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枝教授运用利水通络法治疗中风急性期经验*
2020-01-10白艳杰
张 铭,白艳杰,王 岩
(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450000; 2.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马云枝教授是第五、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南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二级教授。她长期从事临床一线工作,擅长辨证治疗各种疑难杂症[1],尤其对于脑病有独特认识及理论总结。中风即西医学所谓的脑卒中,是高致残疾病之一,我国每年约有100万居民因中风病而死亡[2]。马云枝教授创造性运用“利水通络法”治疗中风急症,取得了显著效果,颠覆了中医学救缓不救急的传统观念,现将其经验介绍于下。
1 病因病机
1.1 五脏失调为发病之本
人体为一个有机整体,五脏六腑之气血津液循十二经络上达于头部,联络于脑,脏腑、经络功能正常则气血充盛,津液畅行,气机调和,阴阳平衡;五脏六腑功能失调则水谷不化,气血不和,血液、津液瘀滞,风、火、痰、瘀相兼而生,互为因果,相互搏结,百病丛生[3]。马云枝教授认为:中风病位虽在脑,但与脏腑关系密切。心经有变,或心气不足,血液运行无力,留滞为瘀;或心脉痹阻,血行瘀滞。肝失于疏泄,则气机郁结、筋脉失养,血液运行涩滞;肝阳暴亢,阳亢化风;脾失健运,则或气血乏源,或聚湿生痰,脑失所养;肺治节失司,则脉道不利,血行不畅;肾精亏虚则脑髓失养。故五脏功能失调均可影响气血运行,瘀滞脉络,化痰生风,发于脑窍则为中风。
1.2 风、火、痰、瘀为发病之标
马云枝教授认为:风、火、痰、瘀既为五脏功能失调之病理产物,又是导致、诱发脑卒中的病因,互为因果,风、火、痰、瘀之间可以相互产生。寒暖失宜可致肺失宣降,气机不利,血行不畅;五情失调气机逆乱,升降失司,五脏六腑失常,进而生成水湿痰浊;饮食失节则脾胃失司,或气血化生无源,气虚无力摄血,而化生瘀血,或聚湿生痰,或浊毒内生,瘀血、痰浊、郁毒积于脉络,阻碍气血流畅,导致瘀血形成,久之而成风火夹杂、痰、瘀、浊毒阻滞脑络而引发缺血性脑卒中。《格致余论》言:“气有余便是火。”内生之火热多源于心肝二脏,热之渐谓之火,火之渐谓之毒,火热之邪炼液为痰成瘀;或肝肾阴虚,阴不制阳,则肝阳暴亢,上冲于脑,血溢脑脉之外,而成出血性脑卒中。此类患者多有高血压病史,平素脾气暴躁易怒。痰、瘀两者贯彻中风之始终。
1.3 气血逆乱为发病之源
马云枝教授认为:阴阳失调为脑卒中发病之因,气血逆乱为脑卒中发病之源。颅脑为人体之巅,气血旺盛是脑络充盈之根本,气血阴阳失衡可导致脑窍亏虚,脉络瘀阻;或血溢脑脉之外。气机逆乱,升降失常,痰浊瘀血随风上行,蒙蔽神机;或风阳上扰,痰火上行,气血上冲,壅塞神窍。气血生化乏源,气衰无力行血,血虚无以养气,而血行缓慢,脉络瘀阻;久病、年老体衰之人,气血匮乏,血虚滋生风邪,横窜经络,血脉瘀阻,发为脑卒中。阴阳互根互用,相互转化,若久病阴耗,伤及阳气,阴阳互损,阴阳俱虚;气化失司,津液输布无常,停聚于内,则痰浊内生,兼气血凝滞,脉络郁阻,则发为脑卒中。总之“血脉和利,精神乃居”,人体之气血阴阳,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病理上可相互为患,中风的发病之本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息息相关[4]。
2 病 位
