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阳区耕地休耕实践与问题探讨
2020-01-10刘学雷
刘学雷
(保山市隆阳区土壤肥料工作站,云南保山 678000)
1 隆阳区耕地休耕试点区域概况
1.1 隆阳区区域及气候概况
隆阳区地处云南西部,地跨东径98°43′-99°26′,北纬24°46′-25°38′,西南距中缅边境240km,距省会昆明487km,国土总面积5011km2,其中山区、半山区占的92.6%;全区辖5 个镇、6 个办事处、10 个乡、309 个村委会、1648 个自然村、3316 个村民小组,2016 年末,有总人口93.1076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2.8079 万人,占67.46%。
隆阳区境内最高海拔3655.9m,最低海拔640m,属中亚热带高山区气候类型。全区平均气温15.5℃,≥10℃以上的有效积温4929.4℃,平均降雨日数187d,降雨量966.5mm,平均蒸发量1650mm,相对湿度75%,平均霜期138—150d,无霜期215—227d。由于区内高山与平坝相间,河流纵横交错,加之低纬度、高海拔和海拔高程差异较大的复杂地型,使全区形成了“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农业气候,热、温、寒三种气候类型俱全。
1.2 隆阳区石漠化基本情况
隆阳区是云南省典型的石漠化区域,岩溶面积分布广,石漠化面积达49330.4hm2,主要涉及杨柳、瓦房、瓦马、水寨、金鸡、汉庄、潞江、蒲缥、瓦窑、瓦渡、丙麻、西邑、河图、板桥、芒宽、辛街16个乡镇(街道),全区石漠化土地面积31291.2hm2中,其中:轻度石漠化土地面积17792.7hm2,占56.9%;中度石漠化土地面积10723.7hm2,占34.3%;重度石漠化土地面积2123.9hm2,占6.8%;极重度石漠化土地面积650.9hm2,占2.1%。
1.3 隆阳区开展耕地休耕势在必行
在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下,2016 年6 月农业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将西南石漠化区的云南省和贵州省纳入我国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的重点区域,隆阳区是首批休耕试点县之一。
隆阳区具有良好的地理、气候和宽阔的耕地资源优势,但由于耕地水土流失、石漠化以及长期施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投入品,农药化肥残留,耕地质量逐年损坏,土壤板结、耕层瘠薄、酸化、有机质、有效养分含量下降,用地与用地失调,致使农业生产中产量低、品质差。为此,探索实行耕地休养生息、恢复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势在必行。
开展探索休耕试点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巩固提升粮食产能、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与竞争力的需要。隆阳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区,因耕地贫瘠,产出率低效益差,农村劳动力短缺等突出因素。利用这一机会实行休耕试点,既有国家政策引导,收入不受影响,又能恢复地力,腾出一段时间抓经济等优点。为此,农民意愿、技术支撑力量强,是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开展休耕制度探索的良好时机,项目可操作性强。
2 隆阳区耕地休耕基本情况
2.1 耕地质量和产量水平
隆阳区休耕区域耕地多以山地为主,旱地面积大,粮食综合产量低。2013 年省级评估通过的隆阳区耕地地力评价结果显示,我区五级以上耕地占29.94%,五级以下至十级耕地占70.06%。特别以7~9 级为主,占比高达54.01%。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剧、农业发展持续低迷、农民种植方式等多因素影响,耕地质量下降趋势明显。
2.2 隆阳区农田保护措施实施情况
(1)划定农业保护区。近年来,隆阳区按照国家的政策要求,完成了基本农田的保护区域划定,为农田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
(2)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耕地有机质提升等项目。2006年以来,隆阳区在全区持续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引用、耕地有机质提升、有机肥替代化肥、轮作、土地石漠化治理等项目和农艺措施,有力推进了我区农田保护工作。
