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附子粳米汤应用思考与探索

2020-01-11关庆亚指导

中医药通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经方附子粳米

●汪 瑶 关庆亚▲ 指导:王 付

附子粳米汤是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治疗寒湿腹痛的经方,由附子一枚(炮)、半夏粳米各半升、甘草一两、大枣十枚组成。笔者根据考证及运用体会,认为原方的用量约为附子3g、半夏12g、粳米24g、甘草3g、大枣9g。临床运用该方既遵从经典认识,又不只局限于治疗腹痛,通过审明该方治疗病机,进而扩展其临床应用范围。

1 揆度经典,把握精髓

欲要临床灵活运用附子粳米汤,必须掌握该方的基本应用,即理清《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的相关内容。

1.1 条文解读《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曰:“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通过解读条文,笔者发现附子粳米汤证病性是虚寒,病位在脾胃、三焦。

思辨病性是虚寒。“腹中寒气”,张仲景明确为寒证,但虚实仍要辨明,重点在“切痛”。考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刀部》,清代·段玉裁注曰:“权时之事,如以刀切物,苟取整齐,不顾长短纵横,故言一切。”“切”有“权时”和“一切”之意。东汉·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曰:“而浮秉征伐之任,欲权时救急。”王充《论衡·答佞》云:“人操行无恒,权时制宜。”东汉时期“权时”都有“暂时”之意,与“长久”形成对比,即“腹中寒气”为病程日久,“切痛”为一时之变;“如以刀切物……故言一切”表明疼痛的范围是整个腹部。纵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对于实性急性腹痛张仲景多用芍药,如条文“法当腹中急痛”“因而腹满时痛……若大实痛”“妊娠腹中疞痛”等皆重用芍药,又如小柴胡汤、三物白散、通脉四逆汤、白术散等方后加减注腹痛加芍药,而本方腹痛未用芍药,故病性为虚。综合以上分析,该方治疗的病证病性为虚寒。

明确病位在脾胃,祸延三焦。清代·喻嘉言《医门法律·中寒门》认为“邪初犯胃”,症见“呕吐”;柯韵伯《伤寒来苏集·阳明脉证下》指出“胃虚则中寒”“胃虚则阳明转属于太阴”;李彣《金匮要略广注·卷中》发挥“脾胃喜温恶寒”,从病位上明确责之脾寒。脾为后天之本,脾阳来源于肾阳,王旭高《退思集类方歌注·理中类》指出“此益胃通阳温肾之剂”,《素问·金匮真言论》指出“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说明病位也在肾;又“雷鸣”为水湿逆乱,所害大肠,治在肾阳、胃家;吴仪洛《成方切用·祛寒门》指出胸胁逆满是“腹中阴寒奔迫,上攻胸胁”,正如陈元犀《金匮方歌括·卷三》所言:“以气逆为病迸于上,寒生为病起于下,而交乎上下之间者,土也。”

1.2 药症分析附子,味辛,性大热,《神农本草经·草部下品》谓其“主治风寒”“温中”;南朝·陶弘景《名医别录·下品》在此基础上言其“为百药长”;清代·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下品》言其“暴烈性发,体益不支,脏腑娇柔之物,岂能无害,故须审慎用之”。所以传统医学认为附子可回阳救逆,祛寒止痛。

半夏,味辛,性温,《神农本草经·草部下品》谓其可用于“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明代·缪希雍《本草经疏·草部下品之上》进一步发挥,认为其“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可用于“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所以传统医学认为半夏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

甘草,味甘,性平,《神农本草经·草部上品》谓其“解毒”;清代·陈其瑞《本草撮要·卷一草部》言其“解百药毒奇验”。

粳米,味甘苦,性平,无毒,《名医别录·下品》谓其“主益气,止烦,止泄”;唐代·李绩(苏敬)《新修本草·卷第十九》批注云:“此即今常所食米。”

大枣,味甘,性平,《神农本草经·果菜类上品》言其“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和百药”。

1.3 组方配伍药症是方证的基础,方证是药症的升华,方证配伍体现在药味与剂量[1]。附子与半夏乃相反相使配伍。相反使用如清代·戈颂平《伤寒指归》所言:“以附子辛热,温在下元阳;以半夏辛平,降逆上之水气。”相使使用在于二者辛热(温)助阳,体现《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的逆治思想,附子助半夏益阳燥湿化饮,半夏助附子温阳健脾散寒。甘草、大枣、粳米乃相须配伍,甘草、粳米补中益气止泻,粳米、大枣益气养血健脾。附子、半夏与甘草、粳米、大枣乃相反相使配伍,相反在于润燥同用,相使在于甘草、粳米、大枣助附子、半夏温阳燥湿化饮不伤正,扶正以祛邪。