“络脉”的概念始见于《黄帝内经》。《金匮要略》有言:“浮者血虚,络脉空虚……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首次将络病与脑卒中相联系。现代医家吴以岭院士将中医的“脉络学说”与西医的血管性相关疾病有机结合,拓展了《黄帝内经》“络脉”的运用范围,开创性提出“三维立体网络系统”,阐明了中医学的络脉与人体解剖中血管系统的相互联系与区别[5]。马云枝教授采撷古今中外理论及研究成果,认识到络脉是人体气血汇聚之所、气血运行之道路,举一隅,而知全身,局部络脉是整体经脉的具体体现,临证时不能局限于某一脏腑或组织,只有当全身络脉功能正常,人体之精气神才能充沛,各脏腑才能正常运行。中风之病位在脑之络脉,虚和瘀是全身病理基础,久病体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受损之人,气血亏虚,阴阳失调,元气虚耗,脑络失养,或络脉不畅,血行瘀滞,脑络瘀阻,复因风火痰湿内蕴,一经触发,与气血并逆于上,脑络壅塞,蒙蔽神窍,发为脑卒中,则出现神志昏仆、半身不遂、言语艰涩等诸症。故马云枝教授常以脏腑气血亏虚、瘀阻脉络立论来指导脑卒中的临证治疗。
3 急性期治疗原则
脑卒中病因病机复杂,来势急,起病快,病程长,近代医家将该病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3期。急性期的辨病、辨证治疗对患者预后影响重大。在临证时,因患者病情较重,瞬息万变,除了几种中成药针剂外,中医药参与度极低。马云枝教授从事多年急诊工作,专司神经科急危重症,总结多年临床经验,结合西医病理生理学研究成果进行微观辨证,认为脑卒中急性期多为发病前2周,而病情危重患者甚至延长至1个月余,在该时间段病症发展迅速,尤其起病的前3~5 d病情加重至最高峰[6]。此期的病机以标实为主,病因错综复杂,风、火、痰、瘀乘阳明脉络空虚侵袭而入,风火相煽,痰瘀互结于脑,蒙蔽神机,表现为猝然仆倒,肢体偏枯,言语謇涩,口舌歪斜;若邪气亢盛,闭阻神窍,则昏不识人,元神散乱,双侧瞳孔大小不等,项背强硬,四肢抽搐,呃逆频繁等。辨证为中脏腑,病情危重。若救治不及时,则出现生命危险。
马云枝教授认为:急性期发病为风痰瘀血闭阻脑窍,脉络不通则津液输布不利,或血溢脑脉之外而发病,血不循经则化为水,故脑窍脉络不通。水液聚集于脑窍,从西医病理生理学角度分析,此时损伤脑组织处于脑水肿阶段;从中医微观辨证角度分析,患者有形之水停留于脑络,脉络阻滞,水瘀互结。虽此期大多医家认为风火相煽,痰瘀互结于脑,蒙蔽神机为基本病机;但更突出的病理产物水液停于脑络,甚至水泛整个脑桥,病情凶险。马云枝教授根据急则治其标原则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心电监护、吸氧、脱水降颅压、管理血压、控制血糖、调节血脂、鼻饲饮食、营养支持及留置导尿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吉合中医辨证采用利水通络开窍法治疗。症见:嗜睡,昏迷,意识模糊,精神萎靡,或昏不识人,烦躁不安,躁扰不宁,头痛剧烈,二便失禁等。查体:意识不清,呼之不应,或反应迟钝,双侧瞳孔大小不等。影像学提示:多发性大面积脑梗死伴脑水肿,或大量脑出血伴周围水肿。马云枝教授临证常选用猪苓汤加减,方中猪苓、茯苓渗湿利水,通利小便,为君;滑石、泽泻通利小便,渗湿泄热,为臣。君臣相配,利水渗湿、通利小便为主,清热养阴为辅。该方利水不伤阴、滋阴不碍湿,使水从小便而去。脑卒中急性期病机复杂,需要配合通络逐瘀、醒脑开窍等方法。马云枝教授还强调,临床上急性期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记录患者出入量,准确把握用药时机,过早使用易耗气伤阴,导致气随津耗,血随津脱,使气血亏虚,血流迟缓,血容量不足,脑血流量减少,引起脑组织低灌注,或血液黏稠度增加,血行瘀滞;过晚则水瘀互结,脑水肿加重,压迫脑髓,使脑组织缺血坏死,甚至形成脑疝,危及生命。
