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息观在五官科的体现
——五脏之外候再候五脏

2020-01-10张琦金婧冷辉

中医眼耳鼻喉杂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鼻部五官五脏

张琦 金婧 冷辉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望诊首屈一指,在中医临床诊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故曰“望而知之谓之神”[1]。它的相关阐述最早起源于《黄帝内经》,其言“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在中医基础理论中,人便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1973年由张颖清提出的生物全息论便是对中医整体观念的新创新、新突破、新发展,以小窥大以提出每一生物的相对独立部分都蕴含着生物整体的全部信息[2],揭示了中医阴阳、五行、藏象、经络学说的科学内涵,提高中医医师水平以指导其更为准确地辨证论治与遣方用药,增强了定穴、取穴、配穴的有效性以促进针刺技术的发展,为中医科研开拓了新思路,在医学史上具有突破性意义[3]。本文将从五脏之外候再候五脏的角度论述全息观在五官科的体现。

1 五官为五脏之外候

五官为五脏驻头面部的开合之枢。《黄帝内经》言:“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另有中医古籍用“在窍”、“开窍”言二者之间的联系,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皆分属于五脏的理论。五官既作为感觉器官,感受外界事物的刺激,把刺激信号传送给大脑中枢,又作为五脏之“窍”、之“孔”,“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间接反应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起到了交通内外、沟通上下的作用。

2 五官再候五脏

五脏之外候可再候五脏,体现出局部与整体的统一性,将五官专科中的整体观念体现的淋漓尽致。

2.1古代医家五官再候五脏思想

2.1.1鼻 鼻者,明堂者,肺之窍,可闻香臭,为气出入之门户,病外出之通道。《灵枢》言:“五色之见于明堂,以观五脏之气”,可见望鼻即可反映脏腑组织的生理病理变化。而《五色》篇中更是对脏腑组织在鼻部的投影反射有着详细记载,其言“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由此便可以看出鼻窍非孤立器官,通过四诊鼻形、色、声、态的改变,便可得知鼻部相应部位的对应脏腑的功能变化情况。即鼻根属心;鼻柱属肝,两侧属胆;鼻尖属脾;鼻翼属胃,两旁属小肠。

2.1.2口 对于口部望诊的具体论述较耳、鼻、眼等来说并不是很明确,但《罗氏会约医镜》言:“口者,五脏六腑之所贯通也。脏腑有偏胜之疾,则口有偏胜之症”[4]。即咽为胃之关,喉为肺之门,舌为心之苗,齿为骨之余,唇为脾窍,乃脾胃之外候。可见唇、舌、喉、咽、齿分别与五脏相对应。故脏腑的病变也可以从口部病变中体现,口部望诊也可以作为医生辨证论治时的一个辅助手段。

2.1.3舌 舌者,心窍者,心之苗,知五味。舌诊这一种独特的中医诊断方法,历来作为反映脏腑活动信息改变的标准。《全舌分经图》中通过系舌本、挟舌本、络舌本等,[5]说明舌体借经络与脏腑之间存在着部分与整体的联系。后世医家在总结前人经验之后发现,舌体上的各个部位与相应的脏腑存在着所属关系。即舌尖属心,舌边属肝胆,舌中属脾胃,舌根属肾。[6]

2.1.4眼 眼,目者,肝之外候,神之窍,司视,察万物。《灵枢》言;“五脏六腑,目为之候”。《黄帝内经》中记述了目与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及其与经络、五行的所属,见微知著,说明五脏六腑的隐微变化在眼睛中即能体现。后世医家在《灵枢》的指导下,提出目分五轮、八廓,内应脏腑之说。五轮学说即五轮为肉轮(胞脸)、血轮(两眦)、气轮(白睛)、风轮(黑睛)、水轮(瞳神),分别对应五脏的脾、心、肺、肝、肾,并与五行相配。八廓学说,即在八卦的基础上将眼睛分为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方位,并分别与各个脏腑相对应。通过辨别眼睛不同区域所反映的信息,司外揣内,利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为防病治病提供理论依据。

2.1.5耳 耳,肾之窍,主听也,为宗脉之所聚,可见脏腑的生理变化可以通过耳窍与相应经络的络属关系来体现。“耳背图” 的出现进而明确了耳与五脏的具体关系,即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属心、耳皮属肺、耳背属肝[7]。视耳之好恶,则知脏腑之性。

