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当前三大类猪病的流行状况
2020-01-11梁世彦撰写通讯作者
梁世彦,丁 勇(撰写通讯作者)
(河北省怀安县农业农村局,076150)
现阶段影响生猪健康养殖制约生猪产业发展的主要是繁殖障碍类、消化道类与呼吸道类这三大类疾病,常见仔猪出生少、死胎仔猪多、猪生长慢,增加养殖经济成本,减少养殖利润。
三大类疾病都在病毒性、寄生虫性、细菌性疾病中包括。 病毒性病原主要有圆环病毒、非洲猪瘟病毒、猪瘟病毒、伪狂犬病毒、蓝耳(包括高致病型与普通型)病毒、乙脑病毒、细小病毒、冠状与轮状病毒,寄生虫类繁殖障碍主要有弓形虫病,细菌性繁殖障碍有多种。
1 繁殖障碍类疾病
1.1 非洲猪瘟ASF 临床症状:开始类似猪瘟的症状(高热、皮肤发绀、便秘/腹泻、后驱无力);脾脏异常肿大、内脏出血;高风险因素;实验室分子诊断(病原学和血清学);急性,高毒性临床症状:潜伏期(48-72 小时);高热(动物蜷缩在一起);中度厌食;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侧躺;身上红斑,紫绀皮肤斑点;可能腹泻(少部分带血);流产;呕吐;眼分泌物;死亡可接踵而至(家猪死亡率可达100%);幸存者终身带毒。 亚急性疾病,中度毒性毒株:症状较轻;病程为3-30 天;怀孕母猪流产;15-45 天内死亡; 死亡率较低(30%-70%)。
非洲猪瘟的防控原则(国家的24 字方针):“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理。 非洲猪瘟病毒介于虹病毒与痘病毒之间,属于独一无二的分类;迄今唯一的虫媒DNA 病毒;独特的宿主和生态循环(野猪- 钝缘蜱- 家猪);庞大而复杂的基因组,呈线性双链DNA,长170~194kb,编码150 多种病毒蛋白,超过一半功能未知! 超强的体外生存能力,耐低温,不耐高温,在血中、粪便和组织中可长期存活,冻肉未、熟肉品、腌肉中甚至可以存活数年至数十年。 其主要传播途径与猪场风险因素为:感染的猪和精液; 污染的猪肉及肉制品(尤其是火腿肠);污染的车辆、衣靴(鞋底);来自疫区的人员;猪源性饲料成分:血浆/ 血清蛋白、肉骨粉;污染的水源、泔水。 猪场采取的生物安全措施总结为十八个字:字“管住车,守住门,把住料,盯住人,看住猪,关注邻”。 千万不从疫区调种;不从市场购买猪肉及肉制品入场;少在外聚餐;发现异常立即送检并隔离;密切关注附近、周边与邻近地区猪场状况;将场内防控级别做到最高水平。 非洲猪瘟病毒在外界环境中其生存能力很强,室温保条件下存放18 个月的血液或者血清中检出活病毒,放5 个月腌制的火腿与泔水中依然能够分离出病毒。
非洲猪瘟病毒粒子对温度较为敏感,55℃30分或60℃10 分可杀死,实际消毒常为60℃30分。 在低温阴暗条件下血液中的非洲猪瘟病毒可存活6年,室温下活数周。 病猪分泌物中非洲猪瘟病毒还可长期存活。 次氯酸盐、氯仿、乙醚等都能够将其杀死。 非洲猪瘟常用消毒液:氢氧化钠也叫火碱,常用浓度为3%-4%。
猪场入口处的消毒池池长应为4 米(即进出车辆车轮的两个周长以上),宽度3 米(即应与入口大门等宽),深度为0.25 米(即浸入车轮轮胎高度的二分之一)为宜,以确保车轮能全部得到消毒。 喷雾消毒装置,对车身、车底进行细致、彻底的消毒(猪场大门处最好设置)。 消毒池内的氢氧化钠溶液浓度为8%,氢氧化钠溶液喷雾消毒时,消毒人员要做好自我防护(如穿防护服戴橡胶手套、面罩、防护眼镜等)。
小型养殖场可在大门外将火碱水撒在草帘也可起到很好的消毒效果。
漂白粉的有效成分主要是次氯酸钙,其消毒作用的强弱与其有效氯含量有关,在养殖场内的路面和粪污可用它消毒。 漂白粉不宜对金属制品消毒(因为他对金属有腐蚀作用)。 白色或淡红色的结晶块的苯酚主要用于环境的消毒。 有效杀死非洲猪瘟病毒的苯酚浓度是10%,可用防控非洲猪瘟的消毒药品。 戊二醛消毒有强效、 速效、广谱、低毒等特点,对金属基本无腐蚀性,器械消毒常用。
1.2 伪狂犬病
伪狂犬病毒检出率已很高。 分离到猪伪狂犬强毒株,不同日龄猪群均有临床症状。 用安全性高的基因缺失活疫苗首免,灭活疫苗强化免疫。
1.3 猪瘟
当前非典型、温和型猪瘟病例较多,无临床症状,给正确诊断增加了难度;感染猪群可持续带毒、排毒;厂家繁多,疫苗质量,免疫注射时间不合理,被母源抗体干扰现象普遍存在,因频繁注射疫苗出现免疫耐受。 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猪瘟疫苗,定期监测抗体,细胞苗与脾淋苗交替使用。
1.4 蓝耳病 新毒株检出率每年升高,一个猪场可能同时出现多种变异株,疫苗种类繁多,临床效果褒贬不一,在感染蓝耳病后防控上建议主要是控制细菌性疾病,做好消毒等生物安全措施。
1.5 乙脑 在猪乙型脑炎在3月份接种,并在流行期间尽量减少蚊虫叮咬。
2 消化道类疾病