4 病案举例
例1 患者,男,56岁,2018年7月10日初诊。主诉:意识不清6 h。现症见:急性病容,意识模糊,躁扰不宁,面红目赤,身热,舌暗红,苔厚黄腻,脉沉弦有力。体温37.2 ℃,脉搏92 次/min。呼吸24 次/min。血压210/115 mmHg(1 mmHg=0.133 kPa) 。呼吸急促,检查不配合;双侧瞳孔缩小,直径约1.8 mm,左侧对光反射迟钝,右侧尚可;双侧咽反射迟钝;左侧肢体无主动活动,右侧肢体可见不自主活动,四肢肌张力减低;双侧病理征阳性。询问病史,患者于7月10日晨起时突然头晕,伴天旋地转感,行走不稳,步履蹒跚,喷射性呕吐出胃内容物约500 mL,就医。头颅磁共振弥散成像提示:桥脑、双侧小脑大面积梗死。在甘露醇脱水降颅压及对症处理后,立即转至我院。血常规示:白细胞 11.16×109/L。西医诊断:①脑梗死;②2型糖尿病;③高血压3级。中医诊断:①中风中脏腑,证属水瘀互结证;②消渴。治宜利水逐瘀,通络开窍。一级护理,告病危,心电监护,氧气吸入,留置胃管,鼻饲流质饮食,留置导尿,甘露醇125 mL/次,8 h 1次;醒脑静注射液30 mL静脉滴注,食醋200 mL保留灌肠。中药给予五苓散加减,药物组成:酒大黄15 g,猪苓30 g,茯苓30 g,生白术12 g,泽泻15 g,炒枳实15 g,全蝎10 g,蜈蚣2条,僵蚕15 g,炙甘草6 g。1 d 1剂,分早晚2次水煎服。3 d后,烦躁不安较前好转,精神恍惚,呼之能应,检查欠配合,言语含糊不清,能眨眼、摇头等,四肢肢体活动不遂,二便基本正常,舌紫暗,苔黄腻。查体:嗜睡,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0 mm、对光反射迟钝,言语呈爆破音,双侧咽反射迟钝,左侧肢体肌力1级,右侧肢体肌力2级,余查体同前。上方继服4剂,继续醒脑静注射液30 mL /d,静脉滴注。1周后,患者神志清,精神萎靡,语声低微,含糊不清,发音呈爆破音,较前稍好转,睡眠可,时有情绪失控,二便正常,舌暗红,苔薄黄。体温36.0 ℃。血压150/86 mmHg。左侧口角下垂、鼻唇沟较浅,伸舌不充分,构音障碍,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双侧咽反射弱,左侧肢体肌力2级,右侧肢体肌力3级,肌张力增高,双侧病理征阳性。给予血府逐瘀汤加减,配合参麦注射液100 mL/d,静脉滴注。
按 患者既往糖尿病、高血压多年,久病体虚,气血亏虚,痰瘀内生。目前处于老年前期,年过半百,肝肾亏虚,阴虚阳亢,阴不制阳,阳亢化风,肝风内动,夹痰瘀上逆,蒙蔽清窍,则头晕目眩,影响神机,故神昏,躁扰不宁;脉络瘀阻,津液输布时常,留于脑窍则水瘀互结,郁而化热,热之渐为火,火之渐为毒,火热扰乱心神,故见躁扰不宁。故治疗以利水逐瘀、醒脑开窍为主,辅以清热解毒,通络祛风,方选五苓散加减,使颅脑水瘀从小便而出,加用蜈蚣、全蝎、僵蚕以搜风剔络,大黄、枳实涤荡郁热、畅通腑气;并配合中药制剂醒脑静注射液醒脑开窍,清热解毒。1周后,患者意识状态逐步好转,邪渐去正亦虚,故以血府逐瘀汤化瘀通络、参麦注射液益气养阴,使祛邪而不伤正。
