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0-01-10吴丽丽

智慧健康 2019年35期
关键词:家族史脑血管病脑血管

吴丽丽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广东 深圳 518000)

0 引言

脑血管疾病具有三高特征,即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当前该病已经成为人类第二大致死原因。重症脑血管疾病作为脑血管疾病的危重症类型,常常伴有多种神经功能缺损,因此如何降低重症脑血管的病死率成为了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就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开展分析,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香港大学深圳医院ICU于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20例重症脑血管疾病患者临床资料,男性68例,女性52例,年龄分为56~73岁,中位年龄(72.35±2.36)岁,所有患者经抢救后,死亡40例、存活80例,分别将其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1)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颁布的关于重症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即患者梗死的面积大或者梗死涉及多个脑叶,出血量大,在脑内形成巨大血肿,直接破坏脑组织结构或者出血位于小脑、脑干、脑室等重要部位,患者于发病12h后进入ICU治疗[1];(2)排除标准:排除疑似脑卒中,因血糖异常、高血压脑病、中毒、癫痫后状态、麻醉意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等引起的脑部病变[2]。

1.2 方法

对120例重症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根据客观性划分成四类;I类(不可干预因素):包含患者性别、年龄、有无家族史[3]。II类(可干预因素):包含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史、高脂血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4]。III类(并发症因素):包含是否有肺部感染、上消化出血、颅内再梗死或出血、癫痫发作、多器官功能衰竭、电解质紊乱[5]。

1.3 统计学方法

相关数据的处理应用SPSS 21.0数据统计软件予以处理,分别用均数()和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用t和χ2进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I类因素分析结果

实验组男性21例(52.5%)、女性19例(47.5%),≤70岁7例(17.5%),>70岁33例(82.5%),有家族史12例(30%),无家族史28例(70%);对照组男性47例(58.75%)、女 性33例(41.25%),≤70岁52例(65%),>70岁28例(35%),有家族史25例(31.25%),无家族史55例(68.75%),经分析发现:两组在年龄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可见年龄是影响重症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一大危险因素。

表1 II类因素分析结果

表2 III类因素分析结果

2.2 II类因素分析结果

根据表1可知,实验组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史、COPD比例高于对照组,上述因素是重症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2.3 III类因素分析结果

从表2可知,实验组在有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颅内再梗死或出血、癫痫发作、多器官功能衰竭、电解质紊乱方面的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据统计重症脑血管疾病死亡患者中,发病2周内死亡所占比例为73.4%,2周后死亡所占比例为26.6%,迄今为止临床上依然无改善患者预后,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的有效措施[6-7]。

本文通过分析重症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危险因素,发现年龄>70岁患者死亡率更高,主要是因为老年患者各项机能减退,免疫水平下降,各种内脏器官的代偿功能和修复功能减退[8]。而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史、COPD的患者其死亡率也较高,因为这些疾病会降低患者机体的免疫水平,进一步加重病情;在并发症方面,有上消化道出血、颅内再梗死或出血、癫痫发作、多器官功能衰竭、电解质紊乱的患者其死亡率也较高,这与马国胜等研究结果一致[9-10]。

综上所述,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死亡与患者年龄、合并疾病、并发症状及疾病特征等多种因素有关,具体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家族史脑血管病脑血管
郑瑞丹:重视询问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癌家族史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携带线粒体12S rRNA基因突变的新生儿母系家族史分析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有家族史与无家族史的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表现异同的研究
第17次中国脑血管病大会2017’通知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