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下的医学人文合作精神教育探索
2020-01-11张永利张晓莹耿艳萌赵玮曹宏伟于海燕黄春艳
张永利, 张晓莹, 耿艳萌, 赵玮, 曹宏伟, 于海燕, 黄春艳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从国家战略高度对人民健康予以关注。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人民健康也成为小康社会应有之义,作为助力人民健康的医学教育工作者要有高站位、宽视野、上境界的大健康人文理念,将医学人文教育落实、落细、落小、落深。如今产业、行业的跨界渗透、融合已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框架下,更需要人类之间的广泛合作。合作促发展,合作促共赢,医学人文教育的工作者需要把培养合作精神予以现实化、凸显化、协同化,唤醒医学人文合作精神培养的休眠期。健康中国战略、医生能力提升、医学快速发展、医学模式转变、患者需求满足等,都内含着医学人文合作精神培养的现实意义,这就要求医学院校管理部门、医学人文课程教师、非医学人文课程教师及其他职能部门在高等医学教育阶段,对医学生开展适宜的医学人文合作精神培育工作。
1 健康中国与医学人文合作精神的现实需求
1.1 健康中国战略需要医学人文精神培育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未来15年健康中国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1]。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明确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健康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保障和落脚点,健康中国的建设离不开医务工作者的尽责践行,而医务工作者的“守土”意识也离不开医学人文素养水平的提升,需要医学人文教育予以渗透内化。“健康中国”提出的“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战略主题以及“促使公共服务均等化”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发展”的核心理念,对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产生了深邃的影响[2]。
1.2 提升医生岗位胜任力需要人文合作精神
医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对其知识水平和医疗技能提升以达到各高校培养目标外,缺乏对其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而在实际工作中,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除了需要有过硬的临床技能外,医学人文合作精神的培养也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临床专业医生除了需要与本科室人员合作,共同探讨疾病尤其疑难杂症发病机制、治疗方案外,也需要与其他科室合作,共同会诊。此外,作为知识全面的全科医生,从一定角度讲也是专科,其医疗水平与能力的提升也需要向其他专科医生学习,不断提升其全科医疗水准。这些都需要拥有医学合作人文情怀来共同完成疾病的诊治过程。
1.3 医学发展需要人文合作精神
当前医学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不仅使医学各学科不断细化、分化,同时也需要医学各学科不断融合、整合,将多种先进的理论知识和有效的临床实践经验合理地整合在一起,形成生命医学高度融合的乘法效应,完成传统医学观念的创新和革命[3],而且信息时代使医学走出学科界限,与非医学学科进行跨界合作,形成“医学+X”新发展态势,每一项医学科研成果的研发、转化、传播、升级,都需要医学各界之间以及医学界与非医学人士之间加强联系、紧密团结,在互联互通、互通有无的广泛人文合作精神指导下共同完成。
1.4 医学模式转变需要人文合作精神
现代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医生除了关心疾病,还要关注病人及社会因素,注重专业技术与行业服务的共同进步,以适应当前医学发展的需要。医学模式转变本身就需要各项因素之间的包容与交流、渗透与融合,医生除了拥有精湛的专业技能,还要有博大的人文情怀。医学的人文回归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医生拥有和谐医患关系的认知和处理能力[4],这自然也与人文合作精神息息相关。
1.5 患者需求满足需要人文合作精神
患者需求千万条,医患信任第一条。而医患信任的确立、筑牢,首先需要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以实际行动诠释,患者来到医院常常“被动”地观察医务人员的“主动”诊疗行为——是否尊重病人、是否方便病人、是否一贯服务、是否用心照护等,这些“主动”诊疗行为其实质是医务人员人文涵养的外显行为,如果得到患者内心认可,其信任便在交流中形成,这种交流需要医学人文合作精神做基石,它不仅是一种哲学诉求、一种理论知识,更是一种行为方式、一种实践活动。”[5]
2 我国医学生人文合作精神的现况
2.1 现代医学生个性突出
