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个联合”的高职学校现代学徒制的改革研究

2020-01-11马晓勉梁炳进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6期
关键词:学徒校企职业

马晓勉 梁炳进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广东·广州 510520)

0 引言

2014年2月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 2015年8月5日,教育部遴选165家单位作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和行业试点牵头单位。2017年8月23日,教育部确定第二批203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2018年8月1日,教育部确定第三批194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随着越来越多的院校试点实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在国内职业教育界的“名头”越来越响。现代学徒制是我国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是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教师、师傅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是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与传统的订单班培养模式不同,现代学徒制更加注重技能的传承,由校企共同主导人才培养,体现了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是产教融合的基本制度载体和有效实现形式。目前,各大学校都在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发展至今已形成一定规模、初显成效。

1 现代学徒制模式

国际上现代学徒制比较成熟的模式主要集中在几个经济发达的国家,典型的模式包括德国“双元制”、英国“三明治”、澳大利亚“新学徒制”、美国“合作教育”及日本“产学合作”等五种。德国“双元制”是现代学徒制的国际典范,是由企业和职业学校按照企业人才需求,“双元”联合培养、共同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的制度,它的最大特点是企业本位。学徒一般每周1-2天依据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框架教学计划”在校学习理论,3-4天依据行业组织制订的全国统一的“职业培训条例”在企业学习专业技能。英国“三明治”模式,通过学校或培训机构自制教学计划,学徒以“学习——实践——学习”的产学结合模式实施教学的制度,它是国家主导的现代学徒制模式。澳大利亚“新学徒制”,这种模式通过国家统一制订的资格框架、质量框架及培训包,行业或企业增设特色内容,企业与学校共同合作来完成教学任务,它的最大特点是以政府与企业为本。美国“合作教育”模式是把课堂学习与生产中的工作经验学习相结合的一种结构性教育策略,它的最大特点是以工作为本,课程注重专业性与实用性并重。而日本“产学合作”模式充分利用学校、企业及科研单位等多种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直接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它的主要特点是政府全面主导、企业主体。

从上述五种比较成熟的现代学徒制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现代学徒制的运作机制普遍具有“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工学交替”的显著特征。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特点,为更好地解决校企共同与人,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技能型人才问题,本文提出基于“三个联合”的现代学徒制班的建设改革:(1)优化校企双方联动的长效机制;(2)校企联合招工招生一体建设;(3)校企联合制定专业教学相关制度和标准,整合企业资源进一步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大力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 建设方法

我国的现代学徒制建设目前还处于初期阶段,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是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中国现代学徒制的核心内容。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因此,在现代学徒制的建设改革中必须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让企业全程参与到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校企深度融合的现代学徒制建设,更有利于推进“双证融通”(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建立国家技术技能积累制度,有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创新职业教育招生制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完善现代企业劳动用工制度,解决合作企业招工难问题,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1 优化校企双方多方联合的长效机制

现代学徒制的培养对象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企业在岗的新进员工,也是学校注册在籍的学生。因此,应对学生实行双重教育与双重管理制度。

(1)实施企业和学校双重领导:在具体实施上实行企业与学校双重领导,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组建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技能指导委员会,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进行管理,对现代学徒制工作进行指导、培训和检查考核,共同负责现代学徒制的推进。

(2)实施校企双体育人: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校和老师是教育的主体。而在现代学徒制下,遵照现代学徒制“双主体育人”、“双导师教学”的基本特征,现代学徒制班的育人主体为学校与企业双方。以2.5+0.5试点学校为例,现代学徒制主要采用1.0+1.5+0.5模式,即学生前两个学期主要在学校进行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第三四五个学期在企业进行专项技能学习,第六个学期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2.2 校企联合招生招工一体化建设

校企联合实现“招生即招工”或者“招工即招生”。校企共同制定、实施学徒选拔方案,推进招生与招工一体化,规范学校招生录取和企业用工程序,明确学校学生和企业学徒双重身份。

