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产教融合育人新模式实践研究
——以青岛军民融合学院为例
2020-01-10逄格灿
逄格灿
(青岛军民融合学院,山东 青岛 266404)
近年来,青岛军民融合学院结合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始终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1],紧紧围绕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以数控技术应用和机电一体化两个专业为主要试点,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完善产教融合,实践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拓展校企合作的新领域,积极探究“双主体”[2]模式、“教学工厂”模式、“现代学徒制”[3]模式、“产学研用链条式”[4]等校企合作的育人新模式,推进专业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种子嵌入式”办学,在“双主体”模式下创新人才培养
青岛军民融合学院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试点,与青岛瑞迪奥精工机械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双主体”教学。该企业主要侧重海工装备和深海作业设备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和实验应用,其产品生产工艺与学校教学内容有很多共通之处。在与该企业合作过程中,青岛军民融合学院探索“学校是教学主体和生产主体,企业是市场主体和技术主体”的“双主体”运行模式,以“双主体”运行模式为土壤,创新人才培养的“种子嵌入式”实践模式,即学校作为企业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种子”,教师作为专业产品研发和技术推广的“产业技术种子”,学生作为未来企业生产一线的“生产骨干种子”。在该模式下,以企业技术实力拉动学校教学实力,以市场科技创新带动专业教学内容更新,实现了在“双主体”运行模式下的“种子嵌入”,创新了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
在合作育人过程中,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了教学计划和合作生产性实训计划,共同研讨课程实施内容与企业产品生产标准、生产流程的衔接,共同编组实施教学,采用小班组、循环制,分期分批到校内企业进行生产性实训,每期10人,以一个月为一个培训周期,逐月轮替,阶梯式推进。在整个教学和生产性实训过程中,分别由工厂的经理、工艺工程师、现场主管及教师等对学生进行实际生产条件下的理论教学、技能教授、成效考评。校企双方的合作既让学生全程参与企业批量化生产,提高了学生技能水平,又助推了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校企合作的技术含金量明显提高,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的教学内容,同时为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当地产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项目引领式”教学,在“教学工厂”中完善人才培养
青岛军民融合学院在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的过程中积极拓展工学结合的思路,在品牌骨干专业中遴选具备条件的知名企业建立“教学工厂”,深化“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式”人才培养,突出“工学交替、完整体验”,实现学校与企业在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的多元共赢。
青岛军民融合学院机电专业与青岛芹鑫盛达五金机电有限公司达成共建“教学工厂”的协议,并于2015年11月正式投产。该公司是江北最大的航模、舰模生产企业,主要生产我国海军现役航母、水面舰艇及潜艇、飞机等所有装备的全铜仿真等比例微缩模型和军事主题纪念品,其产品的生产制造流程包含了车、铣、磨、钻、焊、喷涂等机加工工序工艺,所用专业知识与学校机加工专业教学内容及基础技能训练要求完全一致。
学校基于“教学做合一、情境学习”的思路建设“舰模教学工厂”,运行过程中始终贯彻学校实训工作“四变”的实践理念。一变学校预设专业为企业引领专业建设。学校“舰模教学工厂”的建设将传统专业教学与当代一线生产成功嫁接,引入了当前最新生产经营理念和生产工艺,以实实在在的项目引领和任务驱动,为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理实一体化教学提供了范例和实践检验载体,引领了学校机加工专业建设。二变建设、生活场景为学生的实训场景。学校组织建筑专业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两个大型技能教室,作为舰模生产加工教学车间,同时进行房屋改造,并在车间内布置照明用电、动力用电等生产必需设备。三变教学生活设施的成品采购为师生共同制作。学校组织机电、电子专业学生修旧利废,将部分淘汰下来的电工电子操作台改造成生产工作台,为学校节约经费6万余元。四变单纯产品生产为师生参与研发、试制。学校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在企业师傅指导下从模型的CAD图纸设计、打版、定型,到各零部件的车、钳、磨、铆、铣、钻、喷等一系列制作,全程参与并掌握全部工艺流程。以某型舰模为一个单体项目,以某个项目的单个零部件制造为子任务,每个项目周期内半天理论课学习、半天教学工厂实践,教师侧重管理及理论教学,师傅侧重岗位指导和技能实践,理实一体、工学结合。“舰模教学工厂”对机加工专业学生的职业启蒙和初级岗位能力生成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目前,“舰模教学工厂”生产的产品已推向市场,成为青岛当地的一款特色旅游纪念品和当地驻军开展军事主题展览和国防教育的重要产品。其中的多款驱逐舰模型作为我国海军环球访问时馈赠国外军方和华人团体的礼品,大大提升了学校和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
三、“现代学徒制”试点,在产教融合中推进协同育人