2.1 仔猪副伤寒:是沙门氏菌引起架子猪发病,但30日龄断奶前后也有发生,堆卧一起,不吃食,易便秘,出现持续性腹泻或间歇性腹泻,排黑色恶臭稀便或有混血丝的稀便,恶臭,呈渐进性消瘦,鼻端、两耳及四肢下部皮肤发紫。
2.2 猪大肠杆菌病:临床上有仔猪水肿病、仔猪白痢(迟发性大肠杆菌病)和仔猪黄痢(早发性大肠杆菌病)。
①仔猪黄痢:潜伏期短,短的于生后1 小时即可发病,长者生后1-3日龄发病,窝仔猪发病率为50-90%,死亡率高可达100%。 ②仔猪白痢:10-30日龄哺乳仔猪常发,病程2-3 天。 ③猪水肿病:断奶仔猪常见,病程短、死亡率高,呈跳动式发病,可能与突然吃富含蛋白质饲料有关。
2.3 仔猪红痢:新生仔猪发生的肠道病,1-3日龄的初生仔猪多发,仔猪拉红色稀便,2-3 天内出现死亡,死亡率可达100%。
2.4 猪痢疾:由猪痢疾螺旋体引起的大肠发生卡他性出血性炎症及纤维素坏死性肠炎,粘液性或粘液出血性下痢,是一种危害严重的猪肠道传染病,2-3月份猪多发,病程长短不一,易复发,消瘦。
25 腹泻(流行性腹泻与传染性胃肠炎)
在腹泻的病料中新发现了猪德尔塔冠状病毒,发病率和死亡率低,主要是控制其他的病毒及细菌混合感染。 当前发病主要是流行腹泻,分离出腹泻病毒出现变异株。 做好环境卫生清扫与消毒,全进全出制度到位。
2.6 寄生虫引起的腹泻
①猪附红细胞体病:多数隐形感染,只有在应激条件下或其他疾病情况发生时出现症状,潜伏期有长有短,30-60日龄多发,眼结膜苍白或黄染,拉腥臭稀便,死亡率高低不等。
②猪弓形虫病:在45-110日龄猪群中,出现高热、先拉干燥带稠粘液的粪便,后转变为黑色稀便,食欲废绝、喝清水,步态不稳、摇晃、两耳、四肢下部及腹下出现紫红色淤血斑。
③球虫病:哺乳仔猪7-20日龄出现糊状下痢,粪便呈炼乳样,黄白色或灰白色,有的呈水状,脱水和消瘦,抗生素治疗无效,死亡率10%-20%。
3 呼吸道类疾病
3.1 猪呼吸系统疾病
猪呼吸系统性疾病由病毒、细菌、肺炎支原体及寄生虫引起。 在猪群中流行的链球菌主要为2 型、7 型和9 型; 副猪嗜血杆菌主要以4 型、5型、13 型为主,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流行的血清型为1、2、7 型。
3.2 猪呼吸道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为不分节段的单股正链RNA 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正冠状病毒亚科,根据基因组特点与血清型冠状病毒亚科分为四个属。冠状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由于病毒包膜上有向四周伸出的突起,形如花冠而得名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经常为多形性,S 蛋白位于病毒表面,形成棒状结构,作为病毒的主要抗原蛋白之一,是用于分型的主要结构,N 蛋白包裹病毒基因组,可用作诊断抗原。 冠状病毒大部分感染动物,已知感染人的冠状病毒有6 种:属的229E、NL63,β 属的OC43、HKU1、 中东呼吸综合征相关冠状 病毒(MERS-CoV)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相关冠状病毒(SARS-CoV)。 此次从患者下呼吸道分离出的冠状病毒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 很多野生动物都可能携带病原体,成为某些传染病的传播媒介如蝙蝠、果子狸、竹鼠、獾等是冠状病毒的常见宿主。
冠状病毒对乙醚、75%酒精、、过氧乙酸、热敏感,56℃30 分钟、 含氯消毒剂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
3.3 猪流感病 由流感病毒引起猪发病。 每年冬春季节较多发。
3.4 细菌性病原 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猪肺疫)、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接触性胸膜肺炎、猪气喘病、猪副嗜血杆菌、支气管波氏杆菌(博德氏)、猪衣原体、猪链球菌、猪霍乱(沙门氏菌)、棒状杆菌等。
病毒性疾病可以用莲花清瘟散荆防败毒散、银翘散、黄芪多糖、金丝桃素、清瘟败毒散、黄连解毒散、双黄连、扶正解毒散、复方黄芪多糖等中药制剂,如清瘟败毒散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燥湿止泻、凉血养阴之功效。用于感冒、流感等体质未虚而挟湿的表寒症,对疮疡初期引起的食欲减少,便血腹泻等有特效。 还可治疗猪的瘟热症引起的无名高热,口渴少食,便干尿浓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