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重灸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研究※
2020-05-08杨京慧
张 丽 杨京慧 符 健
(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北京 100039)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机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变,食品安全问题、现代化设备取代人类劳作、空调及冰箱的使用等,导致人们免疫力下降,又有环境污染问题,变态反应性疾病增加,尤其是AR发病率逐年升高,全球超过5亿人患AR[1]。目前,现代医学治疗AR有口服或外用药物及外科手术等,在《美国变应性鼻炎诊疗指南(2015)解读》[2]中首先并强烈推荐使用局部鼻用糖皮质激素,成人与儿童均可使用,可改善AR患者的鼻部症状,包括喷嚏、流涕、鼻痒和鼻塞等,是目前治疗AR最有效的药物[3],持续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间断治疗[4]。《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年,天津)》指出,鼻用糖皮质激素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其不良反应主要反映在局部,有鼻腔干燥、刺激感、鼻出血、咽炎和咳嗽等,但症状较轻[5]。
AR中医称为鼻鼽,以鼻流清涕、喷嚏为主要临床表现,受凉则甚,故其病因病机以肺虚感寒、阳气不足为主,临床多辨证为肺虚感寒型、脾气虚弱型和肾阳亏虚型[6]。有报道应用穴位重灸治疗AR临床疗效显著[7-9]。2017-04—2018-10,我们应用穴位重灸治疗AR 90例,并与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治疗9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10]中AR的诊断标准。临床症状:每次喷嚏2个或以上,每日喷嚏、鼻流清涕、鼻痒和鼻塞等症状持续或累计在1 h以上,可伴眼痒、流泪、眼红、咽痛等症状。体征:常见鼻腔水样分泌物、鼻黏膜苍白、水肿。变应原检测:至少1种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SPT)和(或)血清IgE阳性。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1]中鼻鼽的诊断标准,同时参照《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辞典》[6]中肺虚感寒型、脾气虚弱型和肾阳亏虚型的辨证标准。
1.1.2 纳入标准 符合以上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年龄18~75岁,性别不限;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1.3 排除标准 正在接受脱敏治疗或结束脱敏治疗不足6个月者;有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或全身疾病影响疗效者;有其他疾病不能停止使用糖皮质激素者;行动不便,或因工作、学习因素不能按时来医院进行穴位重灸者。
1.1.4 脱落标准 研究期间受试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或其他严重疾病,需采取紧急措施者;因出差或异地旅行,不能继续坚持穴位重灸者;不能坚持使用鼻喷剂者;随访期不能保持联系者。
1.2 一般资料 全部180例均为我院针灸科门诊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90例,男31例,女59例;年龄18~75岁,平均(42.37±16.14)岁;病程7个月~18年,平均(57.60±48.52)个月;辨证:肺虚感寒型54例,脾气虚弱型18例,肾阳亏虚型18例。对照组90例,男37例,女53例;年龄18~75岁,平均(39.27±15.21)岁;病程6个月~20年,平均(51.98±47.09)个月;辨证:肺虚感寒型50例,脾气虚弱型21例,肾阳亏虚型19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予穴位重灸。主穴:大椎、印堂、肺俞(双侧)。脾气虚弱型加脾俞;肾阳亏虚型加肾俞。应用无烟艾条(南阳绿莹艾草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每次2根,点燃一头后医者右手持艾条45 °置于离穴位皮肤4~5 cm处,在灸疗过程中点压穴位,使灸热向穴内渗透,待患者感觉有热感传导或稍烫后更换穴位,由上至下,由左至右,直至上述穴位均灸热。每次约20 min,每周5次,休息2 d后再进行下一次治疗,共灸20次。个别患者或初次治疗者,灸感出现慢,灸治时间延长,原则以所选穴位均有热感为准。
1.3.2 对照组 布地奈德鼻喷雾剂(AstraZeneca AB,国药准字J20090079),每日早、晚每鼻孔各喷2次,每次1喷。
1.3.3 疗程 2组均连续治疗4周。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①观察2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1]变化。症状评分标准见表1。②采用鼻结膜炎生活质量问卷(rhinoconjunctiviti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RQLQ)[2]评分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RQLQ包括活动、睡眠、非鼻/眼症状、实际问题、鼻部症状、眼部症状、情感7个方面,共28个项目,评分越低说明生活质量越好。③疗程结束后20周随访,观察2组复发情况,以症状较疗程结束后明显加重为复发标准。
表1 症状评分标准
1.5 近期疗效标准 改善率=(治疗前症状评分-治疗后症状评分)/治疗前症状评分×100%。显效:改善率≥51%;有效:改善率50%~21%;无效:改善率≤20%[5]。以显效+有效统计总有效率。
2 结 果
2.1 2组病例脱落情况 疗程结束后,治疗组90例,脱落2例(其中1例因上学,1例因工作调动);对照组90例,脱落2例(均因症状改善后未持续治疗)。随访时,治疗组共脱落10例,对照组共脱落9例。
2.2 2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差值比较,△P<0.05
由表2可见,2组治疗后症状评分及总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鼻塞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后喷嚏症状改善优于治疗组(P<0.05)。
2.3 2组治疗前后RQLQ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RQLQ评分比较 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差值比较,△P<0.05
