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时光
2020-01-10管俐珍
管俐珍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03-0288-01
“年少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在人生的长河中阅读必不可少,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读书的体悟截然不同。静坐台前,我想静静地理一理我的阅读时光。
每年到了七八月份是我最悠闲的时光,除去收割稻子的那几天,剩余的时光都可以待在祖父母的老屋里。老屋没什么特别的,木质结构的瓦房,屋后是矮山,有几颗参天的老樟树;屋前是小溪,潺潺的流水清澈见底。祖父总是戴着眼镜坐在躺椅上看书或者看报,祖母总是在河边浣洗,百无聊赖的我顺手捡起些书来看,有时候是《故事会》,有时候是《民间故事》,那时才读三四年级很多字不认识,好在书里面都是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或长或短。个别“拦路虎”并不能阻挡我阅读的脚步。头顶有樟树葱郁的树冠笼罩,面颊上有来自山谷的风拂过,耳畔是门前桃树李树上高唱的鸣蝉,小小的我就在作者新奇的世界里跟随主人公一起喜怒哀乐。回想那段阅读时光多么自由自在,没有负担,没有目的,而是纯粹地爱上文字,虽如隙中窥月,却是阅读的最好境界。如果你有孩子,不妨从小陪她读绘本,在他小小的心里埋下阅读的种子,静待它长成参天大树。
因为大量阅读的緣故,我在同龄孩子中渐渐显露出语言的天赋来。大大小小的习作比赛,朗读竞赛获奖很多,至今在老屋的墙壁上贴着。或许世上并没有什么天赋可言,所有的天赋皆来自小时候不经意的熏陶。到了中学时代,课业负担开始加重,阅读时间受到了极大地挤压,只有在完成作业的间隙“偷摸”阅读,那时候郭敬明的小说风靡校园,相信很多90后都曾经被他笔下那些忧伤的故事赚足了泪水,都曾经在笔记本上摘抄了无数句令人感慨万千的话语,那些青春我们当时都或多或少在经历,故而读起来颇有感同身受的意味。《悲伤逆流成河》《梦里花落知多少》《小时代》等等,很多已经被搬上了电视荧屏,但当时那些薄薄的书,那些明媚而忧伤的文字却成了我永久的记忆。那些“地下党”式的阅读并没有像大人们所担心的那样影响我学习,反而告诉我如果多努力一点,或许才不负青春。读高中时有本专门面向学生的刊物,定期刊登学生投放的稿件,这几乎成为高中时代我最雀跃的一件事。自己闲暇时在纸张上随意书写的心情体悟,有朝一日被整整齐齐地刊印在报纸上,那种喜悦不是人人都能体会,看着自己的名字神气十足地立在标题下方,那种自豪只有酷爱阅读,酷爱写作的人才会感同身受。因为每次都占领着大量版面,渐渐在学校里小有名气。这让我渐渐发现:阅读或许不仅仅是阅读,阅读量经过一定的累积可以逐渐转化为书写的能力。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能吟”,也说的是这个道理。
写作的素材大部分来源于现实生活。但是生活大多数时间是波澜不惊,重复单调的,如果你原样照搬,你的文章无疑是寡淡无味的,阅读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点,这是其一。再者,阅读别人的作品,往往可以启发我们发现不同的观察视角,进而发现不同的写作方向。哪怕是再千篇一律的生活结合自己的体会以及细致的观察,也能脱颖而出,与众不同。在我平时的教学中也发现把作文写的寡淡无味的孩子比比皆是,究其原因,大抵是他们既不好好阅读,也没有去好好去体悟生活。不阅读,是孩子们写不好的根源。
在英雄城—南昌,我度过了自己的大学时代。过去了这么多年,江西师大留给我影响最深的依旧是阅读。红石房后的显微湖是我们语教班读书的好地方,晨光微熹,女孩子们三三俩俩来到湖边,或坐在秋千上默读,或坐在草地上背诵,或依靠在柳树上互相提问,与湖里的游鱼,与湖边的不知名的小黄花构成了最美的景。我人生中大量中外名著的阅读都是在这个阶段完成的。每天夜里在寝室和图书馆的那条小道上走过,我或许是最富有的,精神的富有。如果说小学阶段的阅读最自由,中学阶段的阅读最个性,那么大学阶段的阅读是颇具深度的。
阅读伴我走过了二十个年头,也或许将伴我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