例2 患者,女,54岁,2018年5月6日初诊。主诉:发作性头晕2 h。现症见:失语及右侧肢体活动不遂,伴胸闷心慌,汗出乏力,饮水呛咳,右侧鼻唇沟变浅,大便秘结,5 d未行;舌质暗,苔黄厚腻,脉弦滑。头颅磁共振成像及磁共振血管造影示:左侧额颞顶大面积新鲜梗死灶,双侧基底节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右侧大脑中动脉水平段阶段性狭窄,左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住院治疗1周后,因病情无明显改善遂转我院。查体:嗜睡,精神恍惚,烦躁不安,查体不合作,饮水呛咳,完全性失语,右侧鼻唇沟变浅,右上下肢肌力0级,右侧肢体肌张力减低,右侧腱反射适中,右侧巴宾斯基征阳性,左侧病理征可疑。西医诊断:①脑梗死;②高血压3级。中医诊断:中风病(中脏腑),证属水瘀互结。治宜利水通络,开窍化痰。给予化痰通络汤合五苓散加减,药物组成:酒大黄12 g,猪苓30 g,茯苓30 g,生白术12 g,泽泻15 g,陈皮12 g,麸炒枳壳15 g,法半夏10 g,丹参12 g,川芎15 g,红花12 g,党参15 g,炙甘草3 g,全蝎10 g,炒僵蚕15 g,制远志12 g,石菖蒲15 g,醋郁金15 g。8剂,1 d 1剂,分早晚2次水煎服。上方服用8剂后,神志清,精神状态明显改善,大便通畅,小便可;舌质暗,舌苔薄黄,脉弦。查体:神志清晰,精神一般,完全性失语,右上肢远端肌力3级,近端肌力2级,右下肢肌力4级,右侧肢体肌张力稍高,右侧病理征阳性,左侧查多克征阳性,守上方继服10剂。
按 本病例为老年女性,以右侧肢体活动不遂伴失语为主要症状,属于中医学之中风病,根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舌脉象,辨证为水瘀互结证。患者从事文字工作长期熬夜思虑,且有高血压病史,平时劳倦内伤、饮食不节致使脾胃失司,健运乏力、聚湿生痰、郁久化热,故痰火生。《黄帝内经》曰:“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此时,肝肾亏虚,肝肾同源,水不涵木,阴不制阳,阳亢化风,肝风内动,夹内生痰瘀,热毒上逆冲脑,壅塞清窍,则神机失用,昏不识人;痰热郁结于肠腑,则腑气不通,大便干结,数日不行;痰瘀闭阻肢体脉络,则肢体萎废不用。马云枝教授认为:该患者处于脑卒中急性期,风火痰瘀互结于脑,痰浊内蕴化热而阻滞中焦,枢机不利,故发病后神志昏聩,完全性失语,右侧肢体萎废,大便秘结,舌苔厚腻。结合微观辨证,血不利则为水,治宜利水通络,开窍化痰,兼通腑泄热,顺降气血。方选化痰通络汤合五苓散加减,用猪苓、茯苓、生白术、泽泻健脾利水,通利小便;大黄、丹参、川芎、红花通腑泻浊,活血行瘀;陈皮、麸炒枳壳、法半夏理气化痰祛湿;石菖蒲、远志、郁金交通心肾;党参、甘草益气健脾以运化水谷,化生气血,有助于祛除痰湿之邪;蜈蚣、全蝎、炒僵蚕增强息风通络之功效。诸药合用,标本兼治,水液、痰浊、瘀血行散,脉络畅通则诸症除。
5 小 结
马云枝教授在临床上注重脏腑功能失调对中风发病的影响,认为脏腑、经络功能正常则气血充盛,津液畅行,气机调和,阴阳平衡;失调则内生风、火、痰、瘀,且相互为因,互为因果,最终而致气血逆乱而发病。风、火夹杂痰、瘀、浊毒阻滞脑络而引发缺血性中风。阴不制阳,则肝阳暴亢,上冲于脑,血溢脑脉之外,而成出血性中风。其中痰、瘀两者贯彻中风病之始终。马云枝教授常以脏腑气血亏虚、瘀阻脉络立论来指导脑卒中的临证治疗。急性期风痰瘀血闭阻脑窍,脉络不通则津液输布不利,或血溢脑脉之外而发病,血不循经则化为水,故脑窍脉络不通,水液聚集于脑窍。从中医微观辨证角度看,患者有形之水停留于脑络,脉络阻滞,水瘀互结。从西医角度看,急性期患者损伤脑组织处于脑水肿阶段。针对中风急性期患者,马云枝教授临证常采用利水通络开窍法,选用猪苓汤加减治疗,疗效颇佳,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