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视野下思政课程建设的三个着力点
2020-01-11
(空军95997部队军政教研室 北京 100076)
“思政课程”的提出转变目前存在的专业教育与院校思政教育相脱节的现象,深挖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提炼专业课程蕴含的价值范式和文化基因,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性教学载体,形成育人规范化立体化模式。目前院校思政课程建设整体推进进展迟缓,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两层皮”,课程育人理念没有深入人心,教员思政课程能施教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笔者认为,当前院校的重要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复合人才,“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培育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要素,应成为推进思政课程建设的重要抓手。新制度经济学家代表诺思认为: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帮助教育客体解决思想问题、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念、正确理解方针政策和认同遵从道德规范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从这个角度看,思政教育是一种确立学员理想信念、道德观念,提供行为指导、行为规范等内容的制度安排。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学员为对象,解决其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问题,是提高学员思想觉悟的工作,是典型的意识形态工作,为此必然涵盖制度范畴。
1 以“工匠精神”引领思政课程建设的意义
1.1 让实践思政课程找到了有力抓手
“思政课程”一词来源于上海部分本科院校的探索与总结,2016年工匠精神第一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报告重新唤起了人们对工匠精神的敬重,重新引起了人们对工匠精神的哲学反思。如何发挥工业化生产的后发优势,精神遗产的能动作用不可忽视,工匠精神的支撑也不可或缺。现有研究与实践大多源于上海经验的逻辑思考。当前“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引发了各行各业对“大国工匠”的强烈渴求;“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方针的实现需要“工匠精神”的有力支撑;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更是少不了“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培育,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大军。由此可见,“工匠精神”是学员职业精神培养的核心内容,是院校专业教员实践思政课程的有力抓手。
1.2 给思政课程评价提供了衡量标准
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出更高质量的人才,“思政课程”改革效果如何,最终必须以学员的获得感为检验标准。学员的获得感是什么?笔者认为,对于学员来说,最重要的获得感是未来职业发展能力的全面提升。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极大地提高学员的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增强学校、班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校教员有责任通过思政课程培养学员对职业敬畏、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理念,并通过勤奋钻研、刻苦学习,使学员获得职业满足感和实现自我价值。现代工匠精神的生成是对于职业行为、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意志等主观内在职业素质和客观外部职业环境在追求精益求精过程中共同耦合的结果。院校教员如果在课程理论与实践教育教学中用匠技雕琢学员外,更用匠德、匠心浇灌学员,让学员在实践中实现对“技”的超越塑造匠心,将促进内外耦合过程,有利于学员“工匠精神”的培养。学员的获得感最终应以“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培育成效作为衡量标准,才能保证“思政课程”的顺利实施。
1.3 为思政课程建设指明了未来方向
不同的学者对现代“工匠精神”的表述略有不同,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层次:在职业情感上,对职业目标明确,有强烈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在职业认知上了解职业发展趋势,掌握工作流程,技术性能,职业行为完全符合职业标准和规范;在职业行为上独具匠心、精益求精、专心致志,全力以赴打磨优质出品;在职业意志上,耐心专注持之以恒、不断探索、力求创新。院校教育培养的未来趋势是高技术技能型符合人才,坚持立德树人,营造“工匠精神”育人环境,把“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教学,贯穿院校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院校教育的职责。以“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培育作为思政课程建设的目标与方向,既与思政课程“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人人参与”的三大特征相一致,又符合思政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员认知规律。在内驱力的作用下,思政内容春风化雨,学员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观念和知识的更新,将真正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2 “工匠精神”视野下思政课程建设三个着力点
2.1 用“工匠精神”指引“双师”教员队伍培养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推动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双师”教员是关键。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关键有好的工匠之师,在“工匠精神”指引下建设一支具有自觉“育德意识”和较强“育德能力”的教员队伍是确保院校思政课程顺利实施的人才资源保障关键 。
