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课程中经典诵读教学策略的运用

2020-01-10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校本意境节奏

赵 晗

(开封市汴京路小学,河南 开封 475000)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1]。根据《纲要》精神,结合小学学校课程要求,开封市汴京路小学自2007年就结合自身国学办学特色,设置了学校特色课程——“和雅教育”传统文化学校课程。编写了经典古诗文校本教材,供1-6年级学生使用,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对教材不断补充、完善。课题组教师在研发校本教材的同时,注重实践,深入课堂,把诵读课和语文课、道德法治课、综合实践课等课程相结合,同时注重彰显诵读课的课程特色,特别注意不把经典诵读课上成语文课或古诗词教学课。课题组教师在具体教学改革实践中,采用多种形式诵读,通过给古诗配画、穿插历史故事等教学策略,使学校课程成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让学生通过学习经典诵读课程,陶冶思想情操,提高道德修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3。

一、多种形式诵读,培养学生语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谚语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些通俗的语言,都强调了诵读教学对于培养青少年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感的重要作用。所有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朗读和交流,多多去读,慢慢去悟,大胆交流,语言的文辞之美和音韵之妙,慢慢就会领悟和习得,而语感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养成。教师在吟咏朗诵辅导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和传达诗词语句所饱含的或激昂、或沉郁、或欢快、或悲酸的丰富而细腻的情感,能够依据古诗词情感基调和语言风格的不同,相应采用多种方法吟咏背诵,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他们的素养。

(一)范读引路

在开展诵读课教学时,教师恰当的范读引导,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原有诗歌朗读的理解,从而激起学生对“新解”的探求欲。运用此方法时要求教师课前充分准备,反复斟酌词句、节奏停顿、重音及情感,不断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遍应用,现在的课堂许多教师省略了亲自范读的环节,取而代之的是现成的课文录音,不必教师再费事费时费脑。课文录音的确方便,朗读者的节奏、重音、情感都能把握到位,可以一 遍、两遍甚至三遍的重放。但是,机械的播放始终无法代替鲜活的教师范读。因为教师亲自范读,学生不仅能感知诗词语句音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而且能看到教师的肢体语言、神态变化,还能感受到教师感情的欢快、悲凉、激昂、平缓等微妙变化。这样一来,课堂氛围更为真实浓郁,学生也更容易和作品、教师乃至作品背后的作家和时代产生深切共鸣。

(二)打节奏诵读

打节奏教学方法主要试用于中低年级。中低年级的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有节奏感的诵读就如同唱歌一般,如果加上一些打节拍的动作,不但增加了趣味性,还可以解决低年级学生上课“坐不住”的问题。在使用这个教学策略时,首先,教师选择的节奏应简单易行,不宜复杂,不能成为学生诵读中的负担,如采用击掌、拍肩等简单动作。其次,教师一定注意节奏运用程度的控制与把握,千万不能出现过犹不及的现象。笔者曾经参观过某重点小学的诵读课,不管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诵读时一律拍桌子打节奏。一节课下来,师生都感觉很累。学生是手累、嗓子累,失去了节奏的音乐性和课堂的趣味性;教师是耳膜疼、心累,当嘈杂的拍桌声因节奏凌乱变成噪音,就会成为师生的负担。所以,打节奏诵读时控制好度非常重要。另外,具体节奏的选择也可以根据诗词的内容进行变换,切忌千篇一律,让学生感觉单调乏味。

(三)情境朗读

著名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知识的开端永远必须来自感觉。”用感官去施教永远是教学的金科玉律。在此教学策略运用时本人经常采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语言渲染。如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时,采用低沉的语调介绍其创作背景,让学生体会词作者苏轼仕途失意,与弟弟苏辙七年未见的思念之情,然后再朗读这首词,学生进入情境就水到渠成。二是课件配合。一曲和谐的背景音乐,具有典型特征的图像动画,加上精心组织的画外音,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诗词的意境,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感受诗词的音韵美、意境美。