2.3 校企双方联合制定专业教学相关制度和标准

(1)校企共同制定专业教学课程与标准:申报试点前期准备阶段,校企双方应根据行业的知识特点与人才需求调研结果,做好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的对接,根据行业需求确定就业核心岗位与扩展岗位,以岗位(岗位群)对人才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由于学生双重身份的特殊性,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明确学徒学习情况考核评价标准,将学徒岗位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纳入考核范围,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考核评价注重过程性考核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综合采用笔试、技能测试、面对面评价等手段,通过考核评价全方位了解学徒的学习情况,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学徒工作定岗的重要依据。

(2)校企共同建设日常教学管理制度:为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应制定一系列的有关教学、教师(包括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实验实训中心等的管理制度文件,从常规制度上给予保障。由于学生双重身份和工作场所复杂等特殊情况,会给学徒制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常规教学制度保障的基础上,校企双方应进一步根据合作模式,立足教育制度与劳动制度相结合,协商建立人才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学徒培养管理机制、学徒退出机制、定期检查反馈等形式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多方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共同制定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财产管理、人事管理、教学管理、生产生活管理等制度。要充分、细致、全面考虑到学生在学期间可能出现的所有问题。建立校企共管的管理制度,是管理工作在“学徒”期间得以延续的重要保证。

(3)校企联合开发教学内容和教材,改革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现代学徒制班教学内容由校企双方根据企业工作岗位需求联合开发,理论课程学习与实践操作学习相结合。理论课程教学主要由学校教师完成,主要负责相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操作课程主要由企业导师完成,主要负责相关课程的实践操作教学。此外,根据企业目前的项目进展情况,学校与企业可联合开发基于真实项目的实训教材,改革现有的教学方式,让学徒在真实项目中学习锻炼,以提高学徒学习积极性。根据专业教学需要,校企可进一步共同打造适应现代学徒培养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充分满足学徒培养过程中开展专业课程教学、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拓展、培训及考试考证、创新创业实践等需求。实践场所要多方位展示专业、企业、职业等文化,营造校企协同育人氛围。

(4)校企双导师“互聘共用”教学团队建设:现代学徒制班的教学团队主要由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员工组成,加大学校与企业之间人员互聘共用、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技术研发和专业建设的力度,建立由学校教师、企业师傅等组成的双导师队伍。校企双方共同承担学徒的培养任务,试点学校主要承担系统的文化基础、专业知识学习,合作企业通过师傅带徒形式,进行岗位技能训练。同时采用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对全体导师进行在岗培养,鼓励教师在企业、科研院、医院、机关单位等实际部门兼职锻炼。

3 总结与展望

总的来说,基于“三个联合”的现代学徒制班的建设有以下五个特征:(1)学生双身份,既是学生又是学徒;(2)教学双主体,除了学校,企业也是教学主体;(3)双师资培育;(4)教学过程双控制;(5)学校和企业在学徒制教育中相互服务。希望通过对现代学徒制的建设改革,能进一步:

构建校企合作平台,推动校企深度合作。一是,学徒是企业员工或准员工,企业对其培养自然会尽心尽力。学徒过程中,学生可以较快提高对企业的认知,包括产品、工艺特点、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等。二是,学徒实习内容就是企业当下岗位生产任务,学生在学校学习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之后做学徒,更能融会贯通。

重构课程体系、重组课程内容——重建学习载体。学徒过程的反馈信息可作为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修改的可靠依据。教学计划因而可被设计成“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学徒项目课程”的结构。由此推及的教学和培训的运作环节,将会更好地体现了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度融合。

“工”与“学”的交替——变革教学组织和管理模式。由于教学空间延伸由校内到校外,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在教学管理运行中,要求做到工学衔接合理,在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充分体现以他方为中心和一切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的教育理念。

猜你喜欢

学徒校企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光现代学徒班感恩教育的实践
魔术师的学徒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论《学徒的神仙》的叙事策略
澳大利亚学徒培训规模呈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