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法探析“茯苓-白芍”药对在古代方剂中的配伍特点
2020-01-10金雨琪张翼宙
金雨琪 张翼宙
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53
本文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茯苓-白芍”药对在古代方剂中的配伍规律,以期为该药对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运用提供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方剂筛选:本研究采用双人双机独立处理的方法。纳入标准:①方药完整;②同名异药方。排除标准:①异名同药方;②外用方。
1.2 数据来源:本研究方剂来源为《中医方剂大辞典》(第六册)(彭怀仁主编),检索词茯苓包括别称“白茯苓”“茯菟”“茯灵”等,白芍包括别称“杭白芍”“金芍药”“川白芍”等。共收集含“茯苓-白芍”药对方剂225首,涉及药物263味。
1.3 方药录入:中药名称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本草》所载正名进行标准化处理。方剂剔除异名同药方后,按照其方名、出处、药物建立含“茯苓-白芍”药对方剂数据库。录入结束后,对所录入方药进行交叉复核,避免漏录或误录药物,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1.4 数据分析方法: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描述性分析方法中的频数分析对药物进行统计,采用SPSS Clementine方法对药物与药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关联规则分析。
2 结果
2.1 含“茯苓-白芍”药对方剂主治病证分析:本研究收录225首方剂中,频次在3个案例及以上的病证有20种,排名前五的有:虚劳(34次)、咳嗽(15次)、痢疾(10次)、疮疡(9次)、泄泻(8次)。
2.2 含“茯苓-白芍”药对方剂用药模式分析:本研究收录225首方剂涉及263味中药,除茯苓、白芍外,得到频次超过30的药物有16味,其中甘草(161次)、当归(123次)、人参(108次)、白术(100次)、黄芪(83次)居前五。可见药物频次与主治病证的频次相一致。
2.3 含“茯苓-白芍”药对方剂药物组成关联分析:根据已建立的“含茯苓-白芍药对方剂数据库”,经关联分析,其中支持度定为0.20,置信度定为1,共得强关联药物配对组合26种。其中,满足最小置信度=1后,常用组合有人参-当归-茯苓-白芍、黄芪-人参-茯苓-白芍、麦冬-茯苓-白芍、白术-当归-茯苓-白芍、熟地-茯苓-白芍、川芎-当归-茯苓-白芍、人参-白术-茯苓-白芍。可见药物常用组合与主治病证相一致。
3 讨论
3.1 人参-当归-茯苓-白芍:气血由人身之精所化,具有互根互用的关系。《素问·调经论》言:“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人参-当归”是经典的补气生血药对,其与“茯苓-白芍”配伍,既能健脾以助补气,又能养阴以助补血,故具补气生血之用,为气血同调之法。
3.2 人参-白术-茯苓-白芍:“人参-白术”为补气健脾的代表药对,含此药对的参苓白术散具健脾益气、和胃渗湿之效。脾为土,肝为木,脾胃虚弱,则肝气易乘虚而入,致使“土虚木乘”。白芍酸甘入肝,柔肝养阴,配伍“人参-白术”,既能健脾,以防木乘,又能柔肝,肝柔不侮土,为肝脾同调之法。
3.3 熟地-茯苓-白芍与麦冬-茯苓-白芍:熟地养血,麦冬滋阴,精血阴液皆从脾胃而生,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皮毛筋肉。同时,脾为太阴湿土,主运化水湿,喜燥恶湿,精血阴液皆属阴,有碍脾运之虞。熟地、麦冬配伍“茯苓-白芍”,可健脾以生血滋阴,利湿以助脾运,为增效减毒之法。
4 结语
本文运用《中华方剂大辞典》数据库中的方剂,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发现古人运用“茯苓-白芍”药对,有以下配伍规律:①气血同调。“茯苓-白芍”药对配伍人参、当归时,可助其药力,增强补气生血之功效。②肝脾同调。“茯苓-白芍”药对配伍人参、白术时,可助柔肝以健脾,增强健脾益气之功效。③减少副反应。“茯苓-白芍”配伍熟地、麦冬等,通过健脾利水,防止滋阴药碍脾之虞。综上,本研究通过对“茯苓-白芍”药对运用规律的数据分析,发现“茯苓-白芍”药对同“人参-当归”“人参-白术”、熟地、麦冬等配伍治疗比较多见,为药对的进一步基础研究和临床组方用药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