目前,90后医学生仍为高校的医学生主体,他们有着思想开放、个性张扬、多才多艺、善于表现、敢于展现、特立独行等不同于其他时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6],同时医学院校学生作为特殊的大学生群体面临课业负担重、学制长、就业压力大、课余生活单调等现实问题,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7]。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医学生排在前三位的心理问题分别是:爱操心(49.28%)、过于担心自己的未来(45.68%)、记忆力减退(42.63%)[8]。除此之外,他们个性特点还有心理脆弱、自我评价较为偏激等特点[9],出现交往合作不利倾向。随着手机和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升级,医学生热衷于QQ、微信等虚拟交往,压缩了学生间面对面的真实交往,绝大多数医学生感到缺少真正、真实的知心朋友,当情绪情感低落时,因无“真人”陪伴,无助、无力感增强,使其失落情绪不能被及时理解、宽慰,人类人性情感不能得以收获、升华、丰富与完善,这种面对面真实交往的减少,也直接导致合作人文精神培养的缺失。
2.2 任课教师重视不到位
据有关调查显示,对于当前人文教育存在不足的原因,45.22%的学生认为学校对人文教育的重视不够[10]。任课教师虽有教学改革创新意识与行动,但目前仍以传统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教学也以医学生个体探索为主,探讨问题以交流为主,缺乏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理念合作、精神合作、行为合作、情感合作等医学人文合作精神感悟性的引导培养。任课教师在教学目标上没有重点深入细化设立,医学人文合作精神对医学生个体、医学整体发展的深远现实意义也没有引起任课教师的重视。
2.3 医学院校未高度重视
医学院校在制定医学生专业培养方案时,虽考虑到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但只是简明扼要地笼统规定,没有接地气的落实措施,显得有点苍白无力,表现出医学院校未高度重视。医学院校应在严谨系统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运行过程等方面下真心思、真力气、真功夫。
3 健康中国下医学人文合作精神培育的几点思考
3.1 医学院校管理部门应做好的本职工作
基于医学生人文合作精神培养的现状,医学院校的管理部门应在明确培养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深远现实意义之后,给予高度重视,在医学人文合作精神培养方面做好相应的顶层设计,在师资培养方面增加医学人文合作精神培训的内容,可设立专题讲座、专题沙龙;在部门联席会议方面增加医学人文合作精神协同议题,可设专项讨论;在医学生培养方案中增加医学人文合作精神教育专规,可在不同专业、不同阶段、不同课程中予以细化等。在保障措施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服务和便利,让具体实施部门抬头有抓手、低头有干劲。与其他兄弟院校交流、与其他部门沟通、与基层教育工作者座谈,真抓实干地把此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好。
3.2 医学人文课程教师应做好的本职工作
医学人文课程教师首当其冲地承担医学人文合作精神培养的主要责任,利用课程理论优势全覆盖式地将人文知识理论传授给医学生,让医学生知其理、明其理、懂其理,也要让医学生在实践教学、隐性教学、寝室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感其理、悟其理、通其理。如要求医学生与同学在寝室、在班级、在学院中开展合作,要求医学生与教师在教学、科研及活动中开展合作,要求医学生与父母在家庭、家族和社会中开展合作等。
3.3 非医学人文课程教师应做好的本职工作
医学专业教师同样要承担人文合作精神培养的重要责任。例如可以在医学实验课上,安排小组分工合作的内容,让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感受到合作之必要,探讨合作的细节,共建合作的模式,共享合作的快乐。除了医学类外,还有大学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程,也可开展人文合作精神培养的教学活动,如大学体育专项或选项课可利用得天独厚的团队活动(篮球、排球等)强化人文合作的重要性,让医学生感受到合作之愉悦;大学英语课堂上可增设翻译医学文献教学环节,进行单人翻译与小组合作翻译对比教学,让医学生感受到合作之效率;计算机课程可布置课后作业——以寝室为单位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医学数据统计或医学图像处理等,让医学生感受合作之完美。
3.4 校园文化应突出合作氛围
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的精神、传统、作风和理想追求的综合体现,它是校园中师生员工共同认可的文化[11]。校园文化以育人为主要导向,承载着学生的课余生活,如各种社团活动,最能体现其本质特征的是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因此,在校园装扮上要突出合作风气或精神,如文化宣传语、校企合作项目、“医学+X”合作模式、社团活动合作方式等,努力打造浓厚的人文合作精神氛围,让医学生感合作之美、享合作之乐、践合作之行,使医学合作人文精神感悟性成为医学生一生学习的动力之源。
总而言之,在健康中国战略下探讨医学人文合作精神的培育,有其现实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拥有医学人文合作精神能够帮助医生提升自身的岗位胜任力,对医学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具有促进作用。因此,让医学人文合作的培育工作像“空气”一样渗透到医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当中,让医学生随时随地感触到人文合作的魅力,不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扎根于人民,成为医学追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