权衡该方配伍,选药设量从证机、病变脏腑、纠正用药弊端三个方面来认识。病变的证机在于寒气腹痛下利,因此选用附子温阳散寒,粳米益气止泻,附子与粳米用药比为1∶8,提示温阳散寒与健脾止泻扶正祛邪比例关系;病变的脏腑在脾胃,中焦脾胃主气机斡旋,脾主升而胃主降,附子与半夏用药比为1∶4,提示脏腑气机升降用药关系;附子与半夏的药性毒性俱强,方中甘草有“国老”美称,大枣“和百药”,附子、半夏与甘草、大枣比例为1∶4∶1∶3,提示峻烈药与缓急药增效减毒配伍关系。

从以上可知,附子粳米汤证的病机为中虚寒湿,脾胃失治。该方有温阳化饮,益气止逆之功。

2 提高辨识,扩展应用

认识附子粳米汤,临证仅能治疗与经文相似疾病,但是若能辨清附子粳米汤证,便能够扩展其使用范围,这就需要理清附子粳米汤中药物及其药对在张仲景学术中的应用,以便更好地掌握该方所切中的证机。包含仲景用法、配伍规律、随症加减三个方面。

2.1 仲景用法《伤寒论》与《金匮要略》除去重复部分,附子粳米汤所包含药物进行配伍的经方共163 首,其中,甘草124 首,附子37首,半夏40 首,大枣66 首,粳米6首。

在汤剂中,甘草配伍的经方,用量从六铢到四两,二两出现的频次最多,为20 次;附子配伍的经方,用量从一枚到三枚,一枚出现的频次最多,为7 次;半夏配伍的经方,用量从半升(14 枚~15 枚)到二升,半升出现的频次最多,为5次;大枣配伍的经方,用量从十枚到十二枚,十二枚出现的频次最多,为3 次;粳米配伍的经方,用量为一升。药对配伍的经方中,甘草与大枣比例为2∶3 时出现的频次最多,为19 次;粳米与甘草比例为4∶1时出现的频次最多,为2次;附子与甘草比例为1∶2 时出现的频次最多,为6 次[2];半夏与甘草比例为4∶3时出现的频次最多,为4次;半夏与大枣比例为4∶3 时出现的频次最多,为4 次。角药配伍[3]的经方中,附子与甘草、大枣比例为1∶2∶3 时出现的频次最多,为3 次;半夏与甘草、大枣比例为4∶3∶3 时出现的频次最多,为6 次;附子、半夏与甘草比例为1∶4∶3,频数1次;粳米与半夏、甘草比例为4∶2∶1,频数1次。

2.2 配伍规律通过对张仲景的用药剂量分析,发现药物具有常规运用与特殊运用。常规运用即针对病证:附子常用量为一枚(一次治疗量3g)即可温阳散寒,止痛救逆,当在辨证有寒时使用;粳米用量低于半升即可益胃生津,半升以上(一次治疗量24g)又可益气止泻,当在辨为中焦气虚或因气虚不运导致的阴津亏虚时选用;半夏半升(一次治疗量12g)即可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当在辨为痰湿证时运用;甘草剂量低于二两(一次治疗量6g)主要发挥调和诸药功效,大于二两又可益气建中,当与毒性药物半夏、附子配伍时,又须考虑减毒作用,需要加大甘草剂量,达到益气与减毒的双重作用;大枣常用量为十二枚,具补益气血之功,气血亏虚即可选用。

特殊运用体现在脏腑生理特性、纠正用药弊端。试以半夏为例说明,余皆仿此。《中国药典》(2015年版)指出半夏归肺、脾、胃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素问·脏气法时论》提出“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欲收……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用苦泻之”。中医认为肺手太阴之脉,脾足太阴之脉,二者同属于太阴,太阴主湿,“喜燥恶湿”,喜温恶寒。正是由于半夏功效符合太阴湿土特性,符合肺、脾胃脏腑特点,临证只要辨证为痰湿都可选用半夏,即能取得良好效果。例如泽漆汤临床常用来治疗肺部痰热证,病位在肺,或与脾胃相关。痰饮病当用辛药温化,半夏为痰湿要药,性味归经符合其脏腑生理特性,但是该病证病性属热,而半夏性温,违反了“热者寒之”的基本治则,此时可通过恰当药对配伍或炮制加工消除矛盾,更好地发挥半夏的主治功效。

