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增强安全教育实效性路径研究

2020-01-10崔学敏韩晶玉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32期
关键词:教育学生

崔学敏 韩晶玉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保卫处 北京 102249)

安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安全观念,构建和谐的大学环境,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新媒体的发展为学生扩宽视野的、拓展安全教育平台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带来大量不良信息与不安全因素,如意识形态问题、手段多样的电信诈骗、“校园贷”、网络交友骗局等,使得安全教育环境更为复杂,以北京某高校为例,2019年学生遭受电信诈骗案件12起,学生损失约18万元,网络发表不当言论2起,反映出大学生面对新情况时安全防范、法律观念等方面的不足与欠缺。因此,新时期增强高校安全教育实效性十分紧迫和必要。

1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安全教育的机遇

新媒体以其大容量、便捷性、交互性、即时性、开放性等优势,打破了安全教育的时空界限,缩短了安全教育工作主客体间的距离,将传统的单向交流转变为双向交互,而且,新媒体种类多样,传播灵活,能够打破传统教育方式的刻板,使大学生安全教育方法和方式上更加优化和创新。

1.1 扩展了安全教育平台

当前,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们越来越习惯于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新媒体的发展催生出了众多高校安全类微信、微博平台、线上安全教育平台、安全教育门户网站,安全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多样性,创新安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把各类安全知识通过图文消息、案例展示、微视频等方式直观的展示出来,将原本枯燥的说教式的知识形象化,增强安全教育的吸引力,对于突发的安全事件,也可及时的发布警情通报,提醒师生做好安全防范。师生也可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学习安全知识,了解各类安全类信息,相较于传统的讲座式、课堂式安全教育形式,更加便捷、及时,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1.2 丰富了安全教育资源

当前,网络上存在着丰富的安全教育学习资源,包含国家、各省市、各学校、各政务部门编发的安全知识教育材料,内容涵盖治安、消防、交通、国家安全、网络安全、意识形态、心理健康等多个安全主题,综合集成了安全基础知识、案例分析、教育视频等各类资源。公安、消防等政府机构也依托政务新媒体平台进行安全知识宣传,其丰富的案例积累、专业的宣教内容极大丰富了网络平台上的安全教育资源。在今年疫情防控形势下,各类新媒体平台疫情信息、防疫安全知识呈现爆炸式增长,有效指导了群众如何做好自身防护,充分发挥了新媒体内容的宣传、引导作用。

1.3 增加了与学生的互动

新媒体平台创建了高校安全管理部门与学生平等交流沟通的渠道,增强了教育主体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利用微信、微博等平台的留言、私信功能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安全需求,解答疑问。网络平台上,学生能够更加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教育者也可以更好的掌握学生的思想,并及时对学生做出正确的指导。

2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安全教育的挑战

各类网络平台成为学生接收信息的重要方式,但网络信息多元化、碎片化的特征使得安全教育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负面信息,受制于网络监管的滞后性,这些负面信息同样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增加了不安全、不稳定因素。

2.1 意识形态的挑战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升,境外某些反华势力将高校学生作为意识渗透的目标和对象,利用网络媒体传播西方错误思潮、输入西方价值观,部分大学生思想尚未成熟,对于部分网络信息缺乏理性的判断,容易被影响,对我们党、社会、祖国产生非理性的认知甚至表达,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个性化表达观点的平台,但在面对一些公共危机事件和网络突发事件时,也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故意错误导向舆论,挑起对立情绪,引发高校学生的冲动情绪,容易造成群体性事件,这对高校的安全稳定提出了新的挑战。

2.2 带来了新的网络安全问题

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隐蔽性,网络上信息混杂、真假难辨,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分辨能力较差,极易受这些虚假信息蒙蔽,轻信谣言,甚至成为谣言的传播者。网络的发展也催生了新的安全问题,诈骗以电信诈骗为例,不断翻新的电信诈骗手段,使人们防不胜防;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微博等虚拟交友平台,自控能力差,容易造成正常的社会交往障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并带来心理健康问题,不利于自身长久的发展。

2.3 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与安全行为亟待提高

当前大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网络安全知识,但网络信息安全意识较为薄弱,未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设置过于简单的密码、随意打开垃圾邮件与来历不明的网址链接、将自己身份信息公布在网络平台等不安全的上网行为增加了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从而容易被不法分子盗用信息,或遭遇电信诈骗,最终导致大学生产生财产损失甚至是人身安全威胁。