现代工匠精神是技术追求、职业认同、道德诠释及人格升华的内在统一,要求院校教员一人兼教员与师傅双重身份。作为教员,既有广播的理论知识,又有娴熟的实践技能;他要懂得教育,能教书育人、传道授业;作为师傅,他要带徒传艺,传承工匠之道,既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又是工匠精神的传播者。只有如此,才能让“手脑并用”、“知行合一”理论原则落到实处。目前部分院校教员缺乏实践经验,双师能力不足,院校应花大力气、全方位开展工匠之师的培育,提高教员的思政课程能力。首先,营造有利于培育“工匠精神”的工作环境,使“工匠精神”成为院校教员共同追求的目标,提高教员的职业技能和求精创新的技术追求。其次,要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工匠精神”,传播工匠文化,诠释高尚无私之师德,把“敬业爱岗”、“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等工匠精神中的优良品德纳入院校教员师德建设的范畴,培养院校教员坚定的理想信念、奋发进取的工作精神、乐于奉献的高尚品质,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再次,学校要从情感和心理角度出发,建立起有效的制度保障和人文关怀机制,让教员在展示专业特长的过程中提升专业自信,培养教员的归属感,构建高度自觉的职业认同。
2.2 用“工匠精神”引领贯穿各类课程改革
“工匠精神”的培育与传承是院校教育的重要职责和特征,要培养“工匠精神”,课程改革是关键,但目前院校思想政治课程、专业类课程等教学学科型课程结构未被真正打破,课堂教学形式未得到有效革新,知识传授很多脱离实际工作需求,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的培养缺少强有力的方法与手段,知识实践能力训练未得到足够锻炼等因素均阻碍了思政课程的顺利实施,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养成。笔者认为,当前急需用“工匠精神”融通各类课程的改革。
通过思政课改革融入“工匠精神”元素。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道德教育课的主渠道、主阵地,在院校教育中承担着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精神培育的重任。要在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匠心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历史渊源、形成过程与价值涵义,在“形势与政策”课中融入工匠精神元素、使学员了解工匠精神的内容,通过模范人物学习、情境设置、现场模拟、课堂讨论、《大国工匠》视频等多种手段与途径,以生动形象的多种形式,让学员深刻认识和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实质、价值和意义,建立工匠精神与职业发展的内在联系,端正职业态度、提升职业素养、践行工匠精神。
通过专业课塑造学员“工匠精神”。专业课是学员职业成长成才的主要课程,其理论与实践教学无疑是塑造工匠精神的主要途径。在课程建设上,构建适应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打破原有的学科型课程结构,坚持以工作需求和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整合理论知识的与实践训练。在课程教学中,教员自身要树立强烈的主体意识,以现实实践为导向,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灵活运用探究式、启发式、实践式等教学法,积极引导学员开展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以高尚的师风师德言传身教塑造学员的职业操守和行为。把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员极端负责、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严谨细致的作风。在课程考核上,要总结能工巧匠的成长规律融入教学,建立适合弘扬“工匠精神”人才评价体系,有效激励学员的匠技养成和匠心培育。
通过创新课实践“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追求产品的卓越品质,就是要不断雕琢产品、改善工艺、推陈出新,实际上就是一种创新,创新精神的最大特点在于变革,是一种不断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精神品格,正是这种创新筑就了匠魂的形成。为此,学校应实行学分互换、课赛融通、提供助研经费和场地等措施构建有利于学员创新能力培养的体制机制,教员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创新意识。通过组建创新班,开设创新、创意类课程,开展创新、创意大赛等提高创新能力。实行导师制,探索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等让学员在创新、创意实践中体验工匠精神,弘扬工匠精神。
通过基础文化课弘扬“工匠精神”。匠心的形成有赖于学员较高的文化素养及综合素质。可以拓宽学员的视野,培养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形成独到的技巧和艺术再创造,即形成独到的匠心。因此,要大力鼓励学员选修人文素养课,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美学相关课程的学习,让学员在学习国内外传统文化的同时,感受传统技艺的传承,领悟能工巧匠们的宝贵精神,提升职业境界,实现精神与技术的统一、情感与技能的融合。
2.3 用“工匠精神”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作为孕育和提升学员精神气质的环境和载体,是校园精神、风貌、历史传统的综合体现,是塑造和影响未来职业人的综合环境和未来职业人的重要土壤。要构建思政教育新格局,除了思政课程设置外,还要与思政课程外的文化氛围相结合。从外在环境上不断引导人、塑造人,对受教育者的人格完善具有感染力和推动力,在培育新时代职业人的工匠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院校应坚持专业特色,在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全方位突出工匠文化主基调,在校园内营造“工匠精神”培育的文化氛围。一是在制度文化方面,建立有利于工匠精神传承与培育的课程评价制度和教员培养制度,引导师生形成严格的管理制度、职业规范、竞争氛围和考核评价标准。二是在精神文化方面,要搭建多样化宣传教育载体和平台,营造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用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滋养学员,让学员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得到工匠精神的洗礼。三是在行为文化方面,要构建基于工匠精神的教学标准,引导学员体验和融入文化氛围,要通过竞赛、专业展示等活动展示学员的动手能力。加强教员教风和作风建设,使其在行为上彰显工匠精神应具备的精神追求和专业态度,体现精益求精的品质。四是在环境文化方面,要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场所、设施及地形地貌、山水植被等自然条件巧妙融入工匠精神,设置人文景观,悬挂横幅,建设工匠文化长廊等展示工匠精神。通过建设制造业质量文化体验中心、实训中心等营造氛围,让学员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熏陶和感染,在无形中让工匠精神在学员心中扎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