过“疗效很好”,对我说能不能让药好吃点呀?当时我说药都是这样的,良药苦口利于病,效不更方。病人走后我和老大夫谈起这事,他一听就知道咋回事了,说你的酸枣仁用量大了。我用了二两(100g),他说你到药房拿二两回去煎煎品尝一下体会一下吧。实际上临床上用酸枣仁的量一般一两就不少了,而我用了二量,能不难喝!

形态与功效:人参像人,具有补“人”的作用;核桃仁像脑,具有补脑的作用。俗语说:吃什么补什么。

产地与功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方的橘,北方的枳。地道药材。

地理位置与功效:雪莲温阳,仙人掌清热解毒。

笔者认为,要学习中药,关键是认识地道药材,掌握其四气五味、归经,功效等。

猜你喜欢

要诀心法西医
陕建的“要诀”:无限扩充动能——国企党建如何“推波助澜”
国产医卫防护材料突围心法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杂病心法要诀》对《金匮要略》的继承与发展
展望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
潜阳封髓丹临床运用心法
试论《周易》的心法
提升魅力有要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