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避免因认知因素造成的青少年信息不平等
——以粤西地区为例

2020-01-11李桂文

中文信息 2020年12期
关键词:架构个体青少年

李桂文

(湛江财贸中等专业学校,广东 湛江 524094)

引言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的成长一直受到各界的关注,青少年对于外界的探索大部分来源于信息的获得和消化,但信息获取方式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不单单是外界环境,更多在于青少年自身对于信息的选择。本文将会从心理学角度切入,首先阐述个体认知因素中包含的认知架构、自我调节以及自我效能感的理论研究,而后分析青少年主要的信息获取方式,其次分析二者的关系,希望从中探讨出由于认知因素造成的青少年信息不平等的改善策略,可以加以实践。

一、有关个体的知识框架、自我调节和自我效能等认知因素的理论研究

1.个体的知识框架

个体知识框架的构成来源于外界的信息与自己本身知识架构的同化与顺应,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个体知识框架。同化是心理学家皮亚杰从生物学复刻到心理学中的概念,同化即指个体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转换,以使它符合现有的认知方式,尽管这种转换可能会使信息受到一定程度的扭曲和失真,但是信息会加入进个体已有的认知架构中。而顺应是指个体从外界获得了新的信息,改变自己已有的认知架构,以便认知架构的更新。皮亚杰在其理论中指出,由于同化和顺应的作用,个体的认知架构在同化机制和顺应补偿之间得到了很好的平衡。我们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解释:学生在图书馆自行阅览英语语言类相关书籍,查到新语法知识,学生将之记在笔记本上,并加以应用,这是“顺应”;如果学生改变了其中的语法应用规则,并加以记忆,则为“同化”。

2.个体自我调节与适应

自我的认知从另一角度来说,就是自我的社会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新的信息加入已有的认知架构,而个体面对已有的认知架构和新信息的整合,能够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来适应环境的能力,就是个体自我调节的能力。以具体来讲,即在面临选择与困难时,个体可以视情况来制定策略;在策略不合适时,个体能够及时改变策略;在问题解决后,个体可以对自己做出相应的评价。个体自我调节能力较好者,对于以上几点能够灵活的运用,也就是说社会化程度较高,个体适应能力强[1]。

3.自我效能理论

心理学家班杜拉主张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三者一体,以此来解释人的行为,在他的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行为心理学的影子,也有认知心理学的架构,与传统的单独研究行为或者认知心理学的派别区分开来,并具有很大的优势。班杜拉在1977年首次提出了自我效能这一概念,自我效能理论(Self-Efficacy Theory)中解释自我效能感是主体主观的评估自己的工作完成程度与工作能力。也就是说,主观的评估结果,会影响到个人的行为动机。那么受到环境影响的个人,行为也会与环境产生交互作用。

二、青少年对于信息检索、信息评价与获取的方式

1.网络途径

由于我国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网络普及程度也是非常之高,现在的青少年对于手机的流畅使用度是长辈无法匹及的。例如,在线上教学期间青少年的游戏在线时长均有所上升,56.8%的青少年的游戏在线时长为2-4小时,8.7%的青少年在游戏上花费了4小时以上,也就是说,长时间地接触游戏,所玩的游戏输出的文化、价值观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除了游戏以外,青少年在网络上也使用了不同的社交软件,例如QQ、微博、知乎等,在调查数据(调查范围仅限国内社交软件)中显示,大多数小学生多使用QQ和微博,大多数少年则开始使用微信、知乎等APP,而大多数青年由于环境变化和沟通需求,微信和知乎等社交软件的使用率超过了QQ和微博;短视频类社交软件,抖音、快手在各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均被使用,且使用频率以及使用时间较长;直播类平台如一直播、花椒等在各年龄段的青少年中也很受欢迎,目标指向多是明星偶像的直播,使用频率不高。青少年利用这些社交软件与朋友甚至是陌生人进行交流,展示自己的生活日常、兴趣爱好,观看自己感兴趣的图片和视频,和志趣相同的人交朋友、聊天等,这些活动基本由兴趣爱好所指引。

并且大数据时代下,人们使用电脑和手机已经成为日常习惯,遇事不决查百度,有题不会可云提问,连购物也会因为自己的信息检索而收到相关商品的推送,在网络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的同时,我们接触到的范围也在慢慢变窄。青少年面对自己所选择的虚拟世界,给自己营造了一个“茧”。“信息茧房”效应指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这个效应基于大数据推送而产生,那么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网络的便捷对于青少年的信息检索、评价和获得是有一定限制的。

2.家庭教育途径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就意味着,青少年的人格发展,价值观、人生观等的发展都会极大地被家庭环境所影响。例如,家长对于孩子聚集关注度,家长总是在孩子面前提出“别人家的孩子比你好多了,乖巧爱学习,还听爸爸妈妈的话”这类说辞,并在行动上有所呼应,如在聚会时对别人家孩子表现出过于亲昵的态度等,在长久经受“我不如别人”这样的心理暗示下,自卑、焦虑的情绪会对青少年在周边环境中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少,甚至是封闭自己,拒绝与外界沟通。

家庭作为青少年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环境是十分重要的,但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最大的。现在理论将家庭教育风格分为4类。

2.1 权威型,采用这种风格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表现出过度的支配欲,孩子的一切由父母来控制,很容易使孩子成长为“妈宝男”,凡事听从父母的意见。

2.2 放纵型,采用这种风格的父母对于孩子十分溺爱,答应孩子的一切要求,父母有时并不能管教孩子,因为孩子习惯索取而有恃无恐,也就是“熊孩子”。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独尊、蛮横无理、胡闹等。

2.3 民主型,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与孩子是相互尊重的,父母在给予正确的引导下给孩子最大的自主权。