3 新媒体在高校安全教育应用中的困境

新媒体的发展为高校开展安全教育提供了更多路径,但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工具与目标不能完全匹配的问题,导致未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3.1 新媒体平台建设无法适应安全教育需求

大部分高校并未建成符合学校情况与学生特点的安全教育平台,其进行安全教育的方式主要是线下的讲座与线上的保卫处微信公众平台相结合,部分高校引入社会线上教育公司开发的安全教育服务,该类平台虽然资源丰富,但对于本校学生的安全教育需求缺乏针对性,无法形成全流程学习、考核的监控管理,现有平台的单一性与独立性无法适应当前高校安全教育的需求。

3.2 新媒体内容建设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当前高校的安全教育多是用学校自上而下组织开展,学生自身缺乏主动学习安全知识的意识,大多缺乏对于安全知识学习的重视程度。对于推送的各类安全知识一般不会主动点击查看,即使查看了也没有入脑入心,导致出现刚刚发出电信诈骗安全提醒就有学生受骗的情况发生,由于微信推送图文本身碎片化的特点,造成安全知识不成体系,且受制于运营者本身能力的差异,推送图文形式单一,创新性不足,使得安全教育内容建设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4 高校增强安全教育实效性对策研究

4.1 创新教育理念,健全安全教育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体制机制,完善安全教育相关制度是增强安全教育实效性的根本。牢固树立预防为先的安全教育理念,完善安全教育长效机制建设。高校应加强对于安全教育的重视,明确强化安全教育对于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维持正常教学科研秩序的重要意义。建立健全安全教育组织责任体系,明确各部门、各学院安全教育责任,多方联动,加强各部门的协同管理;完善安全教育相关制度建设,夯实安全教育工作基础,使得开展安全教育有章可循,有规可守。完善监督评价考核制度,将安全教育开展情况纳入考核体系,加强安全教育工作的落实与问题整改。

4.2 整合网络资源,搭建系统性教育平台

搭建网络安全教育平台完成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实现全程性、主动化、系统性、全员化的安全教育模式,是增强安全教育实效性的保障。通过整合多方优势资源,打造涵盖财产安全教育、生命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安全教育内容体系,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丰富形式,运用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改变原有安全教育单一、古板的教学模式。通过安全教育平台,实现对学生学习、考核、反馈的全流程管理,各学院可根据学习情况对学生针对性的开展“一对一”安全教育与辅导,提早介入、加强交流,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作为对传统授课式、讲座式安全教育的补充,网络安全教育能够实现学生教育的全覆盖,切实提高大学生掌握和应对不安全事件的常识和技能。

4.3 组建专职队伍,打造安全教育阵地

发挥主课堂的优势,组建一支以校园专职安全教育人员为主体,社会专业人员为补充的安全宣教队伍,是增强安全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当前高校安全教育的开展主体主要是保卫干部,受制于工作性质,安全教育内容多局限在防火防盗方面,且方式多成碎片化,无法形成全流程、全覆盖的教育体系。充分发挥主课堂的优势,广泛发动思政老师、保卫干部、学生辅导员,组建专业的安全教育兼职教师队伍,通过专业的培训,对学生进行防火防盗、心理健康、网络安全等系统性的安全教育,在关键的时间节点邀请公安、消防等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做到全员、全流程教育。同时加强实践演练,提高学生应急处置能力,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利用社会上的演练场馆、实践基地,增强安全技能。

4.4 改进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

学生是安全教育的主体,广泛吸纳学生参与到安全教育中来,引导其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是增强安全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改变传统的单方面知识灌输方式,通过举办互动式安全宣传活动广泛吸引学生参与,如安全知识竞赛、文创作品征集、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关注安全的兴趣;组建安全类志愿队伍,积极面向学生群体开展安全宣传活动,作为同学身边的安全宣讲人,能够关注到学生中的安全隐患,及时提醒,制止不安全行为,以一个同学影响一个宿舍、带动一个班级,使得学生普遍认识到安全教育对于自身的成长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意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一方面参与到安全管理中来,以管理促教育,一方面走出校园开展安全教育,强化其社会责任感。

5 结语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高校安全教育带来了新的转机与挑战,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转变思维,加强学习,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与网络平台,学校各层面、多部门通力合作,扩宽安全教育路径,增强高校安全教育实效性。

猜你喜欢

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快把我哥带走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