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
2020-01-10江梅英
江梅英
(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宋桂镇初级中学 广东云浮 527124)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的重要性
中学阶段的学生处于思想意识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学阶段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内容,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将枯燥的文字知识转化为对文章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和质量,这样既能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人文化发展,也能构建出高效的语文课堂[1]。
二、立德树人背景下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
(一)利用课堂导入,调动情感意识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导入是影响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调动学生情感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唤醒学生的情感意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化被动为主动,积极主动地走进作者营造出的课文情境中,并展开思考和探究,进而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思想和情感共鸣,深刻感知文章中的丰富情感。比如,教学《土地的誓言》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为学生讲解文章的创作背景以及九一八事变给中国东北地区带来了什么样的灾难,唤醒学生的情感意识,使学生对抗日时期东北同胞的心情感同身受,为教师讲解本篇课文做好情感铺垫,同时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文学习中,与作者建立思想和情感的共鸣,树立起家国观念。
(二)结合课文内容,塑造高尚品格
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关于家国情怀的经典文学作品,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展开深层次探究,使学生对课文的认知从感性到理性,体会到文章中人物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构建高效语文课堂。以七年级《邓稼先》这篇课文为例,课文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淳朴谦逊的科学先行者——邓稼先的奋斗历程,这篇回忆散文虽然形式自由,但主题明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有什么样的精神和品质?使学生不仅能结合课文内容了解散文这一体裁,也能对课文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被邓稼先坚韧不拔、甘于奉献的精神所感动,被其放弃荣誉、不居功自傲的爱国情怀所感染,进而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三)利用小组合作,挖掘文章内涵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容理解更深刻,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给予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文章的深刻内涵,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也能使学生深刻感知到文章背后蕴含的哲学道理,可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七年级《土地的誓言》这课,文章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其中蕴含了热烈的语言、美好的想象与回忆,表达出了作者澎湃的激情,学生理解起难度较大。对此,教师可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课文内容展开深层次探究,通过词句揣摩、交流讨论的方式,既能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对故乡炽痛的热爱和强烈的爱国情怀,也能使学生结合课文的抒情方式,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阅读体会,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强化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责任感[2]。
(四)借助信息技术,提高学习质量
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用生动、立体、直观的视频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增强语文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在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刺激下,使学生获得更加生动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促进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理念的渗透。比如,学习《陋室铭》这课时,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出刘禹锡笔下的“陋室”,引导学生结合生动的场景思考“陋室”为什么在别人眼中看来“陋”而在作者眼中则“不陋”,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体会到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对高雅志趣的追求和面对挫折的乐观态度。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也能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三、结束语
初中语文是一门人文类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学科优势,既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习质量,也要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意识,形成高尚的品德和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