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问题新探

2020-01-11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张欢欢

河北农机 2020年4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育人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张欢欢

1 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背景分析

教育的质量水平直接关乎着整个国家的发展和未来。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教育改革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今,各大高校正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初心和使命,这也正是每一位高校工作者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立德树人原则正是广大的高校资助工作者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补助,更是精神上的关心、教育和引导。在2016 召开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座谈会上,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指出,资助育人是新时期资助工作的新使命。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已经建立起覆盖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在当前推进教育改革和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下,学生资助工作的重点是: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学生资助工作要转变观念,创新方式,把资助和育人有机融合起来,把资助工作落脚到人才培养这个核心任务上[1]。在《教育部2018 年工作要点》中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发展素质教育;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完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健全学生资助制度[2]。由此可见,在完善的国家资助体系下,现阶段我国高校资助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不论是资助金额还是资助人次,我国高等院校学生资助情况都呈现出增长的趋势。这种物质上“输血式”的资助方式,解决了受助学生的燃眉之急,减轻了受助学生和家庭的生活压力。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伙食补助、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本专科教育阶段的资助政策,都让高校学生不再因为家庭的原因而与大学失之交臂,越来越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在国家、地方、学生的补助下,顺利完成学业。但与此同时,在近几年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调查中可以发现,学生对物质资助的需求已不再是首位,取而代之的是在精神关怀、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学业指导等方面的强烈需求[3]。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任务,推进教育公平,是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高校资助工作开展如何,直接关系到贫困学子的生活状况、学习成绩,是促进贫困学子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高校资助工作也是我国脱贫攻坚战在高校的重要抓手,高校资助工作的成效,势必直接影响我国打赢扶贫攻坚的战役。高校资助工作的方针政策已经从单纯只强调物质上的资助转变为以更加重视贫困学子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的工作目标。在这一重大的方针政策指引下,高校资助工作应与学生育人工作紧密结合,一方面,要以基本物质补助为保障,让每一位学子都能享有公平公正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同时,要建立科学有效的高校精准扶贫育人工作体系,从制度保障、体制建设等各方面入手,建立科学精准的贫困生档案系统。

2 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现状分析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社会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转变,新时代背景下,学生资助的需求必然也发生了转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追求体现在他们对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期待、对自身独立人格的尊重和满足,这些期待和追求正是他们这一群体的强烈需求。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高校在资助育人工作中主要面临着以下几个困境。

2.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要培育和激发

从相对比较闭塞的农村来到陌生的城市,从“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高中到课余生活丰富多彩的大学,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大学生来说,这意味着他们需要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节奏、找寻新的志同道合的朋友。由于受外在物质条件的影响,贫困生在生活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焦虑,表现为担心无法融入宿舍小环境、担心无法融入班级大家庭、担心无法顺利完成学业等;在他们的身上,往往又寄托着来自亲人甚至整个家族的期许,来自自己内心的对未来的憧憬和期盼。理想的丰满和现实的骨感交互融合在一起,对于一些来自偏远地区的贫困生而言,他们的思想比较单纯,缺少社会的历练,明辨是非能力不强,容易出现对理想信念的动摇,容易迷失他们原本坚定的价值观。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进入大学生活后,也会出现新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缺乏生活理想、心理问题多、学习成效不佳、沉迷游戏等问题。

2.2 高校资助育人的客观环境改变巨大

随着互联网等网络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日益受到各种各样来自网络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新的网络社交平台成为部分大学生最喜欢的网上冲浪的场所。而这些网络平台上的内容良莠不齐、信息泛滥,在网络平台上,充斥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错误的价值取向,有些网络平台上的内容甚至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党的十八大以来互联网这一意识形态主战场的建设也越来越得到关注。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往往因网而生、因网而增,许多错误思潮也都以网络为温床生成发酵[4]。在新媒体环境浪潮中,部分贫困生对手机、网络的依赖程度也愈演愈烈。他们有的在网上冲浪,浏览各种信息和网页;有的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交友等。虚拟的网络社交平台成为部分贫困学子们寄托心灵的场所,成为他们发泄焦虑的平台。他们的思想也很容易受到网络媒体多元价值观的影响。

2.3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机制缺乏创新

目前高校的资助工作一般是由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统筹规划,再由班主任或辅导员做相关具体事务安排。根据一些调查发现,高校的资助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奖助学金的发放、资助对象的确定等,资助工作还主要停留于物质上的帮扶。有些高校资助工作人员的工作都是围绕着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而简单展开,他们错误的认为:只要在物质上对贫困生有相应的资助,这项资助工作就意味着顺利完成了。然而在学生精神价值层面上迫切需要的育人工作尚显欠缺,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心理辅导等对于贫困大学生有重要作用的育人工作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部分工作人员也只是简单的以生源地开具的困难证明作为依据,缺乏与贫困生的沟通和了解。部分资助工作人员往往倾向于以未交学费的学生为资助对象,从而衍生出一部分学生恶意欠费的现象。部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转变为僵化刻板机制,资助育人工作评价机制以数据为单一评价模式等,这些在本质上都是由于资助工作缺乏制度上的创新。

3 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思考

现阶段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还有精神上的帮助。高校资助工作者要以贫困生的全面发展为工作指南,围绕学生、服务学生、关心学生、照顾学生,除了在经济上、生活上的关心,还要注重与学生开展心灵上的交流、思想上的引导,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重视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首先,要注重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理想信念教育在贫困生成长成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物质补助的逐步好转,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心中会萌发“理所当然”的错误思想,他们错误地认为获得补助是应该的,认为国家补助的是不需要任何回报或偿还的。带着“理所当然”的态度,久而久之,部分贫困生产生类似消极的生活态度,甚至有些贫困生对生活、学习、工作没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调查表明,21.7%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挂过科,32%的同学大学英语四级低于425 分[5]。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者要注重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努力帮助贫困学子们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让他们把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与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集合,告知他们要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的努力,从小事做起,学习自强不息的时代楷模精神。

其次,要注重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改革开放四十年、建国七十周年的伟大变革让莘莘学子都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的骄傲和自豪。一个有爱国主义情怀的大学生必然了解我国传统的悠久的历史文化、必然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然想为实现“中国梦”的这艘巨轮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一个有爱国主义情怀的大学生,必然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拥护者,必然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看法看待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在开展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时,将爱国主义和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起来,把中国共产党建党90 多年来的辉煌历史结合起来,定能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