2.4 忽视型,父母对孩子态度较为冷漠,他们不会对孩子提出要求和对其行为进行控制,同时也不会对其表现出爱和期待。对于孩子,他们一般只是提供食宿和衣物等物质条件,而不会在精神上提供支持。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出现适应障碍,他们的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往往较差。

以上四种类型是比较典型的,但在现实中,有些家庭的教养方式属于中间型,家长在孩子的成长中会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以适应孩子的成长。

3.学校教育途径

学校教育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可以获取最多有效信息的方式,青少年在学校中所获取的知识信息,都是经过筛选、精简和提纯的有效信息,对于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信息获取的捷径。学校除教师外还提供了图书馆、自习室等硬件设施供学生学习,以图书馆来说,是青少年可以主动获取信息的场所,但认知尚未发展成熟的青少年对于信息的检索和提取是不完善的,是片面的,图书馆作为一个庞大的信息海洋,可供选择的信息十分之多,普遍为正向且有效信息,对于学生的扩展认知架构帮助非常大。图书馆的重要性在于帮助塑造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培养青少年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培养出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人才储备。

因此,图书馆的建设与管理一直是学校建设的重点项目,图书馆可以帮助培养青少年的信息素养,但其日常服务,如上文所分析,依旧存在被动性、片面性、泛化等缺点,不能完全发挥其职能。

三、认知因素与信息不平等之间的关系探讨

1.基于社会学习理论的环境问题

在前文我们提到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人的认知、环境和行为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在青少年进行信息检索、整合和获取的时候,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在教育教学中,通过社会学习理论,我国尤其重视义务教育的学习环境问题,包括图书馆的建设、教具的完善、各类实践活动的展开等。我们以学校的图书馆为例,图书馆作为学生自主获取信息的场所,图书分类是多且杂的,青少年面对如此多的分类,如果没有任务或者有老师带领,所借阅的书籍很可能是自己兴趣所在(属于有效信息,但可能对社会化用处不大)或者根本不会借阅书籍。在家庭中,由于家庭主要是生活的场所而非学习的场所,家长很多时间会忽略青少年的环境问题,将很多负向事件直接向青少年铺陈,导致青少年还未成熟的认知架构受到冲击,例如,父母吵架、打架,将青少年拉入“战场”并要求青少年判断哪一方有错并需要道歉,又如父母在青少年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没有及时劝导青少年而是选择训斥,没有及时给青少年以积极引导,培养青少年的自我适应能力等。

2.青少年对于信息分类能力有限造成其信息获得不平等

鉴于青少年还未发展完善的认知架构,在缺乏有效正向的引导下或青少年拒绝积极引导时,其对信息分类的能力不足也会导致信息的不平等。青少年在图书馆阅览室的借阅记录显示,被借阅图书多是小说、漫画等,工具书、参考书在考试时才呈现借阅高峰期,这意味着青少年在可选择的情况下会倾向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前文提到过,信息获取通道变得狭窄,也会导致恶性循环,所以青少年自身的认知水平也是造成信息不平等的因素之一。

3.图式的顺应与同化未得到平衡也是与青少年信息不平等息息相关

我们在前面已经阐述过图式的顺应与同化,青少年面对新的信息、新的知识,在同化时过度扭曲原本的信息,导致信息失真或者补偿顺应时没有及时造成信息缺漏,都是信息不平等的来源之一。

青少年之所以需要不断地受到教育,一方面是因为他们需要补充、完善自己的知识架构,另一方面即是青少年社会化程度较低,还不具备走入社会的能力。在受到教育的同时青少年的自我适应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例如错题本的使用,在修复失真的信息时,青少年也学会了自我评估工作完成度和工作能力,并自行发现错误,进行改正;又比如考前的复习准备,让青少年理解“厚积薄发”的意义和准备工作的重要性。这些行为影响了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从而使他们的行为也受到了影响,提高了自我适应能力。

四、改善青少年信息不平等的有效策略

1.家庭环境方面

家长注意家庭教育的灵活改变,青少年有自己的判断力但其认知架构又未发展成熟,因此在家庭环境上,家长需要注意氛围的营造,同时给予孩子以积极正向的引导,在价值观、人生观方面有所指引。

2.学校教育与氛围方面

学校教育需要育人和教书双管齐下。首先,老师对于图书馆的书可以列参考书目,定期举办读书会,青少年在团体任务的表现度一般较高,利用此点及时进行正面引导。青少年具有极强的自主意识和能动性,图书馆应重视青少年本身的特质,从青少年的审美和阅读需求出发,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形成自主获取正向信息的习惯。其次,图书馆可制定定期志愿服务计划作为青少年寒暑期实践内容,青少年通过在图书馆实习,可以更加了解图书馆的书目分类,也可以让青少年培养信息交互和表达自己的能力,使青少年被动转为主动地了解图书馆,能够最大效用发挥图书馆的功能。

3.青少年自身

青少年在老师和家长的配合下应当养成自律的习惯,自律不仅仅是规律的生活习惯,也是精神上的自我规束,即休闲和学习的时间配比以及休闲的内容。并在信息获取这一选择上适当放宽范围,不只是自己的兴趣爱好领域,对新事物有所探索也是扩展认知架构的方式之一。

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自我效能感、认知架构和自我适应能力等认知因素与青少年信息不平等之间的关系,希望可以从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与氛围以及青少年自身这三个角度出发,能够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使青少年能够更加完善地发展自身。

猜你喜欢

架构个体青少年
基于FPGA的RNN硬件加速架构
青少年发明家
功能架构在电子电气架构开发中的应用和实践
LSN DCI EVPN VxLAN组网架构研究及实现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一种基于FPGA+ARM架构的μPMU实现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