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野生植物的影响及保护对策
2020-01-11郭玉琳
郭玉琳
1、阿勒泰地区气象局 2、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引言
伴随工业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温室气体与污染物渗透到大气、水体、土壤和各种生物体中,致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加剧,气候变化显著。
1 气候变化对野生植物的主要影响
我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野生植物种类的丰富性,凸显了种属多、区系古老等特点。然而工业产业的高速发展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生态系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我国濒危野生植物种类逐渐增加,给野生植物保护与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我国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由专门的野生植物管理中心开展专项调研工作,并建立完整的野生植物物种数据库,野生植物保护系统初步建构而成。
1.1 生态系统敏感度
全球性气候变化将使陆地表面近四成的植物群落发生区系或种类的改变。科研结果显示,当前北半球95%以上的北方针叶林群落已经在性状上出现变异,这是对陆地景观重大转折的一个预测,森林生态系统或将成为草原甚至是沙漠。由此造成的生态圈失衡和日益增长的生态压力将使得动植物面临更加激烈的生存竞争,最终也会导致人类发生迁徙。
1.2 植物的多样性
全球性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得不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落实改进策略,会使物种的多样性受到影响。直至2019 年,各国已采取多种节能减排措施,并提出建构野生植物保护地的政策,但年均升温幅度以及野生植物品种年均下降率不断增长的现象显示出制度政策并未取得实质性效果。很多植物对气候变化的适应速度远远低于气候变化的速度,因此物种灭绝的进程可能高于预测。
1.3 生态系统的紊乱
不同地区、不同生长特性的野生植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也是有所差异的,但总体上呈现出发育期延长、春季物候期提前的趋势。物候期的改变可能造成危害物种侵袭、群落结构破坏等问题,使得生态系统的各项功能受到破坏。虽然生长期的延长有利于植物的充分发育,但相应会缩短花期,降低传粉成功率,长期下去可能会使得食物链发生连锁效应。
2 应对气候变化,保护野生植物的有效策略
2.1 确定关键区
气候变化具有全球性、多样性的特点,目前世界范围内已有多种野生植物濒临灭绝,其生态系统也在逐渐退化。对此,需要结合气候变化对野生植物的威胁力、植物对周围环境的可耐受性等因素,将这些地区的植物品种纳入就地保护区域规划中,例如高寒地区、有异质生境的特殊山区、热带雨林、岛屿、湿地等地,这些地区的野生物种都较为稀奇,且数量少,应当着重保护,使其成为野生植物多样性保护程度最大化的地区。
2.2 编制保护清单
对于气候变化较为敏感的野生植物类群,要首先分析敏感度,包括对光照、温湿度、降水量等因子的抗性和喜性,详细记录物种的繁殖能力、花粉传播效率以及生物群落的分布变化等,找出对应敏感程度高或在气候变化早期便有显著反响的物种作为保护对象。如对极端气象条件敏感的植物,一般为苔藓类、兰科类植物和喜雨型的早春类植物。另外还要关注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植物生态系统,如药用野生植物及其他潜在价值类群。野生植物保护机构要通过调研活动掌握不同植物类群的生长习性,建立详细的保护清单,为后续保护工作提供指导。
2.3 加强互作关系研究
要重点关注野生植物繁殖活动与入侵植物的互作关系,明确鸟类迁徙可能对野生植物的繁殖带来的影响,避免保护工作脱节。气候变化带来的降雨量分布格局改变、温湿度改变等现象都会加大动植物的相互作用,这些都会给原有的生物群落带来不可预见性。对此要加强对气候变化要素的研究,特别是动植物互作关系的影响分析,可通过模拟传粉、局部释放入侵物种等策略进行观察研究,避免生态研究孤立化。
3 结论
在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下,野生植物保护体系仍显不足,所取得的成果也被弱化,尤其是对气候变化适应能力不好的品种,现有的保护政策尚无法满足。另外就是气候变化改变了植物的生存环境,它们的分布也随之改变,使得原先建立的保护区也要从分布地址、数量等方面进行调整。这些都要依靠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同时还要在技术装备上给予充分支持,当前的保护管理制度较为落后,无法适应气候变化下的物种保护需求,需要尽快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