纠正用药弊端即通过最佳药对配伍发挥要药的主治功效。临床中,有些要药针对疾病发挥了主治功效,但是使用时用量太大或药性过偏,不利于整体组方的协同治疗,就可通过中医七情配伍理论,纠正用药弊端,增效减负。例如《金匮要略》的麦门冬汤治疗的火逆上气,病因为火热伤阴,参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壮火食气……壮火散气”“热伤气”的言论,需要运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方中麦门冬用至七升,其性味属甘寒,滋阴则滋腻、性寒则伤胃,不利于麦门冬发挥治疗作用,此时选用符合脏腑特性、药性辛温的半夏,既协助麦门冬下气降逆,又兼制其甘寒之性,从而消除弊端,提高疗效。

2.3 随症加减临床运用附子粳米汤既要切中证机,明确治疗方向,又要随症加减,符合个体需求。若水饮为主,须增强健脾利湿药,加白术、菖蒲、生姜;若阳虚为主,须增加温阳散寒药,加桂枝、川椒、干姜;若腹痛为主,加草乌、细辛、通草;若呕吐为主,加吴茱萸、生姜、白豆蔻;若小水不利,加茯苓、泽泻、蒲黄。

3 临床实战,典型病例

案1马某,男,73 岁,新疆人。2019年6月11日初诊(通过微信联系)。主诉:咳痰带血伴呼吸困难3 月余,加重半月余。现病史:患者于2019 年初因行动不便所致外伤,自我怀疑有脑梗塞复发,恰逢感冒期,到当地医院输液治疗(用药不详),效果不佳,2019年5 月下旬加重,遂转至乌鲁木齐市某三级甲等西医院ICU 病房,咳嗽,咳红褐色泡沫痰,呼吸困难,持续高热,西医给予持续性低浓度吸氧、抗生素、激素(地塞米松、强的松龙)、硝酸甘油、雾化吸入等治疗,呼吸困难、高热、咳嗽等情况均未见明显好转。大便次数少,小便量少。刻下症:咳嗽,咳红褐色泡沫痰,短气,呼吸困难,发热,不恶寒,体温在39℃以上,口渴喜饮,大汗,午后加重,饮食不佳,5 天未解大便,小便量少,精神差,舌暗红,苔燥厚黄。既往史:有腔隙性脑梗死后遗症病史、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病史,时间及用药均不详。心电监护示:血压151/79mmHg,心率130 次/分,血氧饱和度数值不详,呼吸频率36 次/分。西医诊断:①重症肺炎;②Ⅰ型呼吸衰竭;③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四级);④脑梗死后遗症;⑤冠心病;⑥高血压。中医诊断:喘证。予附子粳米汤合竹叶石膏汤加减。药用:制附子3g,清半夏12g,大米20~30 粒,甘草12g,红枣9g,竹茹45g,桂枝6g,白薇6g,蜜桑白皮12g,石膏30g(布包),竹叶15g,麦冬24g,党参6g,防风9g,桔梗12g,生姜15g。3剂。水煎温服,日3次,150mL/次。

2019年6月15日二诊:患者仍咳血痰,咽喉不利,咳时须拍打后背,自觉减轻,发热减轻,体温维持在37.5℃以下,汗出不多,其他略有好转,舌暗红,苔白。血压120/71mmHg,心率97 次/分,血氧饱和度89%,呼吸频率26 次/分。予附子粳米汤合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加减。药用:制附子3g,清半夏15g,大米20~30 粒,生甘草6g,红枣15g,桂枝9g,白薇6g,白茅根15g,蜜桑白皮12g,茯苓24g,生白芍18g,浮小麦30g,苍术15g,炒杏仁12g,五味子6g,细辛6g,干姜12g,甜葶苈12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3 剂。水煎温服,日3 次,150mL/次。

2019年6月18日家属回报:患者自主咳出陈旧样黑色血痰后,嗓子清爽,已停止吸氧,无咳嗽咳痰,无发热,二便已调,纳可,精神可。血压120/70mmHg,心率72 次/分,血氧饱和度95%,呼吸频率22 次/分。患者后续办理出院,嘱其规律作息,清淡饮食。随访半年,一切稳定。

