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山羊钩虫病的诊断及治疗
2020-01-11李海忠
李海忠
(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动物卫生监督所,572400)
山羊钩虫病在羊体内具有较强的感染能力,在任何年龄山羊中都易感,因羔羊抵抗力偏弱,患病后常伴随严重的危害,缺乏及时治疗手段时易死亡,病发集中在夏秋两季。笔者则以山羊患该病为例,确定诊断方法,提出相应的治疗措施,现将具体内容作如下分析。
1 发病情况
陵水县隆广镇贫困户黄某共养殖山羊107只,日常养殖均为半牧半舍方式,并依据当地养殖规范严格对羊免疫,长期以来羊群生长状况较为良好。自2019年6月12日以来,养殖户发现羊群中有2只生理状况发生变化,表现为食欲减退以及明显的腹泻,且均为羔羊。该养殖户发现此状况后,及时将病羊隔离,并针对所有养殖区域进行消毒,考虑到病羊的体征特点,选用青霉素治疗但并未取得良好疗效。由于缺乏及时的控制,随后几天病羊数量增多,且患病程度逐步加深,养殖户将实际情况上报,以期获得防疫人员的帮助。经专业人员全面检查后得知。圈舍粪便存在极明显的堆积,养殖场通风条件欠佳,向饲养者了解情况后得知过去养殖阶段并未出现此病,但自从更换放牧地点后羊群生长状况发生变化。根据养殖户所提供的信息,防疫人员深入到放牧点做全方位的检查,得知该处表现出较明显的地势低洼且潮湿的特点,初步估计与寄生虫感染有关。经技术诊断后,最终确诊为山羊钩虫病。对此,根据该病症采取相应治疗措施,除2只最初发病的羔羊外,其余18只病羊均得到救治,各项体征指标恢复正常,避免了大规模经济损失。
2 发病症状
患病羊体温异常,普遍达到40℃甚至更高,初期食欲下降甚至无任何进食,放牧时常脱离群体而独居,日常生理行动迟缓。患病未得到治疗且达到中期后,身体异常削瘦,有顽固性腹泻现象,所排出的粪便以黑红色为主。最初患病的2只羔羊生命体征衰弱,下颌明显水肿,无法正常站立,最终衰竭死亡。
3 病理学变化
防疫人员对2只病羊进行剖解,结果是皮下脂肪明显区别于正常状态,即全部消失,且伴随有明显的水肿症状;心肌软化,存在大面积的肝脏淡灰色现象;血液颜色较正常状态而言偏淡,难以实现常规凝固;各患病处又以十二指肠和空肠尤为严重,该处黏膜大量充血并发生水肿,肠道内可见钩虫虫体,且还分布部分虫卵,肠黏膜粘结性不足,易发生剥离。
4 实验室诊断
从死羔羊体内取样并制成涂片,对其进行格兰仕染色后再进一步镜检,结果表明无病菌;对此将其维持37℃恒温状态持续培养48h,结果表明鲜血琼脂培养基未出现溶血环,肉汤培养基未出现沉淀。从患病羊新鲜粪便中取样,选择5g后将其转移到生理盐水内进行稀释,经处理后对其过滤,从中吸取1滴液体至切片内,再将其移入100倍显微镜内做深度的观察,得知内部含部分仰口线虫。
根据上述对病症、实验结果等方面的综合分析,最终确诊为山羊钩虫病。
5 治疗
积极对病羊隔离,对所有养殖区域以及日常饲养用具执行全方位消毒处理。患病羊使用左旋咪唑,按8mg/kg体重用药,1次口服,1次/d,连续使用3d。考虑到易引发细菌性疾病等相关并发症,用水灌服土霉素0.3g/只,再加胃蛋白酶0.3g,2次/d。除正常治疗工作外,还帮助养殖户更换放牧区,调整至地势较高、空气流通较好处。所有羊群均使用丙硫苯咪唑,按15mg/kg体重用药,1次口服,加强对粪便的清理。考虑到发病期间传播性强的特点,选用10%的生石灰溶液、5%的氢氧化钠溶液、1%甲醛溶液消毒,操作频率为上午下午各1次,按上述方法持续消毒1周,后续频率改为每隔1周执行1次。基于所提方法治疗约1周后,发现患病羊生理状态好转,食欲提高,但短时间内并未表现出明显的体重上升现象,其依然需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2个月后随访,结果表明所有患病羊病症得到完全的治愈,体重回归至正常水平,且该阶段内未出现患病羊。由此表明,所采取的治疗方法切实可行。
6 体会
山羊钩虫病的爆发源自于多方面,主要与日常饲养习惯不当有密切关联,具体体现在饲养管理条件欠佳、放牧区选择不合理、环境卫生条件差等方面,从而导致该病的发生及传播。对此,需以合理的手段预防该疾病,可选择在春秋两季对养殖区驱虫,所用药物有丙硫咪唑或左旋咪唑,目的在于从根本上控制该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