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2020-01-11河南工学院杨建成

河北农机 2020年4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岗位物流

河南工学院 杨建成

在互联网大环境下,物流产业的迅猛发展,带来了更加庞大的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对于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重在为社会培养出职业性强、专业技能硬的实践性人才。过于理论化的培训,会导致培养过程与需求效果的不对称。了解社会需求,强化实践课程,使学生毕业后具有职业性,这种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模式的转变是本文的关注点。

1 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模糊

高职高专院校在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定位方面,应该结合社会环境的瞬息万变和就业环境的丰富多样。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物流岗位的人才也更加稀缺,高职高专院校应在明确毕业生就业岗位环境和应具备的硬性专业基础以及丰富的实践能力的基础之上,完成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随着物流行业的急速发展,会有不同的物流岗位在不同领域的工作环境里出现,未来的社会将会在物流管理这个大环境下出现更丰富更多样的职业岗位。所以,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既要稳定又要灵活,很多高职高专院校过于理论化的教学模式,只能让学生在一个固定的环境下理解物流产业,导致到了就业岗位后,应用能力较差,无法适应企业环境。

1.2 学生缺乏实践性素质

物流管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学科,毕业生就业后需要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实操能力,所以在这门学科的培养模式中,实践训练应该在培养课程体系中占主导地位。但目前看来,由于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受资金支持、场地限制、师资力量等各方面的影响,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效果并没有达到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制度的标准。这其中有几方面,首先是高职高专院校对于实践课程不够重视,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没有考虑到理论知识不足以支撑就业岗位中社会环境的变化带来的实操经验不足的严峻考验;其次就是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来建设物流实操课程的实训基地,基础设施较差,无法快速掌握专业技能。一些学校运用的物流实践模拟软件,也是建立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下进行的模拟训练,无法达到真正的社会实践效果;还有一点就是没有高质量的实践课程资源,没有专业的师资力量,没有高质量的社会资源提供给学生们进行职业岗位的实际见习和经验交流。总之,没有系统的实践课程体系是目前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出现的较为突出的问题。

1.3 专业师资力量匮乏

虽然如今物流产业正在迅猛发展,但是物流管理专业在我国各类院校中出现的时间都还很短,专业理论水平高、技能过硬经验丰富的老师较少,还不能满足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需要。目前来看,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老师都是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的,大多是从相近的专业如管理类经济类等专业中转来的,不具备完全专业的知识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就导致了现如今对于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出现了较大问题,培养底气不足,专业优势无法显示。

1.4 课程资源建设不足

高职高专院校在课程资源的建设中,应充分了解物流产业的发展变化,社会就业岗位的变化,根据院校自身的情况,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和职业性培养放在首位。但现在很多高职高专院校没有自己的教学模式,照搬其他院校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的特色也没有凸显出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课程资源也少之又少,加之学科建设起步晚,很多教材或课程资源都没有针对性的价值意义,以至于不能很好的突出物流管理专业特点,在实现职业性、建设性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道路上也困难重重。

2 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对策

2.1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高专为社会培养的是操作型人才,着重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所以院校要准确定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目标定位作为专业建设中的教学牵引,根据社会的不同需要,深入考量就业环境和产业变化,综合考虑企业、岗位两方面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通过企业的人力开发要求进行调整,通过职业素养、管理规范、实际操作几方面来进行。通过学校和不同的企业或单位合作,通过系统化的基础培训后,根据不同的岗位要求、不同的专业技能标准进行目标性的人才培养,目的是做到学有所用,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丰富地有针对性地运用到不同的职业岗位中。

2.2 转变教学培养方式

首先,对于高职高专学院的学生,教学方式应当区别于其他类型的学生,他们是为社会所培养的操作型人才,需要贴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所以,在培养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时,教师要尽量通过开放式的沟通交流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采用适合他们的方式以及能够发掘他们最大实力的教学模式。另外,加强实践课程建设是重中之重,学校要给予高度重视,并且要制定一套完整的实训课程规范制度、考核制度等,引导师生共同建设系统的实践课程体系,为毕业后进入就业单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加强师资团队建设

在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师的专业水平高低和教育成败息息相关。所以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教师的选拔标准也越来越高,要求教师有较为完整的知识储备系统,也需要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的操作技术供学生学习。所以高职高专院校在师资团队的建设方面也需重视,不断精进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适应专业教育的不断变化。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定期对教师团队进行培训,到外校进行交流学习,或是到企业进行实践进修,获得实操经验。还可以不断壮大师资队伍,将有经验有才能的人才引进学校作为新的教学力量。

2.4 规划课程资源设置

正确统筹规划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资源设置也是人才培养中较为重要的一步,选择贴合社会的并且适合学生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资源,能够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实操技能丰富的课程体系才是正确的人才培养课程规划。首先,在教材上要选用层次清晰,专业性强,通俗易懂的书籍和资料,一步一步加深学习难度,使学生能够条理清晰,由浅及深地理解理论知识;其次是实践课程的规划,学校可以与企业进行合作,搭建物流情景实训基地,针对不同岗位建设不同的基地,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定点有特色的培训,和企业进行多方位、多领域的“双赢”合作,将企业文化带入高职高专校园,让学生感受职业性和专业性,营造工作与学习相融合的氛围,为以后进入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最后,对于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资源的规划,还要结合社会环境的变化,物流产业的发展,需要不断更新课程资源,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始终保持在最前端。

3 总结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环境下,物流产业欣欣向荣,对于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目前有些高职高专对于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无法满足如今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对于人才的要求。所以高职高专要结合目标定位、课程配置、师资力量等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进,使毕业生在未来的就业环境下能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岗位物流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