(四)词曲吟唱

在古代,诗词都是可以用来吟诵甚至演唱的。所以,吟唱是古诗词教学中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2012年,河南省吟诵学会会长、华调吟诵传人华锋教授到学校做诗词吟诵讲座,自此华调古诗词吟唱被成功引入学校校本课程。声情并茂的华式吟唱再现了古代诗文原汁原味的魅力。同时,现在许多古诗词都被当代曲作家进行谱曲,成为脍炙人口、易学易唱的歌曲。比如:谷建芬老师创作的“新学堂歌”,就把许多经典诗词谱上动听的旋律,让孩子们更快乐地学习和传承。教师在诵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会读、知意的基础上跟着旋律学唱,让孩子们喜读乐读。同时,还可以把经典诵读课和学校音乐课、舞蹈课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和诵读的兴趣。

二、融合绘画欣赏,提升学生素养

中国古典艺术是融合的艺术。诗乐舞可以高度融合,诗与画也堪称姐妹艺术,能够实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意用直观的绘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用诗的内蕴表达绘画的意境,让学生从直观的形象中感悟诗意,将诗境巧妙化为画意,将诗人无形的情感转化为具体形象,变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使学生产生主动探索的求知欲;同时,学生在深入领会诗词意境的基础上,有效提高了对古诗词的审美水平。具体可采用如下方法:

(一)赏画学诗词

学校的校本诵读教材中,广为流传的经典之作都配有精致美观的插图,使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互相辉映,相得益彰。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画面生动的景物,体会诗词美妙的意境。

(二)读诗画意境

古诗词配画的学习方法,不仅能够引导学生领悟古诗词的多重意蕴,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对古诗词的意境进行拓展提升和再创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诗词的意境进行揣摩、理解、消化,然后鼓励学生根据各自对古诗词的理解,联系个人的生活经历,运用平时美术课上学到的绘画技巧,将古诗词的意境画出来。以此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感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艺术氛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学习、趣味学习和有效学习。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潜力巨大,他们通过画笔展现出的对诗词的理解能力有时甚至超出教师的预期。为激发学生创造的积极性,课题组教师就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整理,写上前言,进行装订,编辑成“我的第一本诗配画”,成为他们古诗词诵读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闪光足迹和美好回忆。在这种趣味横生的诗画融合学习实践中,学生们的知识视野得到了开阔,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同时,在新一轮学校经典诵读教材的编排中,校本课程开发组的全体教师根据小学生古诗词学习的这一特点,查资料、找专家,给一部分古诗词配上了色彩鲜明、意境优美的插图,让学生看画面、背古诗、学古诗、品意境,全面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三、穿插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最爱听故事,生动有趣的故事常常让小学生痴迷陶醉,因故事而喜欢教师、喜欢课堂、喜欢学习、喜欢古典诗词。课题组经过反复跟踪调查发现:如果在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与古诗词相关的故事,从故事中理解古诗含义,不但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古诗的乐趣,了解历史人物,还可以帮助学生领悟古诗词的意境,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这样一来,学生对相关古诗词会记忆得更快,也更持久。因此,在新一轮学校经典诵读教材编排中,校本课程开发组教师根据小学生古诗词学习的特点,专门设计了“故事链接”板块,让学生根据故事链接里的小故事,理解诗意,了解历史[3]1。

总之,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对于小学生来讲,诵读经典可以丰富他们的知识,浸润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在提高他们欣赏古诗词的能力的同时,使他们养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校本课程中的古诗文学习,既与普通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文学习有相似之处,又不完全与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文学习相同,它是语文教学的外延和补充,与现行语文教学相辅相成,与音乐、美术、品德课程互相渗透。校本经典诵读课程,旨在朗读和背诵,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掌握朗读背诵的基本技巧,让学生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有所感悟,思想上受到熏陶,品行上得到端正。

猜你喜欢

校本意境节奏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轻快漫舞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