由表3可见,2组治疗后RQLQ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活动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非鼻/眼症状、实际问题、情感评分改善优于治疗组(P<0.05)。
2.4 2组近期疗效比较 见表4。
由表4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近期疗效相当。
表4 2组近期疗效比较 例(%)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5 2组复发率比较 治疗组80例,复发58例(72.5%);对照组81例,复发75例(92.6%)。对照组复发率高于治疗组(P<0.05)。
3 讨 论
AR是指鼻黏膜接触吸入性变应原后发生的IgE介导的炎性反应,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生的必要条件有3个:①特异性抗原,即引起机体免疫反应的物质;②特应性个体,即所谓个体差异、变态反应体质;③特异性抗原与特应性个体二者相遇。AR患者具有特应性体质,治疗方法首选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此外还有口服抗组胺药、鼻用抗组胺药、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联合药物治疗、免疫治疗、下鼻甲切除术等。杜经纬等[12]研究发现,鼻腔冲洗后再应用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治疗AR,能降低患者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改善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蔡燕文等[13]研究发现鼻丘、鼻中隔前端黏膜割治法联合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治疗AR,可有效降低血清IgE水平。
AR属中医学鼻鼽范畴,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鼻塞、喷嚏、流清涕、鼻腔黏膜苍白肿胀为特征,多因肺、脾、肾虚损,感受风寒或异气,以及异物外袭而诱发。《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13]。王仁忠等[14]结合鼻鼽“鼻流清涕”为主的特点,参照《内经》等医籍,提出AR新的中医发病观“阳气失于和利”,指出治疗AR关键是温补阳气、温通阳气。段颖等[15]指出鼻鼽应从湿热内蕴立论,究其原因,多为脾胃、肝胆、膀胱、大肠湿热蕴结,循经上注鼻窍,肺气宣降失常,或因体内之伏热遇外邪而发。林元新等[16]认为,AR应从湿论治,治以祛湿为本,升阳为要。我们认为,AR患者主要表现是喷嚏、鼻流清涕、鼻塞,非鼻流浊涕或黄涕,故从热论或伏热论不妥,而且患者多在晨起症状明显,或受凉后明显,故属阳气不足或阳气失和为要,当以肺、脾、肾虚为本,感受寒邪为标。目前中医治疗鼻鼽有中药、针刺、艾灸(热敏灸)、针刀、循经刮痧、穴位贴敷等[17-20],多以益气温阳、散寒通络为法,近年有关针刺方法的研究较多[21-24],但针刺疗程长,且无可行性强的固定处方,患者因惧怕针刺,很难坚持。《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灸法是源自北方高寒之地的治疗方法,兼具温散寒邪、温通经络作用,契合鼻鼽肺、脾、肾虚损,感受寒邪的病机。灸法几乎无创伤,一般患者乐于接受,但艾绒燃烧产生的烟雾对部分患者来说又是一种致敏原,可能对疗效有一定影响。本研究使用加用细辛的无烟艾条,燃烧时几乎无烟雾,无异味刺激,发挥其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作用,标本兼治。我们针对AR肺虚感寒、阳气不足的总病机,选用主表的膀胱经和总督诸阳经的督脉穴位,施以艾灸,重在温阳通阳,更利于温散寒邪,温补阳气。以大椎、印堂、肺俞为主穴,大椎属督脉,督脉为阳脉之海,且手足三阳经及督脉在大椎交会,故大椎可振奋一身阳气,艾灸该穴可使鼻部阳气温养通达,改善鼻塞、鼻痒、流清涕等症状。印堂虽为经外奇穴,但在督脉上,该穴位于两眉中间、鼻根部,是治疗鼻部疾患常用的近端取穴,可直接温通鼻部阳气,使鼻腔通畅。肺俞是肺的背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是风寒外袭首先侵犯之处,又是肺脏之气输注于体表的位置,故取此穴艾灸治疗鼻鼽。脾气虚弱型加脾俞,肾阳亏虚型加肾俞,可以温补脾肾,求其病本。在艾条温和灸基础上,同时用辅手间断按压穴位,便于灸感深入,同时避免灼伤皮肤。
本研究中,治疗后2组AR患者的喷嚏、流涕、鼻塞、鼻痒、眼痒、流泪症状均改善,说明2种治疗方法均有效。治疗组对鼻塞症状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对照组对喷嚏症状的改善优于治疗组。本研究治疗组选用大椎、印堂、肺俞为主穴,其中印堂位于鼻根部,《灵枢·五色》指出“阙者,眉间也”,印堂正当此处。《灵枢·五色》指出“阙中者,肺也”,意即两眉之间,主肺的疾病,本病病机为肺虚感寒,阳气不足,重灸印堂,可宣通鼻窍,宣肺散寒,故治疗组对鼻塞改善更显著。糖皮质激素有显著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5],故对照组使用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可有效降低鼻内炎性反应程度,减轻变态反应,对喷嚏改善明显。RQLQ评分可评价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表明,2组治疗后RQLQ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说明2组生活质量均改善。其中治疗组活动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非鼻/眼症状、实际问题、情感评分改善优于治疗组(P<0.05)。《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气具有温煦、推动、兴奋作用,通过穴位重灸治疗,可宣肺散寒,温补阳气,阳气充足,故日常活动改善更明显。有研究明确发现,炎症细胞与抑郁症发病密切相关,糖皮质激素可有效抑制炎症细胞的聚集和活化,从而改善抑郁症等相关情绪症状[25]。因此,可以解释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对情感的影响,还有受情绪影响较多的非鼻/眼症状及实际问题的改善相对显著。
治疗后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近期疗效相当。但随访时对照组复发率高于治疗组(P<0.05),说明穴位重灸治疗AR复发次数减少,远期疗效优于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治疗。
综上所述,穴位重灸治疗AR,操作简便,患者接受度好,无毒副作用,可达到与对照组相当的近期疗效和更明确的远期疗效。但是本研究主要观察了患者症状评分和RQLQ评分变化,未对鼻功能改善、鼻激发试验等客观指标进行观察,今后可结合耳鼻喉科相关检查进一步研究,为穴位重灸治疗AR患者的临床效果提供有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