为切实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2012年,青岛军民融合学院依托机械装配专业,在众多长期合作的企业中选择青岛钢铁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开展“现代学徒制”合作模式探索,为青钢集团建制培养学生80名。2013年,青钢集团与青岛军民融合学院进一步合作制定招生计划,年招生120人。2014年招生80人。2015年上半年,青岛军民融合学院与青钢集团签订合作协议进行“一体化”培养,即针对企业需求互派人员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实施教学,校企联合培养,最终考核成绩合格的学生成为企业正式职工、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同年6月,青岛军民融合学院和青钢集团组成专家团队,共同制定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案,按照企业需求和岗位标准,建立本专业的课程架构,将基础专业理论、行业专业理论、技能教学统筹安排,形成“基础课程+基本技能+教学项目”的“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各工种采取1师2徒的模式学习4至6个月,按企业标准选拔合格人员完成就业,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
通过这一试点,进一步理顺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学校将这一成功模式消化吸收,总结经验,进而推广到其他专业,形成完善的现代学徒制管理体系,更好地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四、创新“产学研用链条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跨界融合新合作
“产学研用链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与企业紧密联系,在研发、技术服务、人才系统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达到校企共赢,在跨界融合中推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为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效能,青岛军民融合学院与青岛天一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双星机械总公司、青岛芹盛鑫达五金机电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结合企业实际,重点加强在电工、焊工、普通车床、数控车床、汽车维修、网络布线等专业的校企合作实训教学。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实现实训基地环境工厂化、专业理论应用实践化,达到以企业生产实际引领学校教学的目的,从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推进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充实学校技训素材和教学案例,反哺学校专业建设,实现跨界融合、校企相长,真正实现校企共赢。
青岛军民融合学院还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链建设。2015年11月,青岛军民融合学院与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船舶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古镇口海洋科技创新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华通军工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作为共同发起人,经青岛市民政局批准,联合发起成立“青岛市军民融合产业协会”,初步构建起以青岛军民融合学院职教平台共建共享为纽带、以各方产学研用军民一体化推进为渠道的“产学研用”一体化联合体和“产学研用产业链”,学校自身发展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联系更加紧密,“人才链”密切对接“产业链”。
通过加强联盟化合作,搭建起“教学链”“产业链”“人才培养链”,环环相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务链”,实现军、民、校、企等全面发展,发挥各方力量叠加的“整和优势”。学校在自身发展及服务社会经济、军地共建方面实现了新突破,学校内涵发展也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结语
校企合作是实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途径,“产学研”结合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职业学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不仅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更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源泉之一。
近年来,青岛军民融合学院紧抓国家及地区发展的新机遇,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水平,深入了解企业需求,将深化校企合作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融合,因地制宜、因需制宜、因时制宜地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模式,为学校的内涵式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让学生在多元化发展的路上越走越远。通过这些有益探索,青岛军民融合学院进一步理顺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更注重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青岛军民融合学院将已经成功的模式消化吸收,总结经验,进而推广到其他专业,形成完善的产教融合育人管理体系,将更好地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