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教后反思

2020-01-10文/晏

科学咨询 2020年21期
关键词:等腰三角一题变式

文/晏 杰

一、在引导学生思考、创新、处反思

学习数学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在新时代里,学习需要创新,教师教学更应该创新,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如果教师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留给他们一些学习空间和自由,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寻找规律,一定会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和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这一性质定量时,我让全班同学各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并作出它们的对角线,然后量出被分成的四条线段的长,找到其中相等的线段,使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这一性质,最后引导学生用全等来证明这一结论。这样的教学突破了传统讲授法的局限,充分留给了学生自主的机会,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

创新的源头是奇思异想。思别人所未思,想别人所不敢想,教师要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冲出课本局限,适当延伸,多实践,多质疑,多思考定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数学创新能力[2]。

二、在启发学生寻找解题方法、规律处反思

“例题千万道,解后抛九霄”难以达到提高解题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善于做解题后的反思、方法的归类、规律的小结和技巧的揣摩,再进一步做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挖掘例题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例题的辐射面,无疑对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3]。

例如: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4,底长为6;求周长。我们可以将此例题进行一题多变。

变式1: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长为4,周长为14,求底边长。(这是考查逆向思维能力)

变式2:已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4;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与前两题相比,需要改变思维策略,进行分类讨论)

变式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3,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显然“3只能为底”否则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相矛盾,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严密性)

再如:人教版初三数学中第93页例2和第107页例1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这是一题多解不可多得的素材(AB为⊙O的直径,C为⊙O上的一点,AD和过C点的切线互相垂直,垂足为D。求证:AC平分∠DAB)

通过例题的层层变式,学生对三边关系定理的认识又深了一步,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题解法多变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而又打破思维定势;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三、在学生易错处反思

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往往和成人不同,而其表达方式可能又不准确,这就难免有“错”。例题教学若能从此切入,进行解后反思,则往往能找到“病根”,进而对症下药,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

有这样一个曾刊载于《中小学数学》初中(教师)版2004年第5期的案例:一位初一的老师在讲完负负得正的规则后,出了这样一道题:-3×(-4)=?,A学生的答案是“9”,老师一看:错了!于是马上请B同学回答,这位同学的答案是“12”,老师便请他讲一讲算法……下课后,听课老师对给出错误答案的学生进行访谈,那位学生说:站在-3这个点上,因为乘以-4,所以要沿着数轴向相反方向移动四次,每次移三格,故答案为9。他的答案的确错了,怎么错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又怎样纠正呢?如果我们的例题教学能抓住这一契机,并就此展开讨论、反思,无疑比讲十道、百道乃至更多例题来巩固法则要好得多,而这一点恰恰容易被我们所忽视。

数学教学不能凭经验,反思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总之,不断反思能使方法、规律得到及时的小结归纳。反思能为我们拨开迷蒙,看清“庐山真面目”,进而逐渐成熟起来。

猜你喜欢

等腰三角一题变式
一道拓广探索题的变式
怎样构造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两圆一线”巧算等腰三角形
一题多解
聚焦正、余弦定理的变式在高考中的应用
一题多解在于活
“潜伏”在平行四边形中的等腰三角形
问题引路,变式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