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升级路径探析
2020-01-10陈会芹赵连幸
陈会芹 赵连幸
(山东财经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象牙塔内的大学生也不例外。据统计,以“95后”为主的校园网民日益形成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生存方式,他们喜欢各种电子产品,并将其作为课外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与此相反,很多高校的党员教育管理依然采用简单说教的传统模式,无法真正吸引大学生党员的注意力,教育效果很不理想[1]。为解决这一问题,应以“互联网+”为契机,积极推进基层党建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提升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夯实党建工作基础。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一)教育管理工作不到位,缺乏系统性
当前,为顺应党建工作的快速发展,大部分高校都在创新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也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方法,但整体来看,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一是教育内容零碎,不成体系。集中培训内容多是解读或学习文件,缺乏独具特色、务实管用的教育教材或大纲;日常学习往往借助党建网站、灯塔-党建在线、“学习强国”APP等公共平台,内容庞杂、零碎、很难形成理论体系。二是信息化管理疏松,“线上+线下”缺乏互通,各自为政。党员的培训、发展、考核等都在“线下”进行,党员之间、党员与党组织之间缺乏“线上”的有效互动。
(二)教育管理队伍薄弱,难以有效引领
实践证明,一支高素质、能战斗的党员教育管理队伍是做好党建工作的重要保障[2]。当前的学生党建工作普遍“人手少、任务重”,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伴随着学生党员人数的迅猛增长,党建队伍数量基本不变,很多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另一方面,很多高校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由党委书记和辅导员负责,他们往往还承担着院系和班级管理的其他工作,加上普遍缺乏网络和理论系统培训,难以将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做深做细,不利于基层党建的长远发展。
(三)教育培养模式单一滞后,亟待创新和丰富
当前,大部分高校普遍采用“理论+实践”的学生党员培养模式,其中,以理论学习为主,形式有传达文件或会议精神、专题讲授、自主学习、观看红色影片等,但往往理论学习深度不够,形式老套、不灵活,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较于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很多实践活动就是参观考察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学生没有真正投身社会,无法在实践中磨炼意志、砥砺品行、增长工作本领。
(四)自我教育意识薄弱,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突出
大学生党员作为高校杰出的学生代表,无论在哪个方面都应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然而,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部分学生入党动机存在功利性,出现了“入党之前拼命干,入党之后松一半”的现象,党员的先锋模范形象被损害。自我管理能力差和自我教育意识薄弱也是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由此导致部分学生入党后不能以党员要求和标准对照言行,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五)考核评估体系不完善,制约党员发展质量
科学有效的党员考核评估体系是激发学生不断进步、保持党员先进性的有效途径。虽然大部分高校在党员选拔环节严加控制,但是在党员的考核评估方面存在缺失,导致部分党员理论素养普遍不高,思想上日益懈怠。即便部分高校出台了考核评估细则,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执行力度不够,考核标准流于表面,考核效果微乎其微,制约了党员质量的发展。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创新升级路径
(一)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手段,打造便捷高效的网络学习阵地
第一,建立基层党建数据库。将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等过程导入数据库,方便学生和管理人员查询操作,增强党员发展工作的科学性。第二,建立“互联网+党建”教育平台。督促学生党员利用“学习强国”APP、灯塔-党建在线等平台自学,将学习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利用“两微一端”开设“党建工作”模块,设置“学习园地”“互动交流”专区,增强党员与党组织间的交流互动。第三,打破传统的灌输模式,灵活运用模拟式、互动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探索“课堂+基地”实训模式,增强学习培训的吸引力、感染力[3]。
(二)强化教育管理骨干梯队,构建多层次培养体系
第一,重视党务工作者专家化建设。一方面,设立党建工作研究中心,鼓励党务工作者从事党建工作研究,提升专业理论素养;另一方面,通过培训、座谈会、参观考察等形式,提高党建工作质量,永葆党务工作的先进性。第二,壮大党建教育管理工作梯队。积极动员系部及教研室负责人、团队带头人等负责一定的党务工作,使教学科研与党建工作相融合,激发党员教育活力,壮大党建工作队伍。第三,提升党建工作者利用新媒体、新软件等的水平,使党员教育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三)完善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制度,提升党员建设质量
第一,严格落实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充分运用“三会一课”制度、“主题党日”活动、缴纳党费等[4],对党员进行经常性的教育管理。第二,严格执行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制度。通过深入谈心交心,查摆问题,解决问题,切实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和组织观念。第三,严格落实谈心谈话制度。通过青年节、建党节、国庆节等重大时间节点进行谈心谈话,解决学生党员的现实问题。第四,严格实行集中学习和培训制度。结合学生党员实际,确定学习培训的内容和方式,推动党员理论学习入脑入心。
此外,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落实从严管理和热情关心爱护制度等,真正推动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常态化、制度化,进而提升学生党员发展质量[5]。
(四)健全考核评估制度,推动学习教育深入发展
积极构建一套可量化的党员积分管理考核制度,将学生的日常记录、季末自评、半年考评、年终总评作为重要的考评内容,并与工作学习中取得的突出成绩、党员测评成绩相结合,形成党员的总评分,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党员积分考核结果作为民主评议党员、党员评优评先和“党员评星定级”的重要依据,从而在全体党员中营造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
(五)构建校内外活动载体,于实践服务中强化责任担当
一方面,积极创新校内实践环节。充分结合专业特色创立党建品牌[6],如法学院的“法律大篷车”、商学院的“青年文艺航班”等,还可结合重大时间节点组织知识竞赛、文体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党员在实践中学习成长,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积极开拓校外党员教育活动基地,如一些历史革命性重大的地区、改革开放具有引领作用的企业以及新农村建设中富有成效的村镇等,定期组织学生党员考察学习。通过校内外实践互补,强化学生党员于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的能力,学习艰苦奋斗精神,练就过硬本领。
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必须积极创新升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路径,增强党员教育管理的“厚度”和“宽度”,提升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夯实党建工作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