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之刍议

2020-01-11刘彦权沈建箴张浪辉刘庭波黄劲龙付海英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24期
关键词:应用型医学人文

刘彦权 沈建箴,2 殷 悦 张浪辉 刘庭波 黄劲龙 付海英▲

1.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福州 350001;2.福建医科大学临床技能教学中心,福建福州 350108;3.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福州 350005

步入新时代,在科学领域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迎来了众多新的发展机遇。然而,国内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却尚未完全建立,且大多数地区仍旧参照既往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来执行,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处于模糊的状态。为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完善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紧跟时代潮流与国际医学教育前沿,不断拓展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发展空间显得尤为必要,让应用型医学人才教育与“健康中国”全民健康从真正意义上迈入新时代。

1 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的定位

应用型医学人才是推进“健康中国”进程中的中坚力量,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民生问题。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亦是地方本科医学院校、高等卫生职业院校等教育机构办学定位的基础。为此,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应立足于时下经济社会,突出本校发展实际与学科特色,明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及模式,不断优化应用型医学人才教育层次结构,将医学人才培养、医疗服务、医学技术创新与转化、医学交流合作有机融合。

1.1 突显“应用型”培养目标

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需要明确的自身定位,突出其“应用型”特色,在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实现高等医学院校的转型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注重实用,服务社会”为理念,培养与世界接轨、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技能过硬的应用型人才(如健康管理师、呼吸治疗师、康复治疗师、检验诊断师等),使其成为推动我国医学技术发展的骨干力量[1]。此外,公共卫生领域同样需继续培养较强领导力和国际眼光的专业人才,使其既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能“有所作为”:科学理性地分析决策、评估实践,又能对于国内相关卫生政策予以制定和完善等。与此同时,高等医学院校应转变观念,出台相应政策扶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做好师资团队建设,不断深化培养目标,打造与主流专业同等重视度的应用型专业。

1.2 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创新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现阶段各大高校不断提升竞争力、向前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医学专业等各领域的应用型人才较为紧缺,因此,各大高校应努力打造自身特色的学科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培养规模合理、素质精良的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首先,应重视实行“责任导师制”,切实保障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让导师成为学生的“第一培养人”,除监督学生日常课程研习外,导师还应指导学生参加医学科研、临床的创新创业竞赛等项目,重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增强其“学以致用”的观念,帮助学生在实践探索和创新中对未来职业规划、发展以及从事的学科领域有更为感性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成果转化”意识[2]。其次,各大院校应在结合我国国情并积极借鉴和引用国内外先进培养理念,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学术、人文等各领域的交流,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培养过程,激发学生的对于所学专业的兴趣和求知欲,掌握良好的思维方法,培养自主解决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出能够成为服务于社会、报效国家的有用之才,这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1.3 优化医学教育层次结构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顶层设计和考量,不断优化并增设医学本科院校实用性专业,同时兼顾专业学位医学研究生的培养,通过整合优势资源,探索与国际接轨的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临床医学与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工作[3]。在优化医学教育层次结构的同时,应注重加强医学生在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操作与应变能力,同时提升医学生的格局。此外,应充分发挥高等医科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教学及附属医疗卫生资源优势,培养具备扎实功底、视野开阔,并能够独立承担新技术研发、临床辅助治疗及实践教学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与此同时,各大院校应充分调研社会需求,积极申办并开展包括应急救护、康复治疗、医技工程等特色应用型专业,立足我国国情与社会现况,汲取国际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成熟经验,注重与本校自身优势相结合,并在招生方式、师资配备、教学体系等方面征集相关行业领域专家的建议。

2 不断推进医、教、研改革

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应聚焦重点领域学科优势,注重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成果转化,探索实施临床大数据构建、推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人文学科的综合应用,大力创新医工交叉研究,不断推进医、教、研改革,切实从师资队伍与课程体系建设、临床胜任力与科研潜质等多个维度构建医、教、研协同创新机制,促进应用人才培养质量得以全面提升。

2.1 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院校教学水平与质量的重要保障,建设完善的教学、临床以及实践基地等不同岗位的师资队伍应与校本部、医院临床科室、科研中心或实验室以及生物医药企业保持密切的合作,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鼓励“双师型”教师的培养[4]。让高等院校的专任教师去临床实践单位一线交流学习、医院或单位在职人员积极考取高校教师资格并参与学科教学,通过合作互补真正实现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通过教学反哺临床实践,临床实践又带动科研教学的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5]。此外,还应深化师资队伍阶段培训、绩效考核、岗位晋升等,不断提高学科人才梯度,引导各学科专业拔尖的人才参与到学科教学改革中去,深度挖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科教学中存在的更深层次问题,共同致力于学科建设,创新和优化学科理论与实践教学,进而不断推进医教研改革,提高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

