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下关于语文教学的思考及策略

2020-01-10丁春霞

课外语文 2020年10期
关键词:导图文本教材

丁春霞

(吉林省通化市实验中学,吉林 通化 134000)

使用部编人教版语文教材已三年余,部编教材体例得到了一线教师认可。教材工具性和人文性自然统一,知识性、灵活性、科学性更加鲜明。在注重知识编排的同时,更注重了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综合性学习和写作的安排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师生使用起来更加便捷。语文教学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语文课堂是师生共处的课堂,教师的引领作用决定了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效果。语文课本是由不同的篇章组合而成,教什么、怎么教取决于教师的安排。教师结合单元总体目标,设计教学方案,每节课的内容与教材的横向和纵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学设计也不应是孤立存在的,应当紧扣单元重点,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前后衔接,一脉相承。当然学生的素质能力不同,教师一堂课安排的容量也不尽相同。关注学情就成为课堂不可忽视的环节,教师备课时要高屋建瓴,能把握大局,让每位同学的语文素养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语文课堂是依托于语言文字来传道授业,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每篇文章是编者精心挑选的,它承载了学生不同时期学习的重点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既能明确编者的意图,还要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结合文本内容预设问题,还要关注课堂生成问题,这样才能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理解内容,感悟思想,提升素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语文教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要做好角色定位,要引领学生多听、多说、多读、多写,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语文教学更多还是熏陶感染,让学生能自觉阅读思考。多年后,当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渐渐淡忘时,剩下的就是能力。为此教师在语文教学时应采取相应的策略。

第一,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符合学年特点,既有预设也有生成,应面面俱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上课并不像把预先量好、裁好的衣服样纸摆到布上去。问题的全部实质在于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料,而是有血有肉,有敏感而娇嫩的心灵,教师上课不应只想到教材,不应只想到他的教学设计,还应该重视学生反应。通过细致的观察对学生做出准确的判断,并及时对教学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教师教学设计要在学生能够接受理解的范围内,尽量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去设计问题。让学生能沉浸在阅读和思考中,很安心,很安静,很安全,但他们的思维却没有停下来,学生自己阅读、比较、整理、讨论。这样的课堂没有喧哗,没有争抢,没有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有的是学生用心阅读后的思考。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检验他们的思考结果:可以倾听,可以动笔写感受,可以小组交流,可以选代表汇报等。

第二,人文性的内容要让学生思考,能走进文本,潜心阅读品味,真正做到知文、知人,能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讲授余光中的《乡愁》时,教师抓住文本内容,引领学生读文,借助意象调动学生切身感受,再辅之以音乐的烘托,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后,让学生也配乐诵读,此时学生在读中已经对文本有了真切的感受。学生抓住“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些词语像一条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思念。“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借助意象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学生也走进作品深处,深情地朗读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我们还可以借机推荐诗人的其他作品,如《乡愁四韵》,进一步感受诗人的情感。这样可以将作家作品纵横联系在一起,立体地读文识人。

第三,教学中要引领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框架。语文学习离不开字、词、句、章,语、修、逻、文。可以用思维导图或知识树的形式帮助学生构建语文知识框架,如修辞方法、说明方法、论证方法、表达方式、写作手法、描写方法、文体常识等,这样面对不同文体的课文,学生可用相应的文体知识学习,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对学习课文有益处,也便于学生借鉴不同文体课文的写作特点,利于学生的写作。

第四,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能自如地驾驭教材。教师要精通教材,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有精力、有能力关注学生,才能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进程。语文教师要依靠文本,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王荣生教授说过:“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跳出“内容”“形式”的怪圈,建立新的教学文本观。如果教师一味地照本宣科,就不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课堂驾驭教材的能力弱,解决课堂问题的能力差,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能力了。语文课堂的容量是无限的,课文涉及的资料也是丰富多彩的。必须包含这些优美词句,从而来增强学生对于语句的印象,渐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就加强知识关联塑造创新思维

在语文教学时,教师要构造出一个完整的思维导图,将课堂上面要讲解的知识完善且协调地引入进思维导图,因此,教师需要对知识结构进行优化,按照自己的理解来绘制思维导图。学生通过对思维导图进行观看,在大脑中产生思维定势,在教师的讲解下,加强对于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比如教师在对《四季之美》进行讲解时,就可以问学生,一年四季有很多优美的景色和特征,那么要怎样才可以把四季的景色描绘出来呢,请学生各用一个有代表性的事物来表示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当学生在表示之前,需要先阅读课文,对于课文所描写的事物和景象需要特别细心地查找。学生可以通过嫩芽来表示春天万物复苏,可以通过烈日来代表夏天的炎热,可以用黄色的叶子或果实来表示秋天,可以用雪花或光秃秃的树木来表示冬天到来了。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思维导图,必须将其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不仅可以将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加以拓展,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为教学过程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如今信息技术如此发达,教师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多媒体的帮助来展开思维导图教学,诸如播放视频、图片或音频等,这样不仅可以将思维导图的作用展现出来,还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从动态现象中加深对于语文知识的汲取与内化,最终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双重提升。

三、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已经全面引入进了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地塑造学生抽象思维、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细化知识内容、构建知识层次、加强知识关联等策略,来达到提高教学成效、拓展学习思路、塑造创新思维等教学目的,最终在增强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之上,推动我国小学语文的健全发展与持续进步。

猜你喜欢

导图文本教材
烃思维导图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