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
2020-01-10田晓霞
田晓霞
(山西省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实验局梁家油坊中心林场,山西右玉 037200)
0 引言
山西省京津风沙源不但缺少绿色植被,而且地区的降水量偏少,群众经常遇到风沙的侵害,对日常生活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为了保护风沙地区的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必须进行科学的治理,针对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有效的治理方案。
1 山西省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存在问题
1.1 规划范围内重点区域治理不突出
山西省的西北地区是防治风沙的第一阵地,其中灵丘县和右玉县等占地较广,存在着大量的沙化土地,其沙化的程度与面积的大小不同,一半是半固定沙地,一半是少量流动沙地。其中最受风沙影响的就是山西省北部的地区,因为区域面积较大,风沙侵袭严重,所以需要加大治理力度。该区域应被列为京津风沙源工程建设的重点区域范围内[1]。
1.2 森林质量低下
虽然沙区低效林地拥有大面积土地,但是年代久远,树木老化现象严重,需要对其进行改造,在五六十年代,沙区曾种植了400 多万亩的杨树林,为防止风沙的危害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受栽种方式的限制,随着树龄的增加,出现了老化与干枯的现象,以拧条与沙棘为主的树林,由于树龄老化与气候的影响效益更加低下。
1.3 缺少产业发展
由于沙区地域的环境恶劣与气候条件差,导致了沙区的产业发展更加的艰难,缺少政府部门对开发项目的资金支持,虽然当地逐渐的发展了一些产业,但是并没有大规模发展,很难坚持下去。在管理结构上缺少工程管理的经费,没有完善管理体系,缺少营林一体化的资金投入,尤其当地畜牧业的发展,给造林管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所以必须增加对管理资金的投入,同时提高造林的数量与质量。
1.4 缺乏经济效益
造林工程区气候条件恶劣,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影响了经济林的发展,且防护林主要是生态效益,导致后续发展产业受到限制,经济林种类单一,规模较小且具有分散性和产品加工缓慢的特点,导致新产业发展落后。山西省京津风沙源受气候与环境的影响,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效益,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现象。
2 山西省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解决措施
2.1 工程应加大重点风沙区域的治理力度
晋北风沙区全部被国家列入京津风沙源治理区,其中灵丘县和右玉县等重点风沙区域,应被列为治理的重中之重。位于东部的灵丘县是治理工程的难点,其风沙危害与水土的流失对首都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而位于西部的右玉县,则在毛乌素沙地的东部边缘地区,沙化的影响非常严重,是防治沙化的第一道防线。国家沙化土地划分的标准,从雁门关以北都是风沙地区,灵丘县和右玉县也在其中,最近几年,国家每年给山西省下发的治理指标达到14 万hm2以上,每县的平均治理指标达到了1.00 万~1.33 万hm2。在此期间,国家还会增加对京津风沙源的支持,增加投入的资金,随着各个工程县的治理,适合栽种的地区越来越少,为完成国家任务的指标增加了难度,所以,需要尽快规划治理范围,将以上地区加入国家治理范围,完善风沙区的治理体系,有效地保护京津地区的生态环境[2]。
2.2 提高森林质量,加快养殖建设
山西省现拥有国家批准的5 处森林公园和11 处国家沙漠公园,以及11 处省级、县级的森林公园,都是风景优美的景区,联合古文物遗址,开展全域性的旅游产业,把古长城和雁门关的特点结合起来,实行绿色生态旅游的理念。如今由于缺少国家的资金支持,所以只是存在一个生态治理下的框架,因此,必须加快风沙治理工程建设的脚步,同时杜绝破坏现象,积极改造低效林和提升森林质量,推广大面积覆盖林业与注水袋注水等抗旱造林技术,修复生态模式,选择合适的造林树种,确定造林的方式与方法,保证生态治理下的永久性发展,同时集中财力与人力,实施千亩的造林工程与规划造林现场,建立以一道绿色的生态屏障。
晋北风沙地区是农牧交错的重要地区之一,13 县中的农村人数达到了249 万,平均每人耕地面积达到了0.28hm2。农业和牧业成为当地人民的经济来源,当地群众的经营活动也与此息息相关,由于没有解决禁牧后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且国家建设的棚圈与饲养的机器不能满足畜牧的需求,导致禁牧只能在工程核心区域进行,使附近区域的几十万只羊隐隐地围攻了工程区域,经常出现牲畜对新造林与灌草植被的踩踏现象发生,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对工程区的治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所以,国家必须增加对山西省的资金支持,加快建设养殖基地,使大部分的牛羊得到有效地解决,防止对封山禁牧产生影响,确保国家京津风沙源的长久发展。针对沙区生态脆弱的现象,始终保持生态移民与封山禁牧相结合,统一造林护林,为修复沙区的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态建设的综合效益。
2.3 增加对后续发展产业的支持
京津风沙源所在工程区对后续产业的发展具有良好优势,对比外省地区来说,其生物资源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是非常强大的因素,通过研究表明,在工程区的农村,尤其是广大山区,发展后续产业对其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如今山西省工程项目内,拥有大量的新型能源,地区内的灌木林地面积达到了22.15 万hm2,而紫花苜蓿的面积达到了10.85 万hm2,充足的提供了生物原料资源,为高效饲料的加工企业和奶牛饲养业提供了基础,所以,为了后续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条件,国家必须密切地联合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分类指导,规划后续产业的发展,下达相关的政策与制定相应的体系,要想做好信息与技术的服务,必须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选用合适的市场机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加入到后续产业中,选择一批经济效益好、影响力广的项目,以当地的龙头企业为切入点,促进后续产业的发展,带动当地人民群众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2.4 注重经济效益与强化政策
①坚持集约化发展的发展模式,增加对经济林产业的支持力度。采取鼓励种植传统经济林的方式,根据实际情况扩大柠条与沙棘等经济林的种植面积,积极推广特色经济林,如大果榛子和文冠果等,尤其是把杏作为主要使群众脱贫致富的产业,将会出现众多产杏大县,扩大种杏的面积,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②通过建立企业基地带动农户的发展,增长产业链条,对杏果与杏仁进行第二次加工,增大其附加值,创造出拥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优秀品牌,大力扶持市场前景长远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形成年产值达到500 万元的经济体系,同时促进了干果林产业的发展。③准确瞄准市场,大力支持种苗产业,以立足生态为原则,将种苗产业作为基础产业大力发展,在治沙工程的发展下,沙区种苗取得了杰出的成绩,满足造林的需求,成为扩大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
3 结论
通过工程的逐渐深入,已经发展到治理管护更重的时期,以保护植被的整体目标,把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不断探索造林的新方法,及时处理工程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增加了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协调有序与充满活力的建设机制,实现生态治理的有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