2.2 特色化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程体系设置是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高等医学院校须重视基础医学、临床技能、人文医学多位一体的综合化课程建设,加强教材或书籍的编制,同时结合各院校自身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把握好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教学的弹性度,同时兼顾相应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坚持院校或地方特色,将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打造成省内一流、辐射周边的良好局面[6]。与此同时,高等医学院校应梳理应用型医学人才核心能力,以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应用逻辑为依据,设置与之相匹配的特色专业核心课程,同时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适应国情、顺应时代发展的应用型医学人才。

2.3 岗位胜任力与科研潜质培养

随着基因组学及生物工程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应用型医学技术人才来做强大支撑,打破以往技术落后、自主创新能力差的状况。为此,“医、教、研”三轴联动发展,是在转变以往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岗位胜任力和医学技术导向性的新模式,且“多层次、全方位、多元化”的临床教学及科研体系规避了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相脱节的矛盾,进一步提升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就业竞争力和岗位胜任能力,在另一方面,更促进了高等医学院校临床与科研的成果转化。正如近年来,我国众多高等科研院校自主研发新药与诊断、检测技术,使祖国屹立于世界之林,在医学科技等领域发出中国的声音。

3 搭建临床教学与应用实践平台

临床实践教学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人才培养中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手段,亦是高等医科院校办学能力与水平的重要体现。为强化临床教学与应用实践的内涵发展,探索医科院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实践教学培养新模式,应充分挖掘并提升实训教学资源与条件,积极构建临床教学实践平台,同时推进应用型医学人才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通过调研了解人才情况,达成医学生“走出去”参加实践教学,继而从“引进来”的角度有效推进协同创新平台的搭建进程。

3.1 构建临床教学实践平台

对于高等医学院校或科研单位而言,实践或实验教学是从课本理论转向实际应用的关键一步,亦是应用型医学人才提升实践技能、培养创新能力的重中之重。通过搭建应用实践教学体系,如院校建设临床技能教学中心、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等,设置合理完善的实训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本科、专业硕士在校期间就能收获并掌握一定的临床实践经验与技能,进而不断提升其实践水平。此外,高校应在构建实践教学平台的同时,还需合理延伸学科理论及内涵建设,促进多门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深化各学科临床教学实践平台建设,全面提升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7]。在此基础上,高校的发展规划办等部门亦可依据自身优势学科打造校企合作,重视行业领域相关企业合作,共同建设临床实践平台,促成“院校—企业”的临床科研的成果转化格局,深度衔接各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临床实践机会,进而真正意义上培养出新时期医疗卫生领域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2 创设应用型人才实践基地

应用型人才实践基地的创设,是将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融合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健康中国、医教协同的背景之下,发挥医药卫生技术与理工、人文等学科优势,借助卫生行政部门、科技企业等实践基地的技术或资金方面的优势,不断健全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体制,进而推进医学本科生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体制机制改革[8]。然而,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各式传染病,暴露出了全球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短板与不足,传统的公共卫生学科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仍面对诸多挑战,急需转型升级。值得一提的是,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的成立,再一次印证了我国高等科研院校面对国家需求和全球的医学健康领域发展的新态势,也体现出我国培养未来引领国际公共卫生健康事业的高端应用型人才的决心,相信国内更多高校在未来将成为为世界递上中国名片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领域决策的智库。

3.3 积极搭建协同创新发展平台

通过院校统筹资金在区域建设一批临床医学技能中心、转化医学研究平台、卫生人才培养平台,为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搭建坚实的后盾。同时应立足科技前沿,搭建“政-校-院-企”协同创新平台,不断推进省部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申建工作,与第三方或国内外科研机构组建成立智慧医疗平台、科研实验室。与此同时,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还需立足医疗卫生服务搭建平台,除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外,还应加强“医联体”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基层共享模式的构建,充分利用大数据、远程医学平台、5G 信息化手段向基层卫生人员开展各类培训教育[9-10]。

4 完善医学人文教育体系

近年来,“全民健康”成为医学教育中的重大课题,而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需站在立德树人的角度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根本议题予以探讨。重视医学人才的人文素养培育,亦成为世界各国医学发展和医学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医科院校应明确人文教育的目标,不断完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建设,培养医学生敬畏生命的职业精神和人文素养,从而助力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