2.2现代医家五官再候五脏思想

2.2.1熊大经教授提出鼻部“五度辨证”思想

熊大经教授借助鼻内镜观察鼻腔,结合中医五行、阴阳学说及整体观念、取类比象的思想,提出鼻部“五度辨证”思想,弥补了因鼻部孔小、洞深等特点致古时鼻部望诊局限于外鼻的不足,将鼻腔由内至外分为气、枢、血、肉、髓五度,分别对应鼻部的不同解剖结构,即气度为下鼻甲、下鼻道;枢度为中鼻甲、中鼻道及窦口复合体;血度为鼻中隔;肉度为外鼻、鼻尖;髓度为上鼻甲、鼻顶[8],并分属肺、肝、心、脾、肾五脏。巧妙地把鼻部生理、结构、功能等局部诊察与人体整体机能联系到一起,将中医整体观普及至专科之中,为鼻部快速辩证打下基础。

2.2.2彭静山教授提出眼部“观眼识病”思想

彭静山教授以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结合华佗的“看眼察病”法和数十载的切身临床实践经验,去命门、发展三焦,首创“眼针疗法”。根据八卦理论将眼区进行划分,配以相对应的脏腑,通过观察白精某一部位的病变,迁延出何经、何脏的病变。以外观白精络脉之七形八色,内验脏腑荣枯。实现了“观白睛,断诸病,刺眼周,疗众疾”[9]。

2.2.3干祖望教授提出喉部“嗓音论”学说

干祖望教授打破“金实不鸣、金破不鸣”等发音病机局限于肺脏、单从肺治喉的传统中医理论,基于《灵枢》对构声器官的描述,补充声带在发声中的作用。将望喉与中医四诊合参,提出“喉有五属”的理论,即声带属肝,室带属脾,会厌披裂属于阳明,环构关节隶乎肝肾。观乎喉部器官改变,以知相应脏腑盛衰。根据咽喉部为经络汇聚之所,结合闻诊,将音量、音调、音色、音域等评价嗓音要素与经络相关联,从三阴经论证,提出音量属手太阴,音调属足厥阴,音色属足少阴,音域属足太阴之说[10],说明发音主要与肝、肺、肾、脾相关。深化发声的体用学说,更好的辨别行气之体(器官)与击鼓之用(功能)病变,为耳鼻喉专科辨证论治提出了新思路。

2.2.4李依员老中医提出“观耳识病”思想

李依员老中医在传统耳诊的基础上,通过近十年的临床望诊实践,专注于耳廓的毛细血管(苗窍)的变化这一阳性反应点,并与祖国医学经络学说相结合,总结出“观耳识病”的思想。他将耳廓的背部划分为上、上中、中、下这4个区域,分别对应相应的经络归属即胃、肺、肾和肝、心。将耳部望诊与内脏相联系,通过观察耳廓背部苗窍的颜色、粗细、长短或分散程度及其中所属部位等,来推断躯体或是内脏疾病变化的所在,从而更准确的诊疗疾病[11]。

2.2.5法国医生诺吉尔提出耳廓形如“胚胎倒影”思想

现代耳针学的开始源于上世纪50年代,法国医生诺吉尔用加热的金属棒治疗坐骨神经痛的患者并取得不错的疗效后,他将研究成果即人体各个部位在耳廓上的对应点绘制出图谱,根据压痛法定位提出耳穴分布大致如一个倒置胎儿的“耳穴治疗点图”,于《德国针术杂志》上发表[12]。随后我国学者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深入研究,于1987年确立《耳穴标准化方案》,异于诺吉尔等人,有我们独特的耳穴定位、命名及应用。其关于耳穴的即耳穴分布规律与面颊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周;与躯干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体部;与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上、下脚;与腹腔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艇;与胸腔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腔;与消化道相应的穴位在耳轮脚周围等[13]。

笔者根据中医基础理论提出五脏一体观、事物阴阳属性的无限可分性以及生物全息论提出的相对独立部分也可反应生物整体的信息的思想,查阅大量古今国内外文献,概括归纳出全息观在五官科的体现,即五脏之外候再候五脏。“五脏之外候”指的是肺开窍于鼻,肝开窍于目,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肾开窍于耳。“再候五脏”指的是五官不同的解剖结构对应的五脏,详细论述了古今中外不同医家对五官不同部位与五脏的一一对应关系的不同思想。本文的归纳整理,有助于加深对整体性和无限可分性等中医思维的理解,有助于局部辨证,以小窥大思想的发展,亦有助于五官科望诊及五官科疾病辨证论治的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鼻部五官五脏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画五官
从五脏相关理论浅析祛风退翳法在风轮疾病的应用
五官的检讨会
五官的检讨会
面部形态特征及美学标准的研究进展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五官争美
漫画
常挖鼻孔招来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