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易发复杂地质灾害防治的策略
——以彭水自治县为例
2020-01-10李伟华
李伟华
(彭水自治县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 重庆 409600)
一、问题的提出
2009年6月5日武隆县和2010年6月28日关岭县发生特大山体滑坡。相关区县和彭水县都处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1]。问题与形势:
(一)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地质灾害防治任务艰巨
全县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533处(不含已销号),一些威胁到交通干线、水利工程、城镇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仍未得到及时治理。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社会影响大,防范难度大,地质灾害防治任务艰巨。
(二)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地质灾害仍将呈高发态势
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彭水县气候变化趋于活跃,强降雨等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强降雨过程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将会加剧,未来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全县地质灾害仍将呈高发态势。
(三)工程建设活动引发地质灾害,防灾形势依然严峻
在快速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和城乡统筹一体化过程中,新城建设、矿山开采、地下开挖、削坡切脚等破坏地质环境的工程建设活动将更趋强烈,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加大,工程建设活动引发地质灾害防灾形势依然严峻。
(四)库岸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仍不容乐观
乌江、郁江流域地质条件复杂,属地质灾害中-高易发区。库区移民迁建、城镇化、工业化建设过程中的高切深挖,改变了地质环境,极易引发地质灾害。
(五)对复杂山体地质灾害发生及趋势判断有待加强
近年来,在全县复杂山体分布区发生难以准确判断的突发崩塌、垮塌。提高地质灾害判别水平和预防能力非常必要。
(六)地质灾害防治基础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全县专职工作人员技术水平较缺乏,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水平不强,防灾技术手段单一,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本采取群测群防监测预警措施,监测频率和监测精度均难以满足科学判定地质灾害隐患点发展趋势要求。
二、地灾诱因分析
(一)地质构造
彭水县地质构造属新华构造体系,位于渝鄂黔隆起带向渝东中台坳下降的斜坡上,晚侏罗系至晚白垩世间燕山旋回的宁镇运动以水平挤压为主形成老厂坪背斜、普子向斜、郁山背斜、桑柘坪向斜、筲箕滩背斜等规模巨大的北北东向褶皱及筲箕滩、七梁子冲断层等伴生断裂。
(二)气象水文
彭水县属中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7.50℃,高山与低谷气温相差10-14℃。常年平均降雨量1104.20mm,其中2007年6月23-24日,在22小时内降雨量达213mm,是彭水县气象站建站65年以来的最大降雨量,地质灾害绝大多数是在汛期发生的,降雨是诱发本地区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
境内河流均属长江水系,流域面积大于1000km2的河流有4条;流域面积在500-1000km2的河流有2条;流域面积在100-500km2的河流有7条;流域面积在50-100km2的河流有12条。受地表水系的强烈切割,地质灾害多沿河流两岸分布。
(三)地形地貌
区域地貌上属武陵中山区,居乌江下游。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为构造剥蚀、侵蚀、溶蚀的中、低山地形。地貌类型复杂“两山夹一槽”是主要特征。地形地貌受北北东向构造控制,主要山脉呈北北东向延伸成层现象明显谷地、坡麓、岩溶洼地及小型山间盆地相间逆顺地貌并存。海拔190~1860m,高差1670m。坡度35°以上低山占60%,向斜山地四周,河谷或沟槽切割强烈,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地段。
(四)地层岩性
出露地层主要有元古界震旦系、古生界寒武系、古生界奥陶系、古生界志留系、古生界泥盆系、古生界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中生界侏罗系及新生界第四系。分布地层主要有残积层粉质粘土、碎石土,崩坡积层碎块石土,洪积层粘性土、卵石土,基岩层页岩、钙质页岩、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泥灰岩、砂岩、泥质砂岩、泥岩等岩性。
第四系残积土,粉质粘土、碎石土为主,分布于山体斜坡中下部,厚度较小,形成地灾规模小,威胁对象零星分布,造成危害性较小。
崩坡积土、滑坡堆积土,分布于较大型山体中下部位,厚度一般较大,形成地灾规模较大,威胁对象较多,造成危害较大,治理难度较大。
页岩、钙质页岩、灰岩、泥灰岩等基岩山体后侧形成延伸长的危岩带,对坡脚居民聚集区造成威胁,危害性较大,治理成本高、难度大。位于319、211国道、省道、乡道、村道等公路、道路两侧,形成堑坡,分布范围广泛、延伸长度大,治理成本较高,主要威胁公路道路行车行人安全。
三、防治策略
(一)搬迁避让,解决人的因素
继续推行“搬迁致富”惠民政策,一是,威胁对象零星分布的小型地灾点或工程治理难度大的地灾点,采用搬迁避让防治措施。二是,位于坡脚崩坡积层地灾点,或者山体顶部分布有大规模的危岩带,坡脚住户较多,一般多于10户,厚度大,地灾点规模较大,治理费用大,技术要求高,则动员村民另选新址居住。
(二)隔离、工程治理
彭水县城及场镇周边等人口居住密集地,地灾采取工程治理是首选处置措施。该类地灾治理投入较大,治理后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比较大。另外,山麓斜坡地段3~8住户,修建房屋建筑后侧开挖或前侧回填,形成低矮边坡未支护,引发边坡局部滑塌、垮塌,方量较小,地灾规模小,造成损失小,危害性小,治理难度小,宜采取简易工程治理措施。
(三)群策群防监测预警机制
对排查出的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均实施群测群防监测预警。在地质灾害分级管理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四重网格化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预警体系,完善预警机制,保障安全。
(四)专业监测及自动化监测机制
危岩、大岩阡滑坡等规模较大地灾点采用专业监测手段,对于危险性较小地灾点采用常规群测群防与自动监测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手段监测预警。
(五)销号机制
全县地灾点多面广,由于历史原因,部分地灾点仅为局部垮塌、滑坡,现状稳定性好;少数地灾点因人类活动已灭失;有些地灾点群测群防监测多年未见明显变形迹象;以及采取工程治理地灾点,险情已解除。对以上地灾点,拟按销号管理办法对地灾点进行销号。
四、结束语
地灾防治工作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配以专业技术力量,针对全县地灾隐患点分布特点,采取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加强执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举全民之力做好地灾防灾减灾救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