4.1 医学人文教育的目标

依据健康的内涵可知,医学人文强调的是医者与需要帮助的服务对象(患者)之间的直接关系,医学人文更常局限于因果关系,健康人文更注重关联关系。在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过程中,人文教育理念应随之进行相应的转变。医学专业的人文教育应传授“关爱患者、敬畏生命”的真正内涵,让医学生在校期间树立人文关怀和救死扶伤的理念,通过医学人文教育打开医学生的心灵,而人文精神是对医学本性的回归,还原了医学教育最本质的价值[11]。医学人文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具有精湛医术、过硬临床技能的医学执业者,更是培育兼备高尚的医德、崇高的职业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医学人才,可见,医学人文与医学专业学科的教育同等重要,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和健全医学人才的人格品质。

4.2 人文课程体系的建设

西方国家开展医学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历史悠久,具备较完善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为此,可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在开展生命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等课程教育的同时,应结合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医德教育内容,在尊重我国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况的基础上,采取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与理念进行人文课程体系的设置,在教学中践行医者的人文精神,使医学教育回归于人的“本性”,将医学人文教育理念渗透于临床实践,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良好的人文情怀,成为有爱、有情怀、有温度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亦有利于实现和谐的医患关系[12]。事实上,我国当下医学教育依旧为主渠道的课堂讲授与显性课程,实质多为“教学”(知识),而非“教育”(价值观)。在人文教育存在问题、面临挑战的现实背景下,医科院校如何在体系上进行人文教育的革新式发展,成为医科院校的责任与需求。

4.3 重视培育职业精神

事实上,应用型医学人才的职业精神与职业素养,应是敬畏生命、预防疾病、解除病痛、维护群众健康权益。在新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院校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单方面追求专业技能与岗位胜任力的培养,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的培育。职业精神作为医务工作者自身的一种核心能力,也同样代表着医疗机构的核心竞争力[13]。正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支支援鄂医疗队不畏生死,秉承救死扶伤的使命,再次向世人展现医务工作者始终以病患利益至上,弘扬人道主义、救死扶伤的崇高精神。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也随之不断增强,医患关系逐渐变得复杂,社会各界不同领域都给予医务工作者很高的职业期望。院校教育作为医学人才成长的重要阶段,加强对于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职业精神教育尤为必要[14]。与此同时,深刻理解医师职业精神的精髓和内涵,构建符合当今社会及医疗环境的职业精神体系,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5 革新应用型医学人才考评制度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对应用型专业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逐年提升,各领域对毕业生的专业素质与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各高校通过开展大量的教研改革工作,愈加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争为区域和业界输送符合时下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医学是一门实践性、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而医学人才考评体系是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发展中不容忽视的一环,应通过构建多元化考评体系、创新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标准对现有医学教育考评体系予以改革和完善。

5.1 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

考核是对人才培养质量控制的重要保障和手段之一,既往医科院校对于在校人才培养重视卷面考试成绩和临床技能标准化考核,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知识应用、人文修养、职业精神的考查,不能真实、准确地考核并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15]。在新形势下,应用型医学人才的考核应全面性、科学性、多元化,亦要突出重点,突显其专业性、实用性、灵活性等特点,从专业、技能、情感、认知等多个方面进行考核,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和流程,将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紧密结合,重视过程性考核,实现全程“动态化”管理,坚持以评促建、促改,进而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

5.2 创新医学应用型人才评价标准

应用型医学人才的评价,应以其实践能力作为核心指标。而“实践能力”就包括了知识掌握度、发现实际问题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技能操作能力以及创新潜力等在内的五大核心标准。对于评价标准的具体实施上,应充分汲取现有国内外开展的学科竞赛活动,并开发本校特色的综合竞赛,借助临床技能大赛或创新类项目,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此外,亦可利用现代科技,如虚拟仿真技术等,考查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表现,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社会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16]。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改革,优化应用型人才培育环境,立足地方、辐射周边,立足当前形势、展望未来新发展趋势,以适应社会需求为根本,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输入新的血液。

6 讨论与展望

“健康中国”建设的推进,是新时代背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基础,为了构建国家“大卫生”“大健康”的新发展格局,我国应用型医学人才教育担负着重要使命。当前,当代医学正由既往“疾病治疗”转向以“健康需求”为主导,以“医疗”为中心逐渐转变为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科研等多个层面协同发展,从客观上而言,全国各地区需尽快打造素质精良、结构合理、规模适度等应用型医学人才,从而真正意义上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有效实施。自2020 年起,我国将扩大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重心放在培养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等专业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由此可见,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等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国家战略和社会民生急需的人才队伍。诚然,应用型医学人才的教育与培养,应与时代并轨、与科技创新相结合,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培养模式、优化管理制度以及统筹考核评价体系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次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努力探索,进而为我国培养一批在医学各学科领域能将医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各类临床实践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当中,解决涉及到医学层面的实际问题,有较强的的医学技能与胜任力,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新时代医学人才。

猜你喜欢

应用型医学人文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人文社科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医学、生命科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