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唯物辩证法与语文教学的结合

2020-01-10余佳遥

课外语文 2020年10期
关键词:好好学习基础知识文本

余佳遥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 400700)

唯物辩证法是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例如联系和发展、对立统一、辩证否定等规律和语文教学紧密联系。在阅读解析文本时要注重联系和发展,在作文教学时注重辩证思维,在学习基础知识时注重对立统一原则。运用唯物辩证法来科学指导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可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更科学地让学生学会语文、会学语文。

一、阅读教学中的联系与发展

建立群文联系是文本解析的一种方法。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的文本,不同作者针对同一题材的文本……通过对群文的关联分析,可以搭建更完善的知识体系。在教学李白的诗作《望庐山瀑布》时,就应该对李白人生中各个时期的代表作进行梳理。年少成名时的《峨眉山月歌》,政治失意时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等。“知人论世”是解析文本的一种常用方法,了解了诗人人生的几大转折,可以更好地体味诗作中的情感。用联系的观点进行阅读教学可以用1+X 模式来表示,一篇主文本加上若干篇相联系的延伸文本。扩宽了阅读的视野,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主文本,从群文中寻找规律、探索新知。

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移入。只有和作者建立起跨越时间、空间的联系基础上,才能实现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阅读文本时,应该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是作者,进入作者的角色设定,融入感情深入作者所讲述的故事。事物间存在普遍联系,在阅读文本时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类似经历,走进文本。如在讲《纪念小狗包弟》时,由于这篇文章成型于特定的时代,学生在初读文章时很难实现和作者情感的共鸣,应该尽可能去了解巴金所处时代的社会大环境。

在对作者感情的体味基础上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运用与创造能力,这是在文本实体内容基础上的发展。根据2017 年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核心素养中包括“审美的鉴赏与创造”,阅读是一个鉴赏过程,是和文本、作者、编者对话的过程,在对文本内容的赏析基础上也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发展延伸。比如对作者观点的批判、运用文中特色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练习、提炼归纳写作策略。应该用联系和发展的视角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从一篇发展到多篇,并进行读写结合的综合训练。

二、写作教学中的辩证思维

进行写作教学时“如何选材”是一大难点,高水平的选材能力是作文成功的基础。但是在选定作文素材时很多同学是采用单一直线思维,作文缺乏深入思考和层次感。在“好好学习”这个主题下,学生的思维局限在找一些素材体现“好好学习”的作用,选取那些通过好好学习取得成功的代表人物,这样会导致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要好好学习?好好学习一定能取得成功吗?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取得成功吗?成功的定义是什么?不同人对成功的定义是不一样的,物质地位的成功只是人生的一种选择。并且也不是所有人适合传统意义上“学习”这条路,有的人适合体育竞技,有的人适合艺术发展,抓住自己的特长优势也可以走向成功。思考了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写作不再局限于“好好学习”这个出发点,会有更广阔更多元的想法。

又比如“收费站人员服务变脸”这个作文话题,题目给了一个新闻素材。收费站的收费人员刚受了委屈流下了眼泪,但是下一个客人来时她立刻“变脸”硬挤出了微笑。大多数学生会沿着“这个服务人员的辛劳和尽职”来进行构思,在作文中写出的素材包括:送外卖的师傅被顾客指责超过了配送时间,但是他保持良好的态度连连道歉;地震中失去家人的消防员坚守一线昼夜不息地辅助救援;几台手术连轴转累到晕倒的外科医生。这几个素材是典型的直线思维,题目的材料提示什么,就选用其他的类似材料进行支撑。这样的构思是可以的,但是在进行更高级别的作文教学时应该教会学生转变思维方式,除了线性思维,更多的是要运用反向思维、辩证思维等,增加文章的层次感。服务员面对委屈仍然报之以微笑,这确实体现了他的敬职敬业、训练有素。但是从反面来看,这也体现了社会对“服务”二字的认知局限,对服务行业的认识仅仅是统一的标准、统一的微笑。但是真正的服务是“艺术”,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这篇作文除了这个服务员的敬业角度,还可以从未来服务者和被服务者对“服务”这个词的认知提升来进行思考。

辩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中很重要的观点,现代的教学体系倾向于教给学生知识,让学生进行直线思维,我们喜欢按常规出发的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特别是议论文写作教学应该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让学生学会从侧面、反面去思考问题,能够看到社会现象的内因和外因,抓住现象和本质,一分为二地去分析。辩证思维还有利于创造性的培养,在多层次思考的基础上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出能独立思考、善于思考的新时代学生。

三、基础知识学习中的对立统一

在语文学习初期需要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文字基础知识,特别是对于低段学生。拼音、字音、字形,中文是音形义相结合的文字,在储备基础知识阶段相对比较枯燥烦琐。有些老师过分强调字词基础知识的严谨,让学生死记硬背,甚至出现了小学一年级每天放学默写拼音表的现象。当然,很多知识是需要“死背”的,老师的讲解只是铺垫,最终需要能背才能进行更高级层次的学习。但是需要“死背”的基础知识也是可以加工的,是可以进行趣味记忆的。比如基于心理学理论提出的记忆方法中有谐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等。

枯燥死板和趣味性是看似对立的两面,在语文学习中应该把它们统一起来。比如“树”字的写法应该精准地掌握,对于刚接触字词的低段学生或许是一个硬性僵化的任务,但是对于如何记住这个字,可以采取结合理解性和趣味性的方法。“树”可以拆分为“木”和“对”,这两个字相对简单。那么“树”字可以理解成:木头成对,由很多的“木”构成也就是“树”。通过对字形的拆分再进行加工理解,把陌生复杂的知识和旧知识之间搭建起桥梁。基础知识不像阅读和作文需要学生的创造力,其相对比较僵化死板,很多老师可能会觉得基础字词知识只能用机械沉闷的方式进行教学。大多数中小学语文课堂上有认识生字词环节,通常老师会让学生在文本中把生字生词勾出来、注上音、读几遍。“早”是上下结构,“周”是半包围结构;“戊”比“戍”少一点……在讲解字词时多是采用这种机械的记忆形式。其实,语文基础知识虽是“死知识”,但是记忆过程可以成为“乐学”的趣味活动。在对立中寻找统一,让学生在自觉自愿的快乐学习中学好语文。比如小学一年级时学习了节气单元,学生应该掌握24 节气,感兴趣的学生会记得比较快,不太有兴趣的同学可能会觉得内容多,背起来烦琐。其实可以把24 节气编成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歌谣在学生中传唱,不需要“放学后默写”“小组互相抽背”等让学生抗拒的方式就可以让他们熟记24 节气。

课文中的生字词可以结合《说文解字》中的字理知识或词语背后的故事进行讲解,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比如“除夕”,相传古时一个叫夕的怪兽,它听到砰砰的炸响声就不敢再往前,因为它害怕红色和火光,因此人们开始在过年时放烟花、贴春联来除“夕”。在对立中找到统一,在统一中实现语文的高效学习。

猜你喜欢

好好学习基础知识文本
清律的基础知识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童星向上》主题曲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掌握基础知识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方便面吃得过头了
基础知识:“互联网+”的基本概念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