按根据患者纳差、短气、大便少辨为脾胃气虚;根据大汗、饮不解渴、小便少辨为阳虚津弱;根据红褐色泡沫痰多、舌苔厚辨为痰饮水湿。附子粳米汤益气生津、温中化饮;竹叶石膏汤止热除烦,益胃生津;白薇、防风、桂枝、竹茹解热疏风;蜜桑白皮、桔梗泄热平喘。二诊患者舌苔由燥转润,症状缓而不解,料想是由于西药用药过于伤阴所致,其病性仍属寒多热少,附子粳米汤符合证机,再以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温肺化饮,葶苈泻肺平喘,龙骨、牡蛎安神止惊。共服汤药6剂,旬日而愈。

案2陈某,男,84 岁,武汉人。2018 年5 月1 日初诊。主诉:咳嗽1月余,加重伴发热2周,昏迷1 天。现病史:患者于2018 年3 月开始出现咳嗽、便溏等症状。2 周前受凉后咳嗽加重,喉中有痰,不易咯出,伴腹泻,发热,每日上午体温均在39.5~40℃之间波动,其余时间体温在37.0~38.2℃之间波动,经西药治疗(具体不详),症状无缓解。1 天前突然出现高热、呼之不应、大小便失禁等,西医予对症处理并告病危。刻下症:患者晨见高热,大汗淋漓、质黏、汗出热不退,神志不清,呼之不应,双上肢水肿,四肢温,口臭,无呕,大、小便失禁,小便黄、大便臭,面色潮红,牙齿枯燥,舌红,舌质干燥、散在黄色腐苔易拭去,白昼脉滑细数,夜晚脉短、沉缓无力。既往史:有高血压、糖尿病和脑梗死病史,脑梗死后遗留右侧肢体偏瘫、偏盲、失语、吞咽困难,需长期卧床和鼻饲,其骶尾骨处和双侧外踝等多处可见褥疮。心电监护示:血压90/45mmHg,心率85/分,血氧饱和度80%,呼吸频率38次/分;心电图示阵发性房颤、频发早搏。西医诊断:①感染性休克;②肺部感染合并呼吸衰竭;③阵发性房颤;④频发早搏;⑤高血压;⑥糖尿病;⑦脑梗死后遗症;⑧褥疮。中医诊断:脱证。予附子粳米汤合小柴胡汤合白虎汤加减。药用:制附子6g,清半夏15g,大米20 粒,生甘草10g,红枣9g,柴胡24g,黄芩10g,红参10g,生石膏25g,知母1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山茱萸30g,干姜15g,桂枝10g。3 剂,浸20min,煎煮40min,每小时鼻饲50mL,昼夜不停。

2018 年5 月2 日上午患者清醒,大汗止,面色苍白,小便浅黄,仍见发热,上午体温在36.5~37.3℃之间波动,下午体温在38.0~38.5℃之间波动,大便溏泻,舌红光面有裂纹、黄腐苔易拭去,双脉短细软无力、一息五至。心电监护示:血压115/70mmHg,血氧饱和度90%,心率88/分,呼吸频率25次/分。在原思路方剂基础上加减,治疗月余,最终由病危等级改为病重,可转院回归故里。

按患者舌上腐苔可拭,病情危重,辨为中气欲绝;大汗淋漓、质黏辨为亡阳欲脱,津气欲绝;二便失禁、口臭无呕、面色潮红辨为阴阳格拒。附子粳米汤顾护脾肾;小柴胡汤调畅三焦;白虎汤清泻阳明;龙骨、牡蛎、山茱萸、桂枝敛阳摄阴,振奋阳气。诸药配伍,以建其功。

4 小结

通过深入探析附子粳米汤药物功效及方证配伍规律,笔者发现其病机为中虚寒湿,脾胃失治,具有温阳化饮、益气止逆之效。从证机高度定位该方,不只局限于治疗寒气腹痛,又可扩展治疗临床其它疾病,既能医治轻症慢病,也可用于缓急救危。上述两则急危重症病例能够取得良好疗效,正是在西医重症监护的同时,协同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特色,准确审视病机,确定对应治法,恰当选用附子粳米汤。

猜你喜欢

经方附子粳米
附子的采收和加工
经方中“附子一枚”的古今考证研究*
对经方薯蓣丸的认识及临床思考
多吃粳米益气养阴
千年“经方”祛病痛
多吃粳米益气养阴
三款粥预防孕期便秘
A Preliminary Study on Legitimacy Identification Standards for Unconventional Treatment Technolog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经方大家曹颖甫运用经方探微
治脾胃虚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