(3)大力开展农田环境治理。隆阳区持续加大对全区农业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工作,举全区之力,控制面源污染,有效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
2.3 项目区休耕实施的地理位置、地形部位、区域范围、项目实施面积。
(1)项目区休耕区域共涉及5 个乡镇,分别位于隆阳区东山片区的西邑、瓦渡、丙麻三乡,以及西山片区的瓦房乡、蒲缥镇。
(2)休耕区地形大多均为缓坡地、低产地。
项目实施面积为10000 亩:蒲缥镇5590 亩、西邑乡700 亩、丙麻乡1710 亩、瓦渡乡1000 亩、瓦房乡1000 亩。
2.4 休耕模式
2.4.1 项目措施
项目实施由区政府统筹安排,有任务的乡(镇)政府、区农业局协同组织实施,乡(镇)政府负责组织发动,区农业局负责技术指导,遵照农户自愿、村委会提出申请上报,乡(镇)政府和区农业局确认,经认定公示后,由村委会具体组织农户实施。整合耕地质量提升和休耕项目资金,项目实施地块经验收合格后,给予农户适当休耕补助(物化+资金),提高农户参与积极性。
2.4.2 主要技术路径
根据隆阳区耕地低产特点,选择25°以下坡耕地、瘠薄地等低产地作为休耕试点地块,实施大春、小春两季全年休耕,连续休耕3 年。实行耕地保护与培肥地力结合,免耕与少耕结合,因地制宜选择“大豆+豌豆”“大豆+杂豆”“大豆+蚕豆”“全年牧草/黄竹草种植”方式对耕地进行休耕,同时减少农事活动,合理安排不同豆类品种种植,休耕期间严禁施用化肥和农药;实施秸秆还田(土)改良土壤质地;翻耕土壤,把下层土壤翻至表层与表土充分混匀,逐步熟化并加深土层厚度;适当增施腐熟的有机肥,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休耕期间,禁止耕地非农化、禁止在休耕地从事其他无关休耕管理或有破坏性的活动。
3 隆阳区耕地休耕特点与问题
3.1 工作特点
①试点区域整片推进。试点区域面积相对连片,便于管理和示范推广;②签订休耕协议提升信义约束。由乡、村负责与农户签订休耕协议,保证项目实施的合规与信义约束度;③政府与农户联动落实休耕区域和面积。结合集体土地确权,落实休耕地块,保证休耕地块的身份准确度;④休耕培肥方式与农户经济效益协调充分。豆类培肥休耕模式能使农户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较好提升农户参与的积极性;⑤项目整合。将耕地质量提高与休耕项目整合,给予农户每亩500 元休耕资金和种子补助。
3.2 工作问题
休耕耕地化肥农药实现了零增长,不仅减少了农业污染,还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降低了耕地利用强度,缓解了人地压力。休耕改种绿肥、豆类、牧草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调整优化了种植业结构,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另一方面绿肥又可肥地,提升地力。农户参与休耕可以获得补助,释放的劳动力还可以通过外出务工增加收入。但隆阳区休耕试点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1)休耕区域的选择存在主观性。地方选择休耕区域与群众积极性和村委班子组织领导能力密切相关,休耕区域通常选择群众基础好、村委班子组织能力强的区域,耕地本底条件往往变得次要。休耕区域选择的主观性可能导致最需要进行休耕的土地没有得到休耕,不太需要进行休耕的土地却进行休耕,导致休耕区域错配,休耕综合效益受损。
(2)配套资金缺口大。隆阳区属于贫困县,区级财政十分薄弱,对相关工作开展缺乏有力的地方配套资金支撑。
(3)休耕工作队伍建设薄弱。休耕工作队伍缺乏经验和技术、资金支持,县级、乡镇人员数量、质量严重不足。
3.3 工作建议
①结合土地确权建立休耕地块身份识别档案,有利于休耕工作安排;②省、市级加强涉农项目和资金整合,增加休耕配套资金投入,缓解县级基层财政压力;③建立因地制宜的休耕补助机制,优化补助方式;④充实完善基层休耕组织机构,加强基层休耕工作队伍建设;加大对技术推广工作的经费保障力度;⑤完善休耕监测体系建设标准,适时开展休耕制度运行绩效评估。
4 结语
总之,耕地休耕工作是一项全新的探索,需要全体农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不断摸索,认真学习国内外关于耕地改良和休耕的新知识和新方法,为隆阳区乃至全省休耕工作